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旋绕礼拜是古印度历史悠久的传统仪式,后来成为佛教的礼佛形式。文章对学者们所关注的敦煌莫高窟古代佛教信徒礼佛所遵循的旋绕礼佛方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莫高窟不同时代、不同形制的典型洞窟中塑像和壁画内容进行调查,结合莫高窟第23窟绕塔礼佛壁画中的图像资料及佛教典籍关于佛教信徒礼佛所遵循的规范进行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古代佛教信徒旋绕礼佛遵循了以主尊佛为准的右旋礼佛仪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把有学问的隐士称为居士,转而为佛教所用,意为居家修行之士,即不出家的佛门信徒。对在家的佛教信徒尊称为居士,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需要雕塑家的潜心投入,而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也会对雕塑家产生影响,但艺术和宗教之间有根本区别。戴逵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雕塑艺术家,其本人的信仰是否会影响其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否会影响信仰,是难以简单论断的问题。从研究佛教雕塑艺术家戴逵的佛教信仰与雕塑创作的关系入手,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8,(2):29-36
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常常成为魏晋南北朝佛学典籍吸收的内容。典籍的编著者认为孟子善性与佛教善心相通,佛等同于孟子说的"先觉",其仁政包含了佛教的不杀生。宗炳对孟子是先贬后褒,《牟子理惑论》吸收了孟子距杨墨、夷夏之辨以及权变思想。魏晋南北朝佛学典籍对孟子思想的吸收,既显示了整个时期孟子学的共同特点,也显示了其独特处。  相似文献   

5.
佛教与台湾现代社会关系密切 ,其特点如 :僧尼、信徒、寺院、教团激增 ,使台湾佛教出现前所未有的兴盛 ;提倡“人间佛教” ,以出世精神 ,走入世之路 ,使佛教适应现代生活 ,深入寻常百姓家中 ;与政治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陈亚萍徐州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它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楚王刘英;徐州境内,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则是中国最早的佛寺,它比传统认为的我国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早建二年。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是楚王刘英。刘英,...  相似文献   

7.
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的北方及南方的一些地区,广泛流行着一种由僧尼与在家佛教信徒混合组成或仅由在家佛教信徒组成的多数以造象活动为中心的佛教团体。这种佛教团体的名称不一,以邑、邑义、法义等名目较为多见,也有的称为邑会、义会、会、菩萨因缘  相似文献   

8.
宗炳《画山水序》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篇论述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作,学术界对《画山水序》的各种理论命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宗炳在传统山水画创作远未成熟的情况下,建构了系统的山水画理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却是非常薄弱的。慧远强调以"形象"的审美体悟本体的"形象本体"之学,为山水画理论的建构奠定了思想基础。宗炳追随慧远并接受"形象本体"之学,这是形成《画山水序》前瞻性的山水画理论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人文精神与公众的道德心性却日益颓废。人心转换,道德建设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佛教关注人生,把人的道德修养作为成佛得解脱的阶梯,一直以来就是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发挥佛教对社会人心转换、道德建设的独特作用,是佛教适应社会、利益社会的需要,也是佛教扩大自身影响、弘法的需要。发挥佛教道德教化作用前提是挖掘,其关键是以人间佛教入世度生来凝聚亿万信众,加强佛教信徒自身的道德建设,以其为基点感化、影响社会道德风气。  相似文献   

10.
宗炳是开山水画之先河的画家、画论家,他在佛学"神不灭"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情本感应之说的形神理论。他认为感应是"神"产生的基础,也是人们认识"神"的媒介,这一点使艺术作品的内在神韵实现了独立;同时,这些形神美学思想在他的山水画理论中呈现为"澄怀味象"和"神超理得"两个核心范畴。"澄怀味象"的认识方式,区别了表象与艺术形象,讨论的是如何认识"形"的问题;"神超理得"指明了"神"的意义,真正实现了人的精神解放。只有明晰佛教"形神"思想与宗炳形神美学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山水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五体投地"是古印度的一种表示虔诚的行礼方式,后被佛教所沿用。"五体",指两膝、两手掌和头顶。其具体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很多佛教信徒在前往寺庙礼佛时,都行五体投地的大礼。现在,五体投地也用来比喻佩服到极点。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圣迹文化的表现基于佛教圣迹的形式、内容和供养方式等。圣迹文化是以佛教教理为核心,对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文化等重新进行构造,成为佛教信徒所接受的文化要素和内容。本文以藏传佛教寺院贡本(塔尔寺)为背景,尝试对藏传佛教道场圣迹文化加以梳理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正"后主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是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所说,这句话深刻的体现出了南唐后主李煜诗词中对于佛教文化的体现。而根据史料记载,李煜是一个非常的虔诚的佛教信徒,而佛教的思想也对他有深深的影响。一.佛教苦观对李煜诗词与的影响对于苦的理解,佛教有独特的理解,主要是指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和身体的不良影响,或者理解为烦恼。同时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深度不一样,所以理  相似文献   

14.
寥若晨星     
唐代宗教盛行,各种教派都聚众讲学,争取信徒。华山寺庙众多,佛教势力很大,当和尚讲佛时,听讲者熙熙攘攘,很是热闹。与此相反,道士传道时听的人却很少。为了与佛教争夺信徒,华山女道士亲自出马,在讲说道经时甚至以卖弄风骚来吸引信徒。韩愈曾写一首《华山女》诗来讽喻其事:“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意思是听讲的人稀稀拉拉,就像早晨天空的星星寥寥无几。现在我们还常用“寥若晨星”这个成语来形容数量稀少和非常少见。  相似文献   

15.
车锡伦 《家教指南》2003,(2):97-105
本文对产生于宋元时期的三种宝卷进行了分析 ,指出宝卷继承了唐代佛教俗讲讲经说法的传统 ,在宋元时期佛教信徒举行的法会道场中形成 ,其内容仍为演释佛经和说唱因缘两大类。宝卷是一种新的佛教说唱形式 ;受弥陀净土信仰的影响 ,为满足信众的信仰需求而出现了弘扬西方净土、劝人“持斋念佛” ;其演唱形态受佛教忏法的影响 ,注重道场威仪 ,整个演唱过程仪式化 ,文辞格式化 ,结构形式严整 ;演唱的曲调 ,除了传统的佛教歌赞外 ,受宋元词曲的影响出现了长短句的歌赞 ,也唱散曲。  相似文献   

16.
车锡伦 《家教指南》2001,(2):132-138
本文更正前人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是“谈经等的别名”的结论,指出佛教的俗讲是中国宝卷的渊源,它是佛教僧众向世俗民众讲经说法的活动,其内容为讲解经文(讲经)和说唱因缘(说法)两大部分。宋代,在佛教信徒的法会道场、结社念佛的活动中,孕育和产生了宝卷。宝卷继承了佛教俗讲的传统,而同南宋时期勾栏瓦子中出现的说唱技艺“谈经”等无关。  相似文献   

17.
从青城山到峨眉山 青城山的名气肯定没有峨眉山响,因为中国的佛教信徒多于道教信徒,即使道教是真正源于中国的宗教。而四川的青城山就是道教发源地,道教始祖张道陵创教得道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关于法社的性质,中外学者存在不同看法,或者把它看作由在家的与出家的佛教信徒组成的宗教团体,或者认为它是由出家的佛教信徒组成的宗教组织。本文依据北齐《天保三年四月八日邑社曹思等石像之碑》及其它有关材料,指出法社实际上是祟信佛教的传统里(邑)社,法指佛法,社指春秋二社。并对法社的活动内容与法社的理论依据《法社经》的性质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9.
妮妮填字     
横向 一、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信徒 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处女作  相似文献   

20.
慈悲利他思想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印度古代佛教中的这一思想准确的反映了佛教信徒对社会及他人的看法。“利他”的思想是在大乘佛教中提出来的。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体现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上。慈悲利他思想对于抑制现代社会中的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鼓励人们扶危济困、促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