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总体发挥了正能量传播的积极作用,然而,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的政务传播和以社交媒体为主导的网络舆论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冲突点”。特别是地方政府部门对专业媒体的批评监督报道回应不足,部分网民对政府舆情回应、政府信息披露提出质疑和不信任,不利于充分实现主流舆论引导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①舆论热点事件借助社交媒体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在短时间内击穿一个个社群,形成传播的海啸效应.但是,在社交舆论场中,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精英阶层和大众网民产生思维撕裂:精英们频频发出独立于大众的另类观点,与朴素的自然正义社会价值相悖;大众网民在舆论事件中容易自我代入,离开事实基点宣泄情绪,产生大量非理性的、暴戾的泡沫言论.精英与大众产生撕裂,阶层间的理性交往大大减少,“二元对立”的社会价值现状展露无遗.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以大数据、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闻生产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是掌握舆论主动权、壮大新闻传播事业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主要呈现出四个不同的阶段:萌芽期、生成期、发展期和式微期.处于网络舆论的不同阶段,网络舆论传播的自身特点、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媒体的引导重点都不相同.网络舆论引导者公布事实的节奏不应局限于网络舆论演化过程的某一阶段,而应当着眼于全过程,即根据网络舆论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适时调整舆情监控的重点,把握好事实公布节奏,形成一个有秩序、有节奏的事实公开过程.  相似文献   

5.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源无处不在,随着社交媒体覆盖率的增长,以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成为中国社交媒体领域的三大巨头.当事件发生后,网民多利用社交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瞬间引爆舆论场,形成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因此,研究社交媒体对热点新闻的舆论影响及其相应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工具的日益丰富催生出了更多的舆论主题和舆论机会,构成了开放而复杂的网络舆论场。本文以CNNCI和《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的部分数据为依托,分析网络舆论场的形成要素和当前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的新特点,对改进当前网络舆论机制建设中存在的弊端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翟明杰 《东南传播》2018,(7):106-109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成为舆论的重要集散地,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是影响社会事件的事态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文章从舆论的形成期、爆发期和消退期三个阶段入手,探讨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通过分析舆论主体的认知、情感和动机因素,揭示出舆论主体的宣泄性、从众性和极化性,从而为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是指以微博、微信、贴吧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它和一般的大众媒体不同的是,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有更大发言权、选择权,能够集成社群进行事件的讨论,从而形成小型的舆论场.基于社交媒体的用户阅读动力,可分为群体动力、需求动力、兴趣动力三部分.  相似文献   

9.
王晓培 《中国出版》2023,(14):11-17
舆论极化的治理是维护网络空间公共利益的重要一环,也是将互联网这一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最大变量转化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最大增量的关键。为进一步探究社交媒体对舆论极化的影响,文章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平台生态的中观视角,从连接逻辑、情感逻辑、数据逻辑和商业逻辑四个社交媒体的主要逻辑入手,探讨其对舆论极化形成的影响,以补充和丰富极化研究版图,并为探索舆论极化的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供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0.
胡祎 《新闻前哨》2022,(5):33-35
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推动了社交媒体的出现与繁荣.舆论传播入口从"固态化"演变为"液态化",推动民间舆论场日趋中心化.在社交媒体时代,官方媒体的舆论影响力正在被社交媒体所影响,舆论话语权正在被社交媒体分流.迫切需要官方主流媒体改变信息传播的表达方式,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全面提升主流舆论的影响力,从而重塑社会主流价值.在实践过...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学术期刊受众最常用的媒体,由于社交媒体传播模式复杂,学术期刊对社交媒体舆情监测相对困难,导致与学术期刊相关的事件容易放大成危机事件,从而对学术期刊的形象构成威胁,学术期刊需要构建危机管理体系.本文基于危机传播理论,提出了学术期刊容易导致的三种危机类型:故意犯错型、意外牵连型和牺牲者型.学术期刊应根据不同危机情境与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型策略、回应策略,或不回应策略,恢复学术期刊的声誉.  相似文献   

12.
陈然 《青年记者》2017,(24):95-96
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中国的话语格局.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己然成为政府政务公开、舆情回应的重要平台.本文聚焦政务新媒体舆情回应信息的传播效果,将政务微博作为研究对象,以热点公共事件为切入点,采用可视化分析方法,探究政务微博舆情回应信息的传播模式及效果,并结合我国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效果的制约因素,提出优化回应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8,(1):35-41
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三条主要路径。移动化不等于媒体客户端,它是媒体产品的一次系统性升级,包括产品形式、产品结构以及支持它们的产品思维等各方面,与移动化相关的视频化生产也需要新思维。媒体的社交化有三个层面,即社交化传播、社交化生产、社交化运营,其核心都是用户角色的升级,社交化意味着用户成为媒体的渠道、生产力和可沉淀资源。智能化驱动了内容生产的新革命,也带来了媒体生态的深层变化。对于媒体转型中出现的"中央厨房"、平台化媒体、内容付费等新实践,需要从障碍因素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张红梅 《传媒》2015,(15):75-77
本文在社交媒体兴起的背景下,针对社交媒体新闻资讯的传播特点,分析了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平衡报道的影响与面临的相关问题,从议题、事实、观点三个层面指出传统媒体需要从议题设置的动态平衡、专业新闻文本的构建等方面进行平衡报道.  相似文献   

15.
葛慧君 《传媒》2017,(10):1-1
当今时代,以大数据、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闻生产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是掌握舆论主动权、壮大新闻传播事业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网络舆论对司法有很大的影响,网络案件舆论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案件舆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引发人们对社会政策的反思或者调整、对司法本身存在问题的监督以及对司法的个案监督三种类型.对于网络案件舆论在监督个案方面价值的评判各方观点不一,本文认为其在对部分案件的法律问题,甚至是事实问题的监督上都有正面的作用.网络案件舆论与其他媒体上的案件舆论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性.网络案件舆论是复杂的,各种围绕司法案件出现的公众诉求虽然无法仅仅依靠司法机关就得到全部解决,但是,司法机关对网络案件舆论中公众诉求的积极回应却能够对网络舆论进行正面地引导,从而推动良性、和谐的司法舆论生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马凯 《新闻世界》2013,(7):200-202
【摘要】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微博是其母媒体的延伸,面对灾难性事件,传统媒体微博应当扮演事实报道者、舆论引导者、议程设置者和心理抚慰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江昀  张晴 《青年记者》2016,(26):18-19
2016年4月5日,“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也称“弯弯事件”)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在微博上引起的舆论浪潮一波三折.在这一事件中,舆情是如何变化的?舆论为什么会出现转变?社交媒体受众讨论的结果如何?为解答以上三个问题,本文以社交媒体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为研究视角,解释这一现象的形成过程,剖析其形成机理、特点与后果.  相似文献   

19.
安珊珊 《传媒》2021,(14):19-22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网络空间开启了社交关系主导信息流与影响流的移动互联新纪元.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新赛段,伴随着不断迭代的社交网络应用与媒体融合的复杂生态,社交网络用户的触媒行为分化日益加深,各类信息渠道聚力于传播公信力博弈,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统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白热化竞争. 本研究调用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化媒体中国家认同的舆论构建研究"数据库于2020年6月获得的2566份问卷调研截面数据,聚焦我国社会化媒体用户的触媒偏好与渠道公信力问题,以明确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社交网络空间的信息流动特征及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力 《新闻战线》2023,(24):25-28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主流媒体引导热点、占领舆论阵地的“轻骑兵”。应通过差异化打造评论产品、主动设置议题,抢占舆论引导主动权;精细化运营留言区、及时回应关切,激发受众共情;系统化设计创意互动、培育品牌形象,强化引导效能等,牢牢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