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瀚礼  谭烨 《学语文》2006,(3):17-17
2003年9月,据有关媒体消息,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落选湖北省的中学语文教材,其理由包括“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消息见报后,引起读者和家长的强烈反对。最终教材编辑委员会决定,将《背影》选入初中二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为什么一篇文章是否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主要是因为《背影》用平实的笔触,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浓厚的父爱和父子向久违的亲情,正是这种浓厚的亲情,影响了几代人,让大家感到学生需要体验这种亲情。  相似文献   

2.
崔皓 《语文知识》2006,(2):34-34
车珊珊同志的短文《“可望不可及”吗?》把“可望不可及”看作“可望不可即”的误写(见《语文知识》2005年3期),这种意见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诗学传薪 文章津逮——读《香菱学诗》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第48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节,以“香菱学诗”为题,入选人教版新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材编者认为,这段学诗故事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极具启发意义,可谓深中肯綮。因为诗境与文道本同源异流,又殊途同归,故鲁迅先生赞美《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太史公书可谓“诗史”。老学者张中行先生著《负暄琐话》,自序“就主观愿望说是当做诗和史写的”,也确实当之无愧。所谓“史”,指“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所谓“诗”,当是有文外之味、味外之旨。正如周汝昌先生读后感言所云,“文境…  相似文献   

4.
刘佳 《现代语文》2004,(11):13-13
上卷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四篇文章。《计篇》一开始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一定要多加注意。接着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条件,孙子把这五个条件归纳为“道”、“天”、“地”、“将”、“法”。在战争中,具备这五个条件,才是战争胜利的基础。《作战篇》指出,发动战争的前提是先要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新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中《抄检大观园》是小说节选,文下注释谓“节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4回”。这里应特别说明,这部《红楼梦》是个颇为特殊的本子。它不是依据“程甲本”或“程乙本”排印的本子;而是由“脂本”和“程本”两个系统的本子拼合而成的一个“百衲本”。对“红学”稍有涉猎的人都知道,《红楼梦》的版本情况颇为复杂,大致可以分为抄本和印本两个系统。抄本出现较早,今存“甲戌”“己卯”“庚辰”诸本,其过录底本都是乾隆(1736~1795)前期的曹雪芹稿本。其共同特点是均未超…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似走进了死胡同,人们颇多非议,圈内圈外口诛笔伐,颇有些“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的味道。不错,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就教学而言,教学方法陈旧,高耗低效,教学紧跟高考,脱离生活,培养的学生除了高考,在生活中的语文能力很差;就学生而言,突出表现在高中毕业生字写不好,话说不好,写作能力低,文学素养差。据有关人士统计,不少高中生到毕业时连《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都没看过,连写个便条都是错别字连篇。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说“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他说:“10多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这些事实确实令我们这些中学语文教师深思。  相似文献   

7.
在人教版课标本高中《语》(必修5)的《教师教学用书》第27页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边城》的“整体把握”:[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教版)《信陵君窟符救赵》一文中“留军壁邺”的“壁”,课文注为“驻扎”是不准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壁”为“军营”.《辞源》释“壁”为“军垒”:此处应为名词动用.是“筑起壁垒”或“筑起军营”之意古时说军队驻扎用“军”或者“屯”,  相似文献   

9.
孙爱凤 《江西教育》2002,(10):17-18
名师简介王志尚,1945年生,山东省青州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先后参与“八五”、“九五”、“十五”国家级重点教育课题的实验研究。他积个人三十余年的实践经验,创立“线形”阅读教学模式,专著有《王志尚小学语文“线形”教学模式研究》,1997年被收入由中央教科所课程研究中心主编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在国内推广。另外,还正式出版有关著述20多本。目前,大家都在探讨如何理解新《课标》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赤壁赋》一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句,在人教版高中《语》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很显然,这里编将“粟”释为“谷粒”。我们若细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该解释有些欠妥:大海中怎么会有谷粒呢?这样翻译不大合乎情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说“竖子”     
中学语文《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各种课本对竖子的解释是:“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先说竖子。说它是骂人的话,言重了。《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史记·蒯通传》:“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成竖子之名”。《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吕览·必己》:“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  相似文献   

12.
“胡屠户”虽是个杀猪的角色,但其知名度甚高。初中传统课《范进中举》,更是把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铭刻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心中。他一直被称为“市侩”的典型——老师都这样说,《初中语课本第五册》(91年版)中该课的“自读提示”、《第五册语教学参考书》、《初中语教案第五册》也几乎异口同声地把他叫做“市侩”。最近,  相似文献   

13.
现在使用的人教社版高中《语》教材(包括《语读本》,对一些字词按“旧读”注音,这就存在一个与现行规范标准相抵触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二:  相似文献   

14.
西周之“魏”≠战国之“魏” 《伐檀》和《硕鼠》二诗是小学语教材传统篇目,都选自《诗经》“十五周风”中的“魏风”。对“魏风”这个历史概念,有人往往把西周之“魏”与战国之“魏”混同起来,笼统地理解为战国之“魏”就是西周之“魏”的延续。 这样理解和讲授是错的,错误有二:一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时代,二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地域。  相似文献   

15.
《煮书》是一篇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的应用性课,于老师创造性地组合教材,课前让学生自学《煮书》,课上让学生运用“煮书”的方法“煮”读《荷花》,还学生以真正的“读”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把发现留给学生”,使其在创造性的阅读中展现个性。学生“煮”中见悟、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83;语文》(2003版)第一册第四单元选有鲁迅的《〈呐喊〉自序》一文,课后给出了鲁迅的《自嘲》诗。而随课本配发的《语文读本》第四课也编选了此诗。我在向学生讲解“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时,多年前的一个疑问又跳了出束。《语文读本》对“孺子牛”一词的解释是:”据《左传》记载,齐景公经常自己装做牛,”口里古着绳子,让儿子骑着玩。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孺子原指孩子。  相似文献   

17.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历来语文界对其写景抒情、修辞运用等艺术特点探讨很多,也很深入,但对其结尾《西洲曲》的使用探讨甚少。《荷塘月色》在引用完了热闹的《采莲赋》以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所摘用的资料(选自《名作重读》和《朱自清名作欣赏》)认为《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是以“热”和“动”反衬“冷”和“静”,是“勾起了乡思”。  相似文献   

18.
    
《学语文》2005,(7):24-26
“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  相似文献   

19.
俞晓红 《学语文》2006,(1):48-48
“处”是敦煌变文中的一个高频词。钛目乾连冥问救母变文》中18段韵文,有15段用“……处”句式作为引导,如“吸着和尚化为灰烬处”:《降魔变文》有16个“处”字句,如“舍利弗共长者商度处,若为——”。另如《王昭君变文》:“乃哭明妃处,若为陈说。”《李陵变文》:“李陵共兵士别处,若为陈说。”《张义潮》:“汉将雄豪百当千处。”《张淮深》:“不觉流涕处,若为陈说。”《汉将王陵变》:“二将斫营处,谨为陈说。”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中,弈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众宾欢也。”人教版新初中《语》第五册对“射中”作了这样的注释:“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见133页)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此句译为“投壶的投中了”。(见150页)我认为注释、译均不妥,注释没有解释“射”的含义,而译误把“射覆”与“投壶”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