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国伟  陈宣合 《武当》2012,(10):28-29
近几年来,由于中华武术的普及和推广,八卦掌这门传统的内家功夫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但常见有些练八卦掌者,多以习练八大掌和六十四掌等套路为主,而对传统中的一些基本功法却很少练习。诚然,八大掌等拳套实为八卦掌的核心内容,但殊不知其基本功也是八卦掌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高楼大厦的基石,虽然修习起来  相似文献   

2.
形意拳同太极拳、八卦掌一样,皆属内家拳种。要求练者内外兼修,内练气血,外练筋骨皮形体。但形意拳同太极拳、八卦掌相比较,又突出刚力明劲,使初学者颇难掌握。 且此拳练时需刚柔相济,明劲浮而暗劲实。伤人于无形。因此,要求初练者须不疾不缓,不骄不躁,循序而渐进。遗憾的是,现代大多数练拳者只知练形,而不知练意,形似而神离,从而走上岐途、弯路。甚至刻意追求,最终会越拔越僵。以致全失内家拳之根本,而趋之于拳击、散打之风流矣。 大凡练内家拳者都认为:刚开始练时,应先练形而后生意,最后达到形神兼备、心神合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邓付凤 《武当》2009,(5):28-29
八卦掌是内外双修的拳术,它结合了道家的导引吐纳术,融技击、养生、健身于一体,讲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以意领气、以气领力。八卦掌的练功方法是非常独特的,以走圈为主,于走转之中外练筋骨劲力,内练浑圆之气。练好八卦掌必须了解、掌握其练功的理法精髓要义。  相似文献   

4.
八卦掌是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八卦掌练功时走圈,通过走圈练习基础八掌、八大掌乃至八八六十四掌。交手时“以走为用”,“招招不离脚变化,站住即为落地花”,所以要在“走”上下功夫。练走首先就要练好趟泥步,八卦趟泥步是八卦掌重要的基本功。 过去练习八卦掌的人只练直行和走圈,认为只要掌握了趟泥步的要领就可以练习八大掌了。其实除了  相似文献   

5.
卢艳彬 《精武》2009,(7):28-31
八卦掌第三代传人、著明武术家、一代明师姜容樵先生于1963年出版的《八卦掌》一书,曾再版多次仍供不应求。之所以轰动祖国大江南北,就是因为先师将八卦掌中很多模糊不清、有争议而又众说纷纭的功理功法一一加以澄清、说明,将一生习练八卦掌之体悟和经验合盘托出,将很多秘不外传之法贡献出来,启发、激励一代又一代八卦掌人学有所得,练有所长。  相似文献   

6.
史计栋先生逸事史计栋先生(1835~1908年)是河北省冀县小寨村人。尹福拜董海川为师学八卦掌之后,史六经尹先生介绍,也拜在董海川门下学习八卦掌,刻苦用功。当时,天坛是禁地,他早晚越墙进去练拳,长期如此,故功夫精纯。有的年轻人到他那里去练,他看到就教。对于那种只说不练的,他便生气,非但不予  相似文献   

7.
卢艳彬 《精武》2006,(4):7-9
一个人不能练习推手,不能对搏和技击。但是,八卦掌秘传推手对搏功法却能一个人采用特殊运动形式,使自己始终处于实战对搏中。此功法是练八卦掌特有“活劲”的主要功法之一。八卦掌秘传推手对搏功法分定步与活步。此为定步推手对搏功法,是活步推手对搏功法的重要基础。定步非不动步,而是因势而动的幅度不大而已。练功要求:双掌始终粘在一起相互激烈搏击。防守和反击必须在身法、步法和精、气、神、意、劲的作用下进行。身如游龙,掌似闪电。动则虎啸龙吟,静则如山似岳。瞬间前步变后步,后步变前步。前手变后手, 后手变前手。行功中体会身体上下的矛盾劲、左右矛盾劲、前后矛盾劲。两掌劲力既对抗又含蓄。功法特点:体现了八卦掌走中打、打中走、走中防、防中打、打中变、变中化、化则变化莫测的技击特点。练功宗旨:水火相济,阴阳互易。练意练神练气不用力。行功中不可想象某式生某力,否则,就完全背离八卦掌秘传推手对搏功法的总体要求,要揣摩劲由法生,达到无形无象。练此功需劲力不断,意念不断,功防不断,动作不断。掌随身变,身随步翻,以气帅形。修习其他拳种之人学练此功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八卦掌十问     
张方 《精武》2009,(3):38-41
《太极拳十问》和《心意拳十问》已经发表四年多了,很多同道研究者和练家都问我为何不写《八卦掌十问》。一是目前练八卦的人越来越少,能坚持每天都转掌的人就更少了,写完了给谁看?二是与太极、心意相比较,八卦的内容少了点,套路都是近几十年后编的,器械也不多,内功心法就更少了。不过,我还是收到不少信函和电话垂问有关八卦门的事儿.只能在此勉强作答。  相似文献   

9.
张志明 《武当》2023,(1):12-15
<正>修炼放松的功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当有一个基本的遵循,沿着如下这条正确的道路进行。一、遵守规矩规矩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规定,是一种技艺不同于其他技艺的独特规律,是人品和艺品纯正的保障。练拳就是练规矩,就是心神往规矩上合,动作往规矩上靠,把规矩练成习惯,融入血脉,化成自己的性情。  相似文献   

10.
数年前,曾有位跟某名家练了多年八卦的朋友对我感叹说:“八卦掌已经失传了。”我回答说:“你这话不准确,只能说濒临失传。”然后我向他介绍了几位八卦拳家。前年,我们又见面时,他一个劲儿地向我表示感谢,说真开了眼,并说从这几位拳家身上看到了八卦掌的真风。那么这几位高手是谁呢?  相似文献   

11.
贾树森 《中华武术》2005,(10):16-17
八卦掌养生功法又名九九功,由两套(每套九节动作)构成。此功法是笔者于1992-1993年在八卦掌训练的基础上感悟所年在八卦掌训练的基础上感悟所得,经十年实践,在众多国内外的学员和患者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今介绍给读者,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健康和快乐,有兴趣者可试练30天,必有意想不到的收效。  相似文献   

12.
为人父母者总是向孩子提出种种要求,要孩子干什么,不许孩子干什么。但是,父母可曾想过,孩子也会向父母提出许多要求,孩子也希望父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的。一位美国学者R·F赫茨为了弄清楚孩子对自己的父母究竟有些什么样的要求,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调查对象是八至十四岁的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孩子,调查内容是每人给自己的父母写出十条要求,即要自己的父母怎么做和不要怎样做。遍布五大洲的二十岁个国家十万个孩子参加了这次调查,写出了十万份要求。从这些要求中,大致可归纳为四百一十条,其中最有教育影响的十条是: 一、孩子在场,不要吵架。二、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三、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四、父母之间要相互谦让,相互谅解。  相似文献   

13.
卢艳彬 《武当》2022,(9):20-25
<正>八卦掌功夫素有身体八卦与四肢八卦之说。身体八卦属内,四肢八卦属外。内者先天,外者后天。按身体而言内有八卦,按四肢而言外有八卦。唯有参透先天、后天之内涵,方能走变卦,揽阴阳;夺造化,变刚柔;转乾坤,变拧旋;随气机,遍周身。以八卦之身习八卦之法,以八卦之数为八卦之身,以八卦之身练八卦之数,此为用后天有为之法练先天无为之功。  相似文献   

14.
孙燕玮  孙波 《健身科学》2012,(10):35-35
混元内劲八卦掌,是由余师祖邱士林先生所传授的飞形八卦掌而来。它共分上下两部。其上部,是以转圈进步为基本练法。“以掌为用,以走转为本,以阴阳为纲纪,以《周易》象数理论为理论基础。”暗合着八卦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数变和方位,是其智也。内外如一,形与卦合,也即所谓“心身一致”。“内力过人”,是其勇也,能把智勇结合,武艺自然能达上采。因此它是传统武术诸门中,最为独特的一种锻炼方法。其走圈转掌实为高级行气桩,它是以练内劲为主,但是在练这些身法手法纯熟的情况下,就不要拘泥那些身法手法规矩,而是要有神意为主导的走转,这样才能不断增长内劲,使其运转自如,神意潇洒飘逸,最终获得内壮外健的身体。  相似文献   

15.
八卦风火轮     
一、八卦风火轮形状、规格八卦风火轮是在八卦掌门内流传的一种奇特的双短兵器,它和"八卦子午鸡爪阴阳锐""八卦钩镰剑"等形状怪巧的双短兵器一样,都是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先生所创传,现在会练的人已很少,濒临失传。  相似文献   

16.
蔡春明 《武当》2009,(5):30-31
虚实是八卦掌重要的理法特点之一,搏击时离开虚实就无从谈起,所以说虚实贯穿八卦掌的始终。武谚道“明劲好练,柔劲难求”,整套拳法中虚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足有虚实,掌有虚实,眼有虚实,招有虚实,劲有虚实。要求当虚则虚,当实则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不击则虚,击中为实,虚实随心。两者关系为虚为更好实,实则为虚隐蔽攻之,藏于内者为虚,形于外在者为实。  相似文献   

17.
韦公远 《武当》2012,(8):13
笔者居所楼前有一块练功场地,每天清晨有几十名练拳者在一名老者的带领下习拳练剑。他们从二十四式太极拳开始练起,继而练四十二式太极拳……一个早晨下来至少能练习五六种套路(拳、剑),练完后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见他们会演练如此多的套路,笔者虽习拳十几年也自叹弗如。一日,笔者与其中一位习拳者闲聊,问:"太极拳  相似文献   

18.
前文已将尹氏八卦掌的基本掌法、腿法和训练顺序作了介绍,本文介绍尹氏掌法的攻防招法。 众所周知,传统武术包含三个功能:锻炼身体(养生)、表演艺术(观赏性)、技击格斗(防身自卫)。而攻防技术历来是习武者的最终目的之一,习练八卦掌也不例外。如何才能更好地掌握攻防技术,不外以下三条:一是基本功扎实,套  相似文献   

19.
王家华 《武当》2010,(10):31-31
史式八卦掌注重武德,并强调“五形齐出、一动不动、正反相生,其外练形神,舒筋活络,内炼意识,导引行气,以意领气,以气促动,以动成形,以眼显神”等等。这更充分说明史式八卦掌更加体现出劲道和内涵,并合理于武术界中《转掌养身歌》之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中华武术》1999年第一期刊登了李先王先生写的《八卦掌推敲》一文,文中有关八卦掌的内容暂且存而不论,留给八卦掌门人自己定度。其中有关梅花拳的一句话应该认真推敲。李先生是这样写的:”梅花拳的势架笨、馒,就是在练动桩功。虽然李先生指的是练桩功,但笨这个字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