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传统的光传感网络对易发散、高能耗的热光源信号进行处理时多采用利用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射线法,该方法对三维场中的信号处理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该问题对传统的电磁场射线法进行优化改进,利用LED冷光源信号替代传统的激光光源,提出了冷光源信号在光纤圆柱形三维场中的微分方程,通过冷光源信号的波矢量k、光线特征参量ν以及传播常数β确定其在光传感网络中的模型,采用多层信号波源叠加的方法,对具有相同频率、相同相位的LED光源进行处理,进而去除掉波源的干涉性、发散性及高能耗的缺点,最终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可以分析出经过叠加优化处理的冷光源信号在光纤网络中的传递模型,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在物理实验中,很多关涉条纹均为圆环型,计算圆环的半径和环心坐标是实验测量的基础。利用现代成像技术拍摄干涉图样,然后利用MATLAB软件的有关命令,提出了两种计算圆环的环心坐标和半径值的方法,同时根据干涉圆环图样同心的要求,提出了多同心圆环回归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利用一种白光光谱仪测量绝对距离和位移的方法。利用迈克耳逊干涉结构,使用光谱仪S2000,进行光谱分析,在知道光学元件的群折射率和厚度的情况下,利用均衡波长的概念就可以得出绝对距离。该方法不需要应用相位重现程序,其测量范围大大超过传统白光干涉技术的测量范围,为绝对距离的测量提供一些详尽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实验用双棱镜获得双光束干涉的方法测量了光波的波长,解释了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原理。实验应用了钠光、汞灯、激光等光源对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叙述了如何快速的调节出清晰的干涉条纹以及测量两虚相干光源间的距离,总结了用透镜两次成像法测两虚光源的间距的不足,测得相关实验数据,计算出相关光波的波长,并讨论了实验的相关量对实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0,(21)
本文提出利用劈尖的等厚干涉测量不挥发液体折射率的方法,将劈尖放在培养皿中,逐滴加入不挥发液体,直到劈尖上表面,保证劈尖角不变,通过测量一定数量的条纹距离算出条纹间距,再通过条纹间距比值算出不挥发液体折射率,得出酚酞的标准误差为0.25%,氯化钾的标准误差为0.26%。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6,(23)
折射率属于物质的重要参数,利用折射率的测量可以了解该种物质的浓度、纯度、色散性能、官学性能,在食品、医药、化工与石油工业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激光照射法、衍射光栅法、光纤杨氏干涉法、掠面入射法和CCD测量法几种常见的液体折射率测量法。  相似文献   

7.
问题与解答     
“全息照相”的原理及呈像特点是什么?——山东省淄博市一中 刘天宇 答:全息照相依据的是干涉原理,是利用物光和参考光迭加产生干涉条纹,并在感光胶片上记录干涉图样,呈现复杂的、透明度不同的花纹的照片。全息照相的呈像特点是人眼直接去看这种底片时,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照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现全部景物。  相似文献   

8.
光学实验的计算机仿真在光学教学方面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由于教学和实验需要,各种仿真方式不断出现。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利用Maltab实现光学仿真的理论和方法,并详细给出了各种仿真结果。以杨氏双缝干涉、牛顿环干涉为例,模拟出了在这两种情况下的图样、光强分布曲线。模拟结果与理论相一致,对大学物理的光学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爱英  罗华平 《大众科技》2011,(11):112+111-112,111
文章从单色光强的计算出发,探讨了光源的线度对干涉条纹可见度的影响。并以杨氏双缝干涉为例做定量分析,计算出了光源的临界宽度。  相似文献   

10.
折射率是透明固体的一个重要参数,折射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质的性能及成分。在类透明固体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时而准确的测量折射率参数是其质量的重要保证,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玻璃折射率测量。传统的玻璃折射率测量一般采用插针法、掠入法,或者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等方法进行测量,但这些方法具有主观性,测量过程相对复杂,测量精度普遍不高。因此本文的研究侧重点为基于V棱镜法对玻璃的折射率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11.
中药当中的丸剂制作属于中药制作工艺中的关键性工艺构成,传统中医对于丸剂制作有一套制作方面的技巧与方法,如何以现代化学与物理学原理对传统丸剂制作的一些方式方法进行改进,更好地提高丸剂药效的创新与改良。针对这一课题,本文以一些常用中医丸剂为对象,探讨了中药蜜丸制作的工艺与注意事项,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发展与传承我国的中医理论做出有益的推动。  相似文献   

12.
数控机床的程序编制主要包括分析零件图样、辅助准备工艺处理、数学计算、编写程序单、制作控制介质及程序校验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采用DMD数字光刻技术制作光纤端面微光学器件,基于DMD数字光刻系统,建立了用于制作光纤端面微光学器件的双光源DMD数字光刻系统。利用双光源DMD数字光刻系统,在芯径为62.5μm,外径为125μm的多模光纤端面上制作了具有耦合作用的环形光栅。本技术中光纤端面微光学器件的掩模由计算机控制输出,具有设计灵活、实时控制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光学放样     
不久前,上海制成了一项新的造船工艺技术装备——光学放样装置。所谓放样就是把设计图纸中的船体零件图样,以实际尺寸画在放样地板上,然后制作样板,并根据样板在钢板上进行划线。过去,造船厂都应用实际尺寸全型放样和手工划线的方法,效率很低,需要很多工人的体力劳动。采用了光学放样后情况就可以大大改善。这种方法是先按一比十的比例将图样缩小十倍,在放样台上进行比例放样,然后进行光学划线。所以总起来称为“光学放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极化干涉SAR数据滤波方法.通过结合最优干涉相干系数和Freeman-Durden分解的非监督分类方法,利用干涉信息对极化信息不敏感的体散射区域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再选择与中心像素同类且干涉相位相近的像素参与滤波,达到在滤波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数据极化信息和干涉信息的目的.利用ESAR数据进行实验,证明2种改进算法在抑制相干斑的同时,能有效保持目标散射特性、数据极化信息和干涉信息.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光度立体视觉算法在光源模拟时存在的缺陷问题,结合博物馆数字化照明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光度立体视觉扩展的博物馆数字化照明控制策略。首先根据朗伯反射特性建立基于光度立体视觉算法的光源模拟模型,然后对其进行非对称光源分布补偿优化和对称光源分布补偿优化,最后利用生成新的校正图像用于光度立体视觉算法的输入,实现光源图像的亮度校正。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实现近点光源强度补偿,获得渲染效果较好的图像,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所提算法在性能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7,(22)
在透明固体的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对物体折射率的实时在线测量。本文采用V棱镜法,并在考虑空气对玻璃折射率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玻璃折射率的测量。实验测量过程中,首先通过预先设置好的软件程序,计算出在标准环境条件下各光谱的空气折射率,然后对玻璃标准块S-TII-153进行了折射率的测量,测量重复性小于±3×10~(-6),优于传统方法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基于梯度算法的低层公共建筑室内空间最佳照明光源的选取研究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室内空间照明设计原则与环境质量的客观指标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的结果建立低层公共建筑室内空间最佳照明光源成像模型,利用梯度算法对建立的光源成像模型进行室内空间最佳照明光源的选取,最后依据计算的结果完成对低层公共建筑室内空间最佳照明光源的选取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完成对照明光源的选取,提高照明光源的节能性,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9.
色适应模型是通过预测色貌随光源照明变化来解决不同照明光源或不同观察条件的白场下颜色匹配问题的方法。使用色适应模型对物体的对应色进行预测时,存在同色异谱现象,即色适应模型使用的是颜色信号的三刺激值,于是忽略了光谱特征。而光谱适应模型则是以物体光谱反射率和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函数为基础的另外一种方法,通过得出目标光源下物体的光谱反射率,进而预测出相关的色貌属性:明度,彩度和色调。本文以Munsell色卡为实验数据,利用光谱适应的方法预测其适应后的光谱反射率和相关的色貌属性,并与传统的色适应模型进行比较,进而讨论该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在对图像进行压缩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丢失的情况,导致传统图像压缩算法由于相关性低的图像也可参与等权计算,使得图像产生偏差及失真,无法有效实现图像压缩,提出一种基于干涉图加权叠加的图像压缩算法,给出高相关点的平均形变相位变化速率,依据误差传播定律,求出全部干涉图叠加后高相关点受到的大气延迟干扰,对每个图像对应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依据模型采集高相关目标点,干涉图被叠加后,给出高相关点大气延迟对线性形变速率的干扰,通过移位操作获取样本的Exp-Golomb级数,完成编码获取数据的非负映射操作,利用上一个样本的Exp-Golomb编码级数对当前样本值级数进行估测,通过计算原始干涉图数据和压缩后的干涉图数据的压缩比与峰值信噪比,对压缩效果进行度量。通过光谱相对均方误差RQE对压缩前后的原始光谱和复原光谱进行度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