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已经发表了4部小说。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看,谭恩美系列小说中的华裔女性人物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话语权威"。为了实现这种权威,谭恩美在其作品的叙述中采用了三种叙事策略——传统的作者型和个人型叙述声音以及较为现代的集体型叙述声音。  相似文献   

2.
路遥秉持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小说。与"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相比,路遥在新时期的小说在从个体的爱情婚姻到整体的社会转型的多个叙述维度方面都有所突破。在苦难、土地、爱情等维度的具体叙述上,以二元矛盾冲突来塑造小说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一方面呈现出作者激烈挣扎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的小说叙事伦理,即同情底层人的不幸,赞扬个人的不懈奋斗,淡化苦难背后的复杂原因,强调服从集体的个人奋斗可以创造个人和集体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3.
权威与声音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中,话语的权威附属于主导意识形态中受过教育的白种男性,女性小说家的地位在何种程度上贴近这一主导权威构成了女性作家是否能建立自己叙述权威的可能.在主流的作者型叙述声音支配下,不同女性小说家在文本构建中会采用不同的声音模式,同一作家在创作的不同时期也存在着叙述声音混杂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韩少功的《归去来》是他的第一篇寻根小说,其"归乡、寻根"的叙事模式历来被人们所关注,小说采用了不可靠叙述手法,从费伦提出的不可靠叙述的三种类型,即"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叙述"、"伦理/评价轴上的不可靠叙述"和"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叙述"来分析,《归去来》中的叙述者并非是完全可靠的,小说不可靠叙述的运用,更彰显了作品主题:知青一代人寻根途中尽管迷茫,却仍不放弃追寻自身价值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5.
叙事作品的伦理是个体视域下,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构建具体道德观和伦理意识,以及读者与文本、作者、人物进行对话的一种伦理价值. 当代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别让我走》承载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故事情节的选择、故事人物和隐含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伦理道德的流露,则是读者进行伦理判断的依据.围绕小说中"攫取克隆人身体器官"这一核心事件,本文通过援引修辞叙事学理论,针对黑尔舍姆学校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着重分析人物叙述者、隐含读者和隐含作者各自做出的伦理判断,以期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英国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品,描写的是一次典型的英国家庭聚会,揭示了小说作者对于20世纪初女性生存状态的体察。作者对"热""冷"意象的描写与运用渗透着一种弥漫的悲凉,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从而与现代主义文学主流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7.
孙佳 《职大学报》2008,(4):7-10
萧红小说中处处渗透着她独特的生命体悟和女性情感体验,却又不乏对国民性弱点的冷峻审视和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她的小说以鲜明的散文化特征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述模式,并与自传式的叙事方法、诗意的语言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这既是对小说传统的背离,同时也是对小说文体的一种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爸爸爸》和《马桥词典》是韩少功创作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两部个人代表性小说,"寻根"思想至始至终贯穿着这两部作品。通过对小说人物、主题思想相关事物的解剖和阐释表明,韩少功的"寻根"并非旨在对传统文化刻意的不变的追寻和传承,更是一种本质上的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批判和扬弃。  相似文献   

9.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英国19世纪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其叙事处处彰显出19世纪女性主体性特征。小说充满了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的因素。《灰姑娘》这个古老美丽的童话已成为文学中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他已内化为作家创作的一种潜意识,这在19世纪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中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解读《简爱》中的"灰姑娘"式的女性形象,旨在阐述作者潜意识中的"灰姑娘情结"及其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叙述视角的策略组合,在构建小说叙事伦理时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果。波伏娃小说对此叙述策略的灵活运用,勾连了情节线索。其中,第一人称内视角从主人公目前的角度表达了作者代表女性发出的伦理意图;限制性全知视角使读者与人物产生理智性共情感受;还有不同叙述视角之间的转换配合。这些叙述手段的交错使用都具有深刻的叙事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严歌苓被誉为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本文以她的转型之作《第九个寡妇》为例,试解读小说塑造的王葡萄这一典型的大历史中"边缘化"的女性形象,分析她用个体体验的叙事来反观历史的独特方式,肯定作者突出表现在历史的沉重中个体的无奈与悲哀这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的眼睛下》(1911)不仅是一部政治小说,也是一部意义深远的道德小说。过去,评论界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研究这个"讲给西方人听的关于俄国的故事"。事实上,康拉德在小说中关注更多的是个人的道德弱点或个人心理。本文将从小说主人公拉祖莫夫"道德方向的迷失"和"道德意识的觉醒"两方面来详细阐释该小说的道德内涵,并揭示康拉德对人性与道德等诸多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3.
李玲  郭聪 《职大学报》2013,(6):40-42
冰心散文《六一姊》采用当下的"我"及儿时的"我"两种外视角,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了童年女伴六一姊的故事。在细腻、温情的笔触下,叙述者、隐含作者塑造了温柔贤良的传统女性的美好形象,饱含对封建礼教残害之下的女性生存之思。通过此类女性人格的构建,隐含作者以爱与赞美的方式守护了她们的本真存在,用人性美与人道温情捍卫了女性主体性,并以这种温情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现代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14.
关于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中婴宁的性格转变,流行的评论认为,婴宁的性格转变是礼教的悲剧,妇女的悲剧,是一个被动的、被迫的和异常痛苦的转变过程,是个人与群体相冲突的人类永恒的精神困境.而通过作者对儒释道三家经典的态度、婴宁的原意探究、借小说中人物之口的评价、对于文本的细读以及作者文末的总结这五个角度切入分析,笔者认为,这个转化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篇小说是从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视角写作的,而非是反传统文化的.婴宁不是一个被礼教迫害而失去纯真天性的女性形象,而是一个"撄而后成"的主动自我完善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昆德拉在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围绕对人的"在"的勘探,突现了这部作品"小说之应为小说"的诗性特质,同时通过揭示以"人的存在"为目的的哲学思考。结合叙事、梦幻叙述等一系列艺术手法,不但使"人的存在"这一中心主题的探索深入到人的本质层面,使该作品对"人的存在的可能性"的思考更加深刻,而且以哲思、叙事等手法为点面的创作方式颠覆了小说传统。是昆德拉对"小说是对多种意义阐释的可能"这一观念的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6.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反映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史诗。在《愤怒的葡萄》中,作者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写与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揭示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表达出作者对自然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特别是关爱和互惠的伦理价值,在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仍然具有时代意义。本文主要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了《愤怒的葡萄》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从隐含作者、叙事者之间的距离出发,叙事者可分为可靠和不可靠两种类型,自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相关观点后,关于叙事者的可靠性研究便层出不穷。作为中国白话小说写作第一人的鲁迅,其作品在文学理论得到十足发展的今天看来,相当一部分作品中的叙事者的叙述"不可信"。但也就是这些可靠或不可靠的叙事者成就了文中的经典角色,使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得以超出其他小说,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台湾女作家郭良蕙的小说《心锁》,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转型、传统价值观变迁的背景下,以大胆而越轨的笔致,讲述了都市男女的婚恋裂变和欲望沉沦。《心锁》不仅揭示了造成女性婚姻和性爱悲剧的社会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暗含了作者这样一种理念:在经济转型、社会变迁之际,男女两性在婚姻与性爱观念上存有无法跨越的心之"隔膜"。  相似文献   

19.
对张洁的整体创作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主要讨论了张洁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创作上的个人特色,显示了以爱情和生活经验为主要书写内容的个人话语在其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无字》为范本提出了作者作为对政治、历史有独特情结的"那个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展现的新的历史风范和历史感觉;分析了由于自传式的叙事特色和叙事手法使小说呈现出的个人极端的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20.
《我的璀璨生涯》是澳大利亚杰出女作家迈尔斯·富兰克林的第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一部现代女性的成长史。该小说描写了聪明坚定、勇于追求目标的独立女性西拉比在冲破多重阻挠后毅然选择走上成为文学家道路的故事。作为半自传体小说,西拉比追求自己事业的过程也正是作者进行的一场追寻生活意义的旅程。本文从原型批评理论中有关旅程的叙述原型角度出发,分析了女主人公发现自我、追寻梦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