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女仙外史》是清初颇有影响的一部靖难题材小说,其创作受前人小说与史书的影响颇大。其中,在小说方面主要受《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包括《三国志演义》的蜀汉正统思想影响了《女仙外史》的建文正朔思想,《三国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影响了《女仙外史》中的吕律形象。同时,《三国志演义》的虚构情节方式也影响了《女仙外史》。这些方面的影响,是我们解读《女仙外史》在清初颇为流行及其表达的遗民心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一部文学作品,它那作为反映生活,创造形象,体现作品思想、艺术特色的创作方法,必然要在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集中体现出来。因此,对《三国志通俗演义》创作方法的辨析,也应该从剖析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入手。  相似文献   

3.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篇幅,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在汉水中游的襄阳,郦道元着重描写了诸葛亮隐居待时期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汉水上游的汉中,郦道元则重点考察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期的山川形势。总之,《水经注》对汉水流域诸葛亮文化遗踪的考察和记述,完全可以弥补陈寿的《三国志》中无"地理志"的缺憾。  相似文献   

4.
考蜀汉时期重庆人口,由于《三国志》阙“地理志”,无直接材料可作依据,只能凭间接材料。先求东汉重庆人口及其在益州《含凉州武都郡》人口中之比重,再考蜀汉兵力以证蜀汉人口,后依东汉重庆人口在益州人口中的比重,考出蜀汉重庆人口为户199650、口689700。  相似文献   

5.
编辑导语 一部《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展现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但它毕竟是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因此这部作品又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美的艺术特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名著,去挖掘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品味优美的艺术特色. 思想内涵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作品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传统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而三国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也是妇孺皆知。然而,对于普通读者甚至有一些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都是只知通行本《三国演义》,却不很了解其重要的"母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两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则更是少有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曹操这一重要的三国人物形象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与通行本《三国演义》中的不同表现,阐明"通俗演义"本与"演义"本的区别,强调"通俗演义"本的重要性,也使已经百花纷呈的曹操人物形象研究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7.
陈寿笔下的刘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寿《三国志》所描述是有关刘备最早最详尽的史料。陈寿对刘备特为春顾与欣赏 ,在刘备身上表现了以蜀汉为正统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8.
《单刀会》是关汉卿杂剧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塑造了关羽这个姿容轩昂、智勇双全、忠于汉室的英雄形象。当然这一形象也是在正史《三国志》与《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作者按照尊刘抑曹思想塑造人物,蜀汉集团人物着笔最多,最精彩,但蜀汉集团几个主要人物都有明显缺点:关羽骄傲,张飞莽撞,刘备虚伪,只有诸葛亮和赵云例外。常山赵子龙是个仪表堂堂、深明大义、智勇双全、侠肝义胆的完美英雄。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画廊。在《三国演义》这些人物中,蜀汉"五虎上将"形象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人物形象群体。  相似文献   

11.
《全相平话三国志》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人物塑造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张飞形象的塑造上。原因在于:关羽崇拜的影响;不同作者审美取向的差异;不同艺术形式叙述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文献记录,中国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传入韩国的最早记录是韩国三国时代。小说《三国志平话》版本在高丽时代末期已传入。此外,《三国志演义》传入韩国的时期大略至少于1522年-1560年以前。从当时的传入情况来看,很可能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早就传入到了韩国。在朝鲜时代,中文版和韩文版的《三国志演义》曾几次出版过,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刊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贯华堂第一才子书》等,其中《贯华堂第一才子书》本最为广泛流传。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的翻译本有两种类型,一为翻译的坊刻本,二为翻译笔写本。《三国志演义》的翻译作品大略分为"全文翻译"、"部分翻译"、"翻案(改编)"。  相似文献   

13.
历史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在吸收《三国志》史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念,对人物进行再创造,形成“拥刘反曹”的观点倾向,体现出与史书见解迥异、人物价值评判判然有别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将蜀汉皇帝刘备,塑造为仁爱宽厚的理想明君形象,极尽褒扬;而与刘备共争天下的,则尽力贬低,如魏国皇帝曹操,被塑造成奸诈篡逆的乱世奸雄形象。之所以这样,一来由于作者受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二来作者受当时民间拥刘抑曹的观念支配,三是遵照文学创作规律塑造人物而致。  相似文献   

14.
明代学者对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进行研习,撰写了不少著述,有对三国史中”魏蜀”正统之争进行论辨,对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进行评述和考证,取得一些成果。其中一些分析结论,与明代当时的理学、心学相适应,强调义理名教思想;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如胡应麟、朱明镐、周婴等对《三国志》与裴注进行考证,大多注重证据,通过归纳解决问题,这开启了清代考据学的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15.
古典通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普遍存在着类型化的现象,《三国志通俗演义》首开其端,对后世的通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描写产生了典范性的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类型化形象的产生,既受到了理学、面相术的影响,也与它的成书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蜀书》“失其行事,故不为传”的关键人物吴懿,在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北伐遽逝五丈原之际的魏延兵变及其冤死案中,很可能发生过一次配合费祎、杨仪行动的关键作用,稳定后孔明初期的蜀汉政权,过程较为复杂;同样因为《蜀书》“不为传”,而被后世的三国史论忽略、遗漏。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三国志》及斐松之所注的历史材料,并按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叙述顺序,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讲史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因此,《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就有了这样一个特点:即《演义》中的人物大都是历史人物,《演义》既要根据历史,又要作为艺术创作不同于历史,运用匠心化历史为艺术创作。作者罗贯中为达到这一目的,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其中包括在史实的基础上围绕人物形象来提炼情节。本文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比较,从关羽形象的塑造来看罗贯中是如何提炼情节的。…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反面典型之一。在这个形象身上,溶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阴谋家野心家的种种特征,特别是奸诈、残暴、损人利己的特征。在塑造这个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形象时,罗贯中主要依据了有关历史传说材料(如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资治通鉴》、《世说新语》诸书的记载),宋元以来的民间创作(如《三国志平话》和元代的三国戏),再加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  相似文献   

19.
【说明】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是反映诸葛亮思想的重要文章。写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当时诸葛亮驻军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县),准备北伐,在出师前给刘禅写了这“表”(奏疏)。原无篇名,篇名是后人加的。因为据说建兴六年诸葛亮在另一次出师时又曾上过一表,所以又将本篇称为《前出师表》。  相似文献   

20.
成书于金代的《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面如紫玉";元杂剧三国戏中的关羽开始有"赤面"或"丹脸"的直接描述,如"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等。蒙古族审美文化认为"赤面"或"红脸"象征着武勇,是好汉或英雄的体征之一;而《三国志演义》中关羽的"面如重枣"(疑原为"面如挣枣")之赤面的描写来自元杂剧三国戏而不是《三国志平话》,从而可推知《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就是《录鬼簿续编》所记载的戏曲家罗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