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给阎连科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他的小说始终关注乡土生活,近乎是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将农村人在苦难中生存、在绝望挣扎的情境呈现出来。他笔下的乡村世界,诡谲真实,触目惊心。本文主要从乡村风俗与抗争意志两个方面来探索阎连科作品中的乡土世界,以理性的眼光去探求生活于其中的农民的生存处境与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2.
阎连科小说中的乡土世界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它不再是沈从文、贾平凹笔下的美丽的乡村"乌托邦",也不再是绝大多数作家心目中那个贫穷却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阎连科以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书写将鲁迅式的"国民性批判"、沈从文式的"乡土恋歌"以及《古船》或《白鹿原》式的"文化秘史"送上了"上一世纪"。在他笔下,无边的黑暗和无尽的苦难笼罩着大地,贫穷和苦难成为乡村的底色,传统的诗意性描写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农民生存困境极端酷烈的展示。  相似文献   

3.
阎连科在《受活》中使用"方言"进行历史的还原。方言代表了一种"此在",在情感上更能拉近接受者的距离,使读者对于作者的意图有更好的把握。同时,阎连科通过"絮言"来改变文本的叙事结构,在正文之外对"异故事"的讲述,将文本的封闭结构打开,让文本置身于超越时代局限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阎连科通过这种视角的转换,语言的还原,使历史回复到原初状态,重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乡村"。  相似文献   

4.
阎连科小说中的乡土世界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它不再是沈从文、贾平凹笔下的美丽的乡村"乌托邦",也不再是绝大多数作家心目中那个贫穷却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阎连科以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书写将鲁迅式的"国民性批判"、沈从文式的"乡土恋歌"以及《古船》或《白鹿原》式的"文化秘史"送上了"上一世纪"。在他笔下,无边的黑暗和无尽的苦难笼罩着大地,贫穷和苦难成为乡村的底色,传统的诗意性描写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农民生存困境极端酷烈的展示。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有着很深的"疾病情结"。长期的疾病体验和强烈的济世愿望使他成为了乡村平民的痛感器,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疾病和残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成为结构作品的核心。以疾病作为关注人类生存的切入点,阎连科揭示出河洛地区广大乡民在疾病困扰下的伦理传承和变异。这些疾病叙事作品浸润着他对底层弱势群体强烈关注的情感,体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伦理情怀。  相似文献   

6.
阎连科的"耙耧系列"小说中对生死、荒诞、自由的全方位书写,明显地体现了西方存在主义的一些特征,但是作为一个一直生长在中国故土上并始终把农民的生存状态作为其终极关怀的阎连科,把东方人所具有的生死观念、泛神论思想及儒家智慧纳入其小说创作中,使得他的小说在具有着两方存在主义因子的同时又打上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阎连科式的存在主义或曰中国式和东方式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7.
《最后一名女知青》在阎连科的创作中属于由向往城市到拒斥城市的过渡性作品,其价值指向在于"家"意象所透现的乡村温情,正是这种温情完成了贫穷乡村面对优越的城市的对峙。但是阎连科笔下的城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都市,当中体现着阎连科对城市的道德法庭的预设,这实际上是这一批作家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8.
韩蜜蜜 《文教资料》2012,(34):82-84
阎连科是位个性十分鲜明的河南作家,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他便执著地在"耙耧山脉"这片土地上耕耘。他在近三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为读者奉献了多部直击灵魂深处的优秀作品,其小说寓言化创作倾向十分明显,显示了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因此本文试从寓言化创作的角度分析阎连科的乡土小说,希望能通过分析其乡土小说中寓言化创作的表现,为人们更好的走进阎连科的乡土世界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9.
《文学教育(上)》2014,(1):159-160
作家阎连科目前参加深圳读书论坛活动,他在回答学术主持尹昌龙关于对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以及神式主义的理解时,阎连科表示,中国作家已经失去了对中国现实把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阎连科作为近年来一位重要的乡土小说作家,其乡土小说创作对现代中国乡村在落后的传统小农思想和现代商业化背景的双重夹击下所形成的畸形文化性格及乡民的残缺人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我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阻力所在.本文结合其具体文本,从中原乡土村民的"权力情结"的实质及文化内涵两方面入手,力图揭示出阎连科对乡村文化和人格缺陷的深入分析对我国乡村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赵志敏 《文教资料》2007,(26):17-19
作为军旅文学代表作家,阎连科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独特的军人世界。军人主题、现实主题、生存状态及生存意义是阎连科军人世界的丰富内涵,也是他苦苦吟咏的"农家军歌"。对农民出身而又兼具军人身份的阎连科而言,直面现实的精神使他在感叹军人价值失落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积极的价值重建。  相似文献   

12.
阎连科小说理性鸟瞰笔下的世界和人物,并把它纳入不同的艺术美学范畴,对中国人的生活、立场、历史和现实做出独具一格的阐释。其民间立场写作指向乡土世界和"劳苦人",但在言说方式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一是令人心悸的苦难叙事,二是透彻的乡村权力书写。逼视现实成为阎连科民间立场的写作基调,他以强烈的介入现实的目光审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在批判中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阎连科作为当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所关注的焦点一直是家乡河南底层农民的苦难与畸形的生活状态。而在《风雅颂》这本著作中,阎连科一转常态,将自己关注的视角对准了高校的知识分子行列,用批判的视角与反讽的手法对当下知识分子精神迷失的现状进行了呈现与反思,具有一定程度的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阎连科的小说极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文章抓住了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叙事视角上的独特性进行论述。与当代一些作家如余华、史铁生、陈村一样,阎连科的小说里也充满了死亡。所不同的是,在他笔下,死亡成为一个功能丰富而强大的叙事视角,而且是一种全知叙事视角。他让死去的人物作为叙述者,通过他们的眼睛来观察、体悟人事,展开故事情节。文章分析了这种叙事的魅力,也阐释了其背后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5.
阎连科四大系列的小说书写了人类的生存苦难史和人性荒原史,以全新的视角和认知标准为我们叙述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笔锋直指人类生存的苦痛和不为人知的一面,多元的叙事方式更使他的小说成为文坛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们对阎连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来自人们感叹他创作题材的大胆而惊奇;另一方面来自人们对他在小说中所描写的"现实"的争议,认为他笔下的"现实",不仅有违我们眼睛所见到的"现实",也有违传统文学中所看到的"现实",是对"习惯文学"的变节。《炸裂志》自出版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阎连科践行"神实主义"的范本。以《炸裂志》为范本,从"神实主义"的内涵、"神实主义"在《炸裂志》中的呈现、"神实主义"对阎连科创作的积极意义以及"神实主义"仍存在着可继续践行的空间等四个方面加以探究[1]。  相似文献   

17.
阎连科算不得名家,却在当代文坛举足轻重.他执念于举"生命"这个千钧之鼎,在他的笔下,散遍苦难、死亡、绝望,然无不流淌着生命的气息.阎本人最喜欢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被称为"一部世纪末的奇书力作".书中把人的苦难命运推到了最极端--活不过40岁的必然宿命,而人的抗争亦达到了生存韧性的极限,让人唏嘘不已.就在宿命与抗争之间,彰显出的正是生命原初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是享有世界声望的城市研究巨擘,也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学者。芒福德的城市研究思想围绕并统一于他对城乡关系的整体理解中,其乡村传播思想亦是以城乡关系为视角,嵌入在他的城市、乡村统一于区域整体的规划理念中,建构于他生态视角及人本主义批判精神下。围绕城乡关系,芒福德指出乡村传播丧失自主性,并从"间接"和"直接"接触真实世界和对话的角度提出批判。理想的乡村传播指的是一种传播和生存状态,是和谐、整体、平衡的生态传播。芒福德思想的独特意义在于提供了乡村传播研究源于城市规划和技术哲学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文革是一场罕见的自上而下式的权力革命的话,那么阎连科的长篇小说《坚硬如水》则是对这次权力革命在下层社会激起的暴力冲突的民间观察。然而,阎连科创作思维的轨迹与当代文学思潮的截然不同却导致这种民间观察进入了一个后现代场域理解之中。阎连科创作思维的“逆潮流而动”赋予他的小说以与往不同的对文革的阐释方式。“当先锋文学崛起时,他是个写实主义者;而当先锋文学已经衰落,他的小说却具有真正的先锋性。”由于这样的特点,阎连科对文革的描述具有一种极为强烈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20.
王维良 《科技文萃》2004,(8):103-106
"耙耧山区"是阎连科创作的故乡,那里的一草一木、大小苍生始终是他的观照对象.著名评论家李洱说:"在阎连科的苦心耕耘之下,‘耙耧山区'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地形图上最奇异最复杂的景点.粑耧之于阎连科,就像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地坛之于史铁生,马桥之于韩少功."书写那里的苦难生活是阎连科创作的保留曲目,而这一书写在他的长篇小说《受活》中又达到了极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