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去中国化",就是从历史传统和现实文化等各个方面割断台湾与 祖国大陆的联系、磨灭广大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意识,为培植"台独"社 会文化基础、最终实现"台独"创造条件。它是陈水扁当局及以李登辉为 代表的极端"台独"分裂势力推行"渐进式台独"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中逐渐展开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的展开中,又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只是"学理"上的道路。在实践中,它们紧密相联,交互作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中逐渐展开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的展开中,又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只是"学理"上的道路.在实践中,它们紧密相联,交互作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5.
"为中国寻找出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题.集中表现在政治层面的"救亡图存"与学术层面的"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只有从这两个层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才比较全面.同时,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去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关系,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可缺少的方面,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革命、建设、发展进程证明,"不忘初心",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继续前进"就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具体的、历史的结合,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蒙氏教育中国化面临理解上的"教条化",应用中的"形式主义",内容上的"偏离化",追求上的"完美化",实践中的"贵族化"等诸多问题。走出蒙氏教育中国化实践的困境需要正确认识,学习蒙氏教育实质而非形式;求同存异,在尊重文化差异中合理改造蒙氏教育;强化培训,打造专业化蒙氏教育师资;去伪存真,还原蒙氏教育平民化面目;合理引导,实现蒙氏教育家园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去X化"是由"去"加"X化"构成的词语模,从"去"的黏着性、能产性、"去X化"对"X"的选择限制,以及"去"的意义虚化等方面,证明"去"作为词缀或曰类词缀的合理性,辞书编撰者对由"去"构成的复合词应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质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上明显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解读,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有必要对这些言论进行明确辨析,以辨是非、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0.
沈明 《家教世界》2013,(7X):206-207
<正>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是"中国化新教育的独特创造",是陈鹤琴先生在丰厚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渐提炼而成的,是其长期致力于中国化新教育实践总结。陈鹤琴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多年教育实践和探索,他反对"死教育",倡导"活教育",形成了"活教育"思想体系。在现代教育史中,人们习惯把陈鹤琴称作"幼儿教育家",这不能够全面概括他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稚园教育、中小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第一人,综合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论述,我们概括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应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中国化的哲学前提,中国化的立足点,中国化的思想路线,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中国化的发展创新,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实现中国化,"与时俱进",要在不同的语境下,以不同的形态"重新出场",去解决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胡金平 《教育学报》2007,3(5):71-76
雷通群是中国教育社会学领域中最早提出"中国化"且加以实践的学者。考察其教育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及其相关论述,他对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诉求,与其孜孜追求的科学化、规范化并行不悖。他所理解的"中国化",并非以争夺学术话语权为动机,而以改造中国教育为最终目标。他强调中国化的教育社会学,应以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科学化或规范化为实现中国化的必要前提,同时并不排斥对某些西方理论进行中国化改造,且以建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为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色彩新秩序,使色彩的"功能化"真正取代以往"表面与装饰化",从而使色彩在现代设计中发挥更充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有一天,和一群德国学生聊天,刚好是台湾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正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民进党"政府"试图在教科书里进行所谓"去中国化",反对者则抗议纷纷。我问这些德国学生:"你们高中的历史课是怎么上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实质都是“两化”,即“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化时代”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新话”、“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就是要不断提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文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破除对“三种”教条主义的迷信。  相似文献   

17.
徐琳 《华章》2011,(24)
油画"中国化",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油画发展的一大趋势.本文从油画"中国化"的起源、融合方式、艺术形式与手法、东西方的对话对油画"中国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油画"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将为油画"中国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庄泽宣作为"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主要倡行者,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教育中国化"概念,并从理论上予以论证,而且对新教育中国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践行,较早构建了完整的新教育中国化方案,引领和推动了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开展.作为教育史研究,我们不仅要考察、确定历史人物表面的言行以及这些言行所体现的历史,同时也需要考察伴随这些活动的历史创造者的内心世界.基于此,本文尝试采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着重分析庄泽宣的社会心理层面的因素对其新教育中国化思想、行为的影响,同时,对庄泽宣的新教育中国化思想和行为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教育改革,从而引领和推动了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开展进行探讨,以期突破教育史重视分析教育家所处的外部时代背景的局限,丰富庄泽宣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正病句"被世人贻笑大方"《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10月30日第1版文章《陈水扁为什么光火?》,其中说道:"陈水扁非要打肿脸充胖子,以‘国家元首’身份搞什么‘过境’外交,却处处受到冷遇,已被世人贻笑大方。这难道不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吗?"成语"贻笑大方",本身是一个含有被动义的短语。贻笑大方中的"贻"本是动词,意为赠送、给、留给,其直接宾语为"笑",间接宾语是"大方"。  相似文献   

20.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今天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其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义和实质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的关系是最为关键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