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思想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主要从孔子对“天”、“命”、“天命”的理解和对“鬼神”的态度;“知命”、“顺命”、“乐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关系;天命鬼神观所体现出的注重人事和重视现实的精神;天命鬼神现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试图全面而又在最大程度上认清并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相似文献   

2.
孔子恪守天命论,断言人的生死寿夭、贫富贵贱和德才贤良等都是上天的安排,皆属命中注定;上天对人命运的安排不言而生物、随机而莫测,天的这种存在状态和命定方式使人对天难知难言,只能通过祭、祷来待命,这使畏天成为天人关系的主基调。孔子强调随机的天命论,突显了命运的一次成型、不可更改,否定了人的后天作为,但有一定的心理平衡和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3.
与殷商时期"天"的彻底主宰性不同,在宏观层面上,孔子眼中的"天"虽然仍具有至上神的意味,但更多的是一种规范性的制约力量和个体层面的信仰;同时,孔子主张发挥人的主动性而不是靠"天"的威力来改善社会政治秩序。在微观层面上其主要特征包括"天"是秩序之源、道德之源,还体现了一种超越性的"天命"。后世精英士人眼中的"天"的宗教意味有所淡化,但"天"仍然是绝大多数人信仰层面的最高主宰。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宗教信仰大多表现为沾染神秘主义色彩的功利性祈福行为。孔子则将以“天”、“天命”为表征的宗教神异力量改造为人在困境中的精神支柱和“死守善道”的力量源泉,这对促进人的创造精神的发挥显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孔子所处时代的天命鬼神观念与《论语》中孔子对待天命鬼神态度的考察,论述了孔子崇天、畏天命、敬鬼神的天命鬼神观,并认为这种观念恰恰是其提倡"爱人"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天命观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继承了殷周时期的天命观点,对其进行大胆的怀疑与发展,在丢掉了天的人格神外貌的同时,又保留着天的权威性。以"知天命"而"畏天命"为基础,主张"知天命而尽人事",在天人关系的框架下把天和人融会贯通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论孔子的天命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文化解释权下移的年代,孔子的天命观虽主要得力于周文化,但它对夏、商文化以及老子学说均有新吸取,从而显示出多层面的文化追求特征。孔子天命观的构成可分为“天”和“命”两个层面,其“天”主要有两个意象,一是指自然规律;一是讲“天”的意志性。与“天”对应,孔子讲“命”也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表示生命和寿命,与自然之“天”相对应,一是表示命运,其内涵与有意志的天联系在一起。进而言之,孔子的天命观虽受宗教神学的制约,但包含着非天命的文化因子。与天命观联系在一起的是,孔子给人的定位。在天与人的对应关系中,孔子认为人事比敬天更为重要,进而希望在“天”和“人”之间寻找出一种新型的天人关系,即这种天人关系既不否定天的意志性,又能肯定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由强调人事到倡导仁学,孔子以宗教神学为支撑点的天命观受到了一定的动摇。  相似文献   

8.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孔子的"天命观"是相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可以说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天命观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原始宗教的天,来源于殷化带有迷信色彩的天命观,但孔子从主体性角度进行了改造,强调畏天命,更强调知天命。二是作为道德源泉和依据的天,与周初统治解释正权来源的民意论的天命观有关,但孔子对之作了由政治而伦理的转换,孔子而后,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从不同方向对天命思想作了发展,孟子的天是充满道德道德理性的道德情感的天,他把仁义礼智道德观念看成是天的属性,同时又看成是人的自然属性,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命并不是某种种神秘的形式,而是内在于自然中的必然趋势,人一旦掌握了它,便可以用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董仲舒对孔子天命观从神学目的论的角度作了发展,在孔,孟,荀的基础上,系统的对儒家伦理政治学说进行了本体论的建构,从封建的道德关系中抽象出天,将自然的天神秘化和伦理化,主观地构架起由天到人的桥梁,赋予封建伦理纲常以神圣性和至上性,使儒家理想具备的制度安排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与殷商时期“天”的彻底主宰性不同,在宏观层面上,孔子眼中的“天”虽然仍具有至上神的意味,但更多的是一种规范性的制约力量和个体层面的信仰;同时,孔子主张发挥人的主动性而不是靠“天”的威力来改善社会政治秩序。在微观层面上其主要特征包括“天”是秩序之源、道德之源,还体现了一种超越性的“天命”。后世精英士人眼中的“天”的宗教意味有所淡化,但“天”仍然是绝大多数人信仰层面的最高主宰。  相似文献   

11.
殷周之际,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观念发生剧烈变动,殷人的"帝"信仰被周人的"天"信仰所替代,周人赋予"天"以伦理属性和道德特质,"天命"的内涵也被德性化,注入了"敬天"与"保民"的内容,开启了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巫觋文化向人文主义的转型路程。周人通过天命的伦理化论证以及"文王受命""文武受命"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强调了殷人的天命之终以及天命向自身的转移,论证了周兴殷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而奠定了两周天命思想的主基调,对春秋各家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天命观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过去普遍认为孔子的天命观是宿命的、唯心的。通过对孔子所讲的“天”、“命”、“天命”的考证研究 ,可以看出孔子天命观带有一定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倾向 ,而“知天命”和“畏天命”是孔子认识论的集中体现 ,二者是辩证的、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孔子五十岁时,对“天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说在某些层面上有所了解,但其未知者甚多,已知者亦非完全正确。首先要弄清楚“天命”的含义和孔子对“天命”的认知情况,可以从宗教、人事(政治)、自然、道德与文化、梦与天命的关系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孔子关于道德文化发展传承规律的认识,应深入研究,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以促进新时代文化的发展。其次,要分析孔子对“天命”的怀疑与未知情况,对“天命”未知是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有孔子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等等。因此,孔子要完全做到“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是不可能的。最后,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与实际情况有较大距离,之所以如此,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认识论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家承继了西周"以德配天命"的思想,从更为广泛更为系统的角度阐述了尽人事而知天命、顺应天命的理性天命观。以这种天命观为基础,孔子和孟子还分别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理想人格学说。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理想人格的探究,为当今中国本土化的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邹新  赵建功 《大学时代》2006,(3):32-33,14
“天命”思想于中国哲学思想有始基性的意义,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周人对“天”进行的新的意义建构,赋予“天”以道德的内涵,成为儒家天命思想的源头,孔子顺应时代变化,对以往的“天命”思想作了新的阐释。把人们从那种鬼神弥漫的世界中解放出来,构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世界。孔子对“天命”初步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从而表现了从春秋文化启蒙运动中滋生的一种原始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孔子以“天命”为其仁学形而上之根据,把“仁者爱人”的思想融通于政治、经济、伦理等方面,从而化凡俗为神圣,实现了对“天命”的超越、对奴隶制血亲关系的超越、对政治权力的超越以及对“利”的超越。这种超越性集中体现了孔子的道德理性、人文关切、历史使命感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这也是孔子仁学的真精神和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道”为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孔子的学说是道学。孔子道学并不仅仅是经验层面上的伦理知识之学,而是具有超验本体层面的、可以执一统多的人文整体精神的思想体系。孔子的道学形上学主要表现为价值的或境界的形上学。孔子主张个体生命以“道”(天、天道、天命)作为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超越性根据,通过“礼”这一中介推展出伦理、规范和内在超越之路———践仁以知天,即使人在道德的自我修养过程中达到与无限的“天道”、“天命”合一的境界。因而,他的道学形上学体现出即超越即内在、本体与工夫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个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具有唯物倾向,如他虽相信天与天命,但又主张不受天命的摆布;他不明确否定鬼神的存在,但又要求人要与鬼神保持距离,敬鬼神而远之;强调人要努力学习客观事物,求真务实,主忠信;对人民要先富后教,主张名与实要相符合等等。  相似文献   

19.
君子有三畏     
<正>孔子早就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的"天命",不妨理解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大人"或"圣人"也可以理解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点"敬畏"的常识。这种敬畏,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对自己、对世界的清醒认识,始终保持一种谦虚求实的态度。阿Q常说的一句话是: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认识史上,鬼神以其荒诞离奇的特点困惑着人们,无数哲人、智者曾提出各种解释,从而形成异说纷呈的鬼神观点。那么,当这个"怪物"摆到既信天命又信人事的孔子面前时,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应呢?本文试图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孔子的鬼神思想,因其思想中宗教观念与理性精神是对立的,所以他在鬼神面前表现出了矛盾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