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传奇性的人物,她擅长描写女性,作品擅长关注女性的生存和感情命运,本文探讨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情感和命运悲剧的成因,揭示了张爱玲悲剧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苍凉"是张爱玲在其文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蕴涵了其悲剧审美趣味及审美追求。"苍凉"悲剧思想的生成与她特殊的人生经历、艺术个性、中西文化修养密不可分。"苍凉"悲剧思想既继承了西方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悲剧传统,也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与传统美学的悲剧思想,是对中国现代悲剧理论的开拓发展。  相似文献   

3.
钟菱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2):154-156,162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大多是凡人悲剧,而非英雄悲剧。二、注重表现主人公身上的欲望即物欲、情欲是张爱玲悲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三、善于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来强调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四、善于利用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烘托悲剧色彩。张爱玲创作悲剧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跟她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二是跟她自身不幸的遭遇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中,“婚恋现象”是引人瞩目的景观。本文将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模式”进行整体观照和宏现审视,并在总结其“婚恋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张爱玲形成人生悲剧意识的原因以及其婚恋模式写作的时代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和王安忆有着共同的悲剧感受,却又有着不一样的美学观点。王安忆是一个真正能理解张爱玲作品中悲剧意识的人,知道张爱玲笔下的新奇和喜悦,是有着挣扎和痛楚作原由的,有着一个大虚无的世界观做无底之底。张爱玲和王安忆的悲剧意识都无关于时代,只是一种对人生根本境况既清醒又迷惘的认识。张爱玲是“参差对照”和“不要彻底”的美学原则,而王安忆是要追问到底,要“过去看看”,即使那边是虚无。  相似文献   

6.
李多林 《孩子天地》2017,(5):244-245
张爱玲是我国的著名现代女作家,她创作了很多散文和小说,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带有传奇的色彩和时代的印记。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张爱玲将自己的经历渗透到小说作品中。张爱玲小说作品中女性身上都带有悲剧色彩,女性的婚姻、家庭、所处的时代对于女性命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女性人文情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对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一位悲剧意识浓厚的女作家。其悲剧意识的形成是由于缺少关爱的童年生活、遭受重创的婚恋经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经典《红楼梦》的文学影响。本文从爱情的现实性、爱情是获得婚姻的手段、爱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三个角度,解读了《倾城之恋》并阐述了作品中的爱情观,及人物的爱情悲剧。从女性之间的斗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如同博弈般的爱情与婚姻等方面,剖析了作品中的悲剧色彩,表达了张爱玲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同,折射出作者对当时女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颓废而又毫无出路,挣扎来去,摆脱不了道德与金钱的双重枷锁,难以避免情感的悲剧。张爱玲小说的主题也是女性文学的永恒主题——无非金钱与爱情。张爱玲与当代女性作家都没有解决女性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9.
丁玲、萧红、张爱玲三位作家在抗战时期分别塑造了强女人、苦女人、俗女人这样三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她们的生存现状、孤独的悲剧美以及对女性文学现代性的贡献。为抗战时期的文学多样化,女性文学的发展添上了亮色。  相似文献   

10.
身份的迷失与寻求--试论张爱玲与鲁迅小说中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兰周 《天中学刊》2002,17(6):54-58
20年代,鲁迅开启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的伟大工程,40年代,张爱玲继承并发展这一伟业:1.通过固守传统者身份的迷失,鲁迅反映传统文化吃人的角度主要是从社会-外向视角,而张爱玲立足社会,又集中在家庭-内向视角,从“外人”帮吃,到“内人”帮吃反映得更为深刻;2.鲁迅笔下的人物仅是被吃,而在张爱玲笔下不但被吃,而且还自吃、吃人,张继续关注女性并进一步推出女权主义;3.鲁迅、张爱玲都表现传统文化“恶”与西方文化“恶”合流之后更具有吃人性,但张爱玲把封建社会逐渐被资本主义打败这一过程表达出来;4.张爱玲与鲁迅都关注小人物悲剧,但张爱玲从鲁迅的横截面、单一悲剧发展到丰富的生活、多重悲剧,并深刻地发掘了人性。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凸显了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塑造了一系列世俗拜金女形象,女性纠结在情欲与金钱之间,人性被金钱腐蚀。拜金女依附多金男,有着儒家女性与商品化女性的双重文化身份,而这正是她们的悲剧原因之所在。拜金女性寄寓着张爱玲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她改造女性的愿景是五四文学尤其是鲁迅启蒙文学的延续与发展,她在女性启蒙问题上走的是海派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隐喻性小说与中国注重喻说的文学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隐喻性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张爱玲小说具有经典化程度高、改编广泛、受众广泛的特点。张爱玲创造了隐喻性小说这一经典的小说类型,对中国文学有着卓越的贡献。本文就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艺术以及中国文学的传统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海内外学术界对其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并已开始着眼于她的文学翻译成就,但此主要聚焦张爱玲在小说方面的翻译艺术,而忽视了她的散文与诗歌翻译。通过对张爱玲翻译散文和诗歌的述评,阐释张爱玲在这方面的翻译缘起,探析其译本特色,突显其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14.
庐隐和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突出的时代象征性.她们的作品中都透露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由于时代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她们作品中的悲剧意识也有着相似和区别.身为女性作家,她们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关注着女性命运,通过文学创作把她们对女性长期遭受的苦难表达出来,反映了她们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庐隐的女性意识刚觉醒,还很困惑;张爱玲则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了女性自身,重在对女性命运的重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文化人格中贯透着浓重的"贵我"意识,它跨越张爱玲的生活界与艺术界,在作家的成长创伤、自恋的日常心性、艺术的"造梦"方式等领域多重交融,最终生成了作家"生活与艺术"的个性化景观。进言之,这种人格力量对张爱玲的文学想象具有如下展拓:深化文本的悲剧意蕴,生成美学形象的实用主义内涵,推进其对人性的多重思考,形成文本特有的主题话语。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暗含悲剧而又内涵深刻的女性形象,这些鲜活的形象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她们在男权文化下被迫害凌辱,在不幸的爱情中妥协退让,在人性的欲望中压抑沉沦。张爱玲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探讨人性的弱点,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痼疾,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唤醒女性意识的深刻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作品具有浓重悲剧意味,这种悲剧意味的形成因素与张爱玲本人、作品创作背景等各个方面有着直接关系。本文主要从张爱玲的家庭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动荡等方面来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作品中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不能说张爱玲是伟大的 ,却可以说张爱玲是深刻的 ;不能说张爱玲是最重要的小说家 ,却可以说她是最具有西方现代精神特征的小说家。张爱玲选择苍凉这一审美基调来感悟人生、阐释生命 ,充分显示了她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怀疑 ,在此意义上 ,张爱玲构建起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而是现代的属于人的生存意义上的悲剧观。因此 ,苍凉所显示出的是悲剧的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这个名字重新活跃在当今文坛上并且产生了神奇的魅力,对她的作品及本人进行研究的人日益增多,形成了一股张爱玲热。她的作品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独特的回归现象呢?本文试以张爱玲身世为切入点,对其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作品风格笔触细腻,遣词造句极为精致,充满华丽、苍凉的色彩,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语言个性;奇特的比喻,显示了作者文学修养功底之深;神奇的意象,被历来文学评论家所称道;运用了大量色彩和声音语言,这是张的笔功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李霞 《现代语文》2007,(5):42-44
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与《红楼梦》对她的深刻影响和熏陶有着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张爱玲运用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以聪颖灵慧的禀赋承续和发扬“红楼梦》的文学传统,并且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一大批活灵活现、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