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一传统逻辑讨论的概念间的关系主要是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和并列关系。对于前五种关系,逻辑界的意见大致相同,认为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属于概念外延间有重合之处的相容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是概念外延间无重合之处的不相容关系。但是如何认识并列关系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并列概念的外延是不相容的,还是相容与不相容兼而有之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家的具体意见不同,择其要  相似文献   

2.
对概念间的关系如何划分,目前人们的看法还不大一致。有的把概念间的关系在接分为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有的把概念间的关系先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类,然后进行再分;也有的对相容关系中的属种关系不再划分;还有的把相容并列关系和不相容并列关系,列入概念问的关系中等等。这样,就使得在概念间的关系在划分上显得十分混乱。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形式逻辑教科书“概念间的关系”一节,提出疑问,认为在概念间关系的划分上,编者忽视了并列概念的重要性,以不恰当的相容与否为划分标准,在划分中并有层次紊乱,越级划分的现象,例如:将并列关系的种概念(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与并列关系划在同一层次,建议以概念外延相容形式作标准,将可比较的概念首先划分为同一层次,建议以概念外延相容形式作标准,将可比较的概念首先划分为同一,交叉,属种,并列四种关系。  相似文献   

4.
“虚假概念”的理论,是形式逻辑概念理论的一部分内容。然而,迄今为止,这部分内容与整个概念理论之间还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逻辑矛盾。其主要表现是:既规定“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又承认不反映客观事物、更谈不上反映其本质属性的“虚假概念”属于概念的范畴;既认定每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又容许“虚假概念”没有外延的说法。逻辑理论的自身应该特别注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现有的“虚假概念”理论必须加以改造。本文试就这方面的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图示法,即以示意性的草图辅助教学,以达到“以简驭繁”,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蕴之目的。“蔬菜、白菜、青菜、萝卜、黄瓜”一组词中,“白菜、青菜、萝卜、黄瓜”在逻辑学上属于概念间互不相容的并列关系的种概念,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它们的属概念“蔬菜”的外延。要让低年级学生认识其间的关系,有一定的难度。运  相似文献   

6.
王志海 《语文知识》2000,(12):45-47
一个教语文的老教师说:“学习逻辑没啥用。学点简单的逻辑形式还可以,像推理呀,三段论呀,学得多了真是没啥用。”学习逻辑真是没啥用吗?这位老师一张口就犯了不少逻辑错误:第一、“学点简单的逻辑形式还可以”与“学习逻辑没啥用”是两个矛盾的判断句,思维的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第二、“推理”和“三段论”这两个概念是相容关系,相容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使用,他违  相似文献   

7.
<正> 本人曾撰文对哲学“矛盾”概念的含义作了新的探讨和阐释,认为,“矛盾”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性质范畴—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两极对立(或自身背反)的性质;二是作为关系范畴—指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或两个相关事物之间所具有的不平衡、不一致、不协调或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关系.基于对“矛盾”概念含义的这一新的理解,对于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等问题亦应相应地作新的理解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矛盾”这一概念,是高二哲学常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一辩证逻辑思维方法的内函比较陌生,所以,在对“矛盾”概念的理解上,往往产生误解。下面针对学生在理解这一概念时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试加以分析说明。一、有的学生认为;矛盾双方既然存在着对立,因此,所有的对立都是矛盾的对立。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对立现象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  相似文献   

9.
2000年第四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表张金全老师《关于两道习题》一文,认为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连最末一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是我的乐园。”一句中,“似乎”与“确凿”“同时修饰限制一个词”是“语法错误”;教学用书对此句的解释“是矛盾的”;断定此句“只能‘确凿’不能‘似乎’”──笔者不赞同此说,以为“似乎”“确凿”连用并不矛盾。兹述理由如下。 为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写作时把矛盾对立着的两个概念或互相排斥的两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这种手法被称为“矛盾…  相似文献   

10.
诚如大多数教师所认同的那样,“教”与“研”的关系就像教师的左手和右手一样密不可分。下面我们听听江苏省特级教师戴林东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思考。[编按]  相似文献   

11.
当前素质教育“误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分析目前素质教育讨论中,普遍存在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和互相排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当作并列补充以及对素质、素质教育概念理解的偏差等系列“误区”,阐明了产生这些“误区”的具体原因,并指出了这些误区给教育改革带来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证了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的划分标准以及“兼而有之”型选言判断应归类于相容选言判断,指明了坚持“兼而有之”型选言判断属于不相容选言判断的人们犯了“混浠概念”的逻辑错误,即将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选言肢不相容混同于选言判断所断定的几种可能情况不相容。  相似文献   

13.
传统逻辑学认为“或者……或者”句式表达相容选言命题,“不是……就是”可视为相容的一种。其实在自然语言中,“或者……或者”也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可以从语义、标志等方面来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4.
在逻辑学界,对于“不是……就是……”逻辑含义的理解似乎并无分歧,一般都认为用于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注①),另外有少数人认为它既可以表达相容选言命题,又可以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但对于在什么情况下表达相容选言命题,什么情况下又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又无一例外地避而不谈)(注②).对此本文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5.
“外部矛盾”作为与“内部矛盾”并列的概念常见哲学论著,但此说能否成立似应予以辨正。(一)“外部矛盾”同“联系”定义相悖。“外部矛盾”说把外部原因同外部条件、把条件与联系和影响等同起来尚可成立,但把条件、原因同矛盾等同则大可商榷。(二)“外部矛盾”同“矛盾”定义不一致。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关系的基  相似文献   

16.
最近,读了一些论及规律和范畴的关系的文章,对我深有启发,使我产生了一些联想:概念、范畴和规律的相互关系,到底是什么?本文围绕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哲学界同人。 (一) 我认为概念、范畴和规律的相互关系是客观事物个别、特殊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在逻辑思维中的反映。它们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形式,但三者决不是不相容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隶属关系,是一个由此推彼、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 概念相对于范畴而言是个别,范畴相对于概念而言是特殊;律规相对于范畴而言是一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矛盾的斗争性,哲学界有一种公认的看法,即认为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的双方互相分离、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倾向”(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页);或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即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否定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勢”(肖前等主  相似文献   

18.
小学应用题是否要划分类型,教师们意见纷纭。有的认为“分类”和“数量关系”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抓了数量关系,就不用分类”;“划分类型,则不必抓数量关系”,还有的认为应用题的分类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下面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说的“模糊”与“糊里糊涂”、“模棱两可”、“浑浊不清”不可同日而语。模糊性,即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的不稳定、不清晰、不精确,也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外延不清,关系不明。模糊的存在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横向联系性与纵向连续性,即相互的渗透性与前后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从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一)体验左与右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生:用右手拿筷子吃饭。 生:用右手写字。 生:用右手提水。…… 师:我们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生:写字时用左手压住本子。 生: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生:右手拿锤子,左手拿钉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