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围郑,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郑伯起用老臣烛之武往见秦穆公,轻摇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联盟瓦解,秦穆公退兵解围,晋军还师,郑国转危为安。这是《烛之武退秦师》所记载的史实。全文不满三百字,却把秦晋围郑的原因、双方力量的对比、最终结果等纷繁芜杂的事件交待得清清楚楚。而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下面试简析之。不卑不亢,欲擒故纵,是烛之武劝说艺术的第一个特点。烛之武入秦师,目的是求秦穆公退军解围。奴颜婢膝,一味哀求,会令人生厌,也无济于事;态度强硬,夸夸其谈,更会令人反感。烛之武的语言却不卑不  相似文献   

2.
<正>《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的是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赴秦营,以三寸之舌说服秦穆公退兵,使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烛之武何许人也,以年老体弱之身,能在国难当头,凭一己之力,巧妙化敌为盟,最终做出一番救国存家的伟业。关于该人的正式史料,留存记录的只有左传中的  相似文献   

3.
《同学少年》2015,(3):55
<正>"东道主"这个词来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老臣烛之武求救。烛之武想了很久,决定深入险地,凭自己的口才设法为郑国解围。当夜,烛之武趁着天黑叫人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了秦穆公。晋国和秦国是当时的两个大国,但它们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它们的矛盾,他对秦穆公说:"秦晋联  相似文献   

4.
《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的辞令精彩 ,可谓巧言善辩 ,各臻其妙。《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说秦君的辞令引人入胜 ,非常漂亮 ,可谓点击要害 ,应对从容。秦晋围郑 ,完全与秦无关 ,秦国所以出兵 ,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 ,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 ,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 ,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 ,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 ,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 ,紧紧地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 ,晓之以利害 ,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说辞的巧妙还表现在 ,他奉命去说秦君 ,完全…  相似文献   

5.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显示了烛之武出色的外交才能与雄辩的口才。本文对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及逻辑修辞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6.
邹忌以身边的小事,成功劝说齐威王悬赏求谏,广开言路;烛之武利用秦晋之矛盾,巧妙说服秦穆公撤军,保住郑国;触龙用委婉曲折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烛之武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历史人物,载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之中。文中记述的烛之武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他有勇、有志、有谋,可他却一直没有受到郑文公的重用。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合以“莫须有”的罪名围攻郑国。在大军压境,郑国局势十分危急之时,烛之武受到推荐,前往游说秦伯退兵,以解郑之危急。烛之武不计前嫌,顾全大局,夜缒而出,去见秦伯,分析利害,比较得失,利用秦晋之间存在的矛盾机智论辩,慷慨陈词,既有形势分析,又有史事的引用,终于离间了秦晋之间的关系,使两国先后撤军,解除了郑国的危难。从这一游说事件…  相似文献   

8.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据《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春秋时期,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缒城而出,进见秦穆公说:“(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秦也没有什么害处。秦穆公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待客的主人,其方位的含义已不复存在了。如: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一诗中写道:“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相似文献   

9.
李桃兵 《语文天地》2013,(12):12-13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鼓动如簧之舌说退秦军,尽显春秋时期纵横家风采。秦穆公率秦军随晋文公伐郑,在烛之武一番游说下又立即撤军,并且派人帮助郑国守土,如提线木偶,  相似文献   

10.
在秦晋联军大举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烛之武应郑文公之请,只身赴秦,成功地说服秦穆公单方面撒军,瓦解了秦晋联盟,拯救了国家命运。且看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一段说辞: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这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段说辞虽只寥寥125字,却充分展示了烛之武高超的游说…  相似文献   

11.
秦晋联军大举围攻郑国时,烛之武应郑文公之请,只身赴秦,说服了秦穆公单方面撤军,瓦解了秦晋联盟,拯救了国家命运。且看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一段说辞:秦  相似文献   

12.
高章元  王彬 《学语文》2011,(4):23-24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传奇故事。郑国老臣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让“秦晋围郑”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十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说明〕   1.《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新编高中教材第一册 )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公元前 630年,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缒城夜说秦穆公。他没有屈身乞求秦国退兵,而是客观详尽地分析了三国形势,准确地剖析了灭郑和存郑对秦国的利害关系;继而又巧妙地施展离间之计,挑起秦晋之间的矛盾,最终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2.本板书横向标示秦晋围郑的形势;纵向总体标示本文情节结构,主体表明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策略,各箭头之意十分明晰,不言而喻。 《烛之…  相似文献   

14.
胡天泉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选编先秦谏说类历史散文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情动词警、谏说巧妙而使人君采纳,几达“一言兴邦”之功效。现就三篇文章的“巧谏”艺术略作探讨。1.烛之武:巧借矛盾公元前630年,秦晋围郑。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这事本与秦无关,但秦想借此“捞一把”,扩张一下势力。国难当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身赴敌营,劝秦撤兵。他谏说成功的关键,是巧借了秦晋之间的…  相似文献   

15.
“贰于楚”(见人教社2003年6月版高中《语》第一册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是晋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的两个理由之一。  相似文献   

16.
《烛之武退秦师》记载了郑国之士烛之武在秦晋联军即将灭亡郑国的危难时刻,只身赴敌营实施反间计,最终保障了郑国长期安全的历史,从中体现出了烛之武位卑忧国、舍身报国的伟大爱国情怀,这也是教师执教该课时需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的。  相似文献   

17.
教学十余年,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次讲《烛之武退秦师》。课上我情绪激昂,妙语连珠,细致生动地分析了烛之武之睿智之巧言。自我感觉其精彩细腻可谓一堂成功的示范课。可是,最后总结时,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说自己并不觉得烛之武聪明,反而认为他的勇敢更胜他的聪明:烛之武当面指责郑国国君,表明自己的不满是勇敢;在秦晋兵临城下之时,“夜缒而出”是勇敢;将要亡国之臣只身面对不可一世的秦穆公直陈战争利弊是勇敢。学生话音未落,课堂就沸腾了。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先秦诸子散文不仅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还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之作,本文记叙了秦、晋联合围攻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两大强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晋的联盟。秦伯不但不再围郑,还与郑人盟,派兵戍之。晋国迫于压力,也不得不撤兵,郑国亡国的危机消除了。简洁明白的语言抒写复杂纷繁的情节过程,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  相似文献   

19.
高中教材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下文献皆出自《左传》),记叙的事件是秦晋联盟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夜缒出城密见秦伯,以亡郑陪邻的利害关系说服秦伯,秦伯退兵而去,并留下三名大臣帮助郑国戍守,晋侯后来也相继撤军。一般教学参考书,通常只把分析烛之武的说辞安排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而对晋文公因何退兵却未予重视,这样教,恰恰舍弃了《左传》文本的精魂——作者宣扬的儒家之“礼”。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思路:《烛之武退秦师》作为《左传》的经典课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烛之武的说辞和形象是教学的重点。而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应当以积累为主,从文言和文化两个方面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