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选了《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段《寡人之于国也》。教材对文中“鸡豚狗彘之畜”作了如下注释:“鸡、狗、猪的畜养。……畜,畜养。”还特意注“畜”的读音是xù。笔者认为此注欠妥。《辞海》中“畜”有两个读音:chù和xù,音chù的主要义项是:“受人饲养的禽兽,如家畜、六畜,也泛指禽兽。”音xù的主要义项是:“饲养禽兽,如畜牧。《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引申为养育人口,《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人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可见读音与义项密切相关,名词读chù,动词读x…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常把凶狠残暴的人喻为禽兽。其实,这是人类的偏见,致使它们蒙受了千百年的“不白之冤”———因为无论如何凶狠残暴的禽兽,对其子女都有“网开一面”的时候,以其不同的方式表达父母的爱心。大概“虎毒不食子”一说就缘于此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为人父母者对待自己子女的态度却远不及禽兽!在他们的言行中找不到丝毫的爱和善。《琴梦难圆》一文中那个可怜的孩子,将来能否成为小提琴家,我们无权也无法过早地“盖棺论定”,但他常年生活在“冷酷面孔”,挣扎在“高压政策”下,甚至在被打断臂骨还要得到被踢两脚的“恩赐”,怎么会享受到…  相似文献   

3.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  相似文献   

4.
在成语辨析中,很多人把“网开一面”与“网开三面”完全对等了起来,把“开”都当作“打开”义。甚至某些辞书里的相关解释,也相互矛盾,请看:《新编汉语多用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网开一面,把捕捉禽兽的网打开一面,留下逃生的出路。也作‘网开三面’。”《现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网开三面,把捕捉禽兽的网打开三面。比喻用宽大的态度来对待。”二者联系起来看,都把“开”当作“打开”义。“网开一面”既然也作“网开三面”,“开”又都是“打开”义,那么即是“把网打开一面”等于“把网打开三面”。如此说来,…  相似文献   

5.
“歌”,“行”、“吟”是古诗的体裁,这些名称,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乐府中就有了,如《子夜歌》,《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等,有时“歌行”也连称,如汉乐府民歌的《怨歌行》。“歌”有纵情歌唱的意思。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上读过的乐府民歌《敕勒歌》,描写敕勒平原的辽阔无边,畜牧的兴旺景象,宜于放声歌唱。“行”与“歌”的不同在于它有“衍其事而歌之”的意思,就是在歌唱中铺叙纪事。通常“行”是一种可以歌  相似文献   

6.
“丈夫”、“夫人”、“婚姻”在今天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意思也比较明了,但在古代汉语里,这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是有一些区别的。“丈夫”古代一般是指成年男子,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但有时“丈夫”也指还没有结婚的男子,如《越王勾践》中“丈夫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仁”,就其本来的意味讲,到底是什么,古今学者搞了一两千年,似乎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完全搞得清楚。先儒近贤多以“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克己复礼”(《颜渊》)、“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之道等等来界说“仁”,这固不失为的当之论,亦是出之于有根有据,不过,当我们用这些界说去审理《论语》中的“仁”的时候,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仍不免会有困惑之感。试看,《论语》中的这个“仁”字,其含义有时似乎是无所在的,有时又好象是无所不在的;有时是统摄一切、所及极广的,有时又是具体、平  相似文献   

8.
1.初语一册《黔之驴》一课中注释(14):[阚(han)]作“虎怒吼”。查《新华字典》:“阚”作“虎叫声”、《现代汉语词典》:“阚”作“虎声”。“阚”应作虎声,指老虎的叫的声音。课文注释为“虎怒吼”,这是表示一种状态,不是指声音。课文注释似欠妥。 2.初语一册课文《狼》中注释(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这里句后标点有待商榷。就语意来说,它属反问句,显然应用“?”,而不应用“。”。虽然注释中的引文后没有用标点符号,注文可看作是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而言的,但作为注释,应忠实于原文。我们说忠实于原文,不仅仅只是句子或引文的意  相似文献   

9.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上给唐大宗的表章,是唐初的一篇著名的政论文,此文中有“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名句。对“三驱”一词,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释为一年打猎三次的;有释为网开一面,由三面围合驱捕禽兽,等等。不过大多停留在在字面的理解上,与作者劝谏的精神不符。“三驱”一词,最早见于《易·比》九五爻辞:“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  相似文献   

10.
听两位老师教学同文(《狼》)异构课,课堂设计都有各自的个性特色。两位老师都注重朗读及指导这个教学环节,一位老师出示指导朗读 PPT“请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给出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另一位老师在这个环节给出同样的例句并“请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同样是指导学生朗读,实质是让学生在句子中用“∕”标出“节奏”“停顿”,为什么同样的教学环节一个用“节奏”,而另一个用“停顿”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习》1981年第6期刊载了两篇关于《花城》的质疑和答复的文章,涉及的问题之一是“花卉”一词。秦牧同志说:“词语的应用范围,有时比它的严格定义要广泛些。”这话一点不假。语言发展反映在词义变化过程中的事实,就正表现出了词义与词的使用有时并不是处于绝对等同的关系。诚然,“卉”的本义是“草”。《诗·小雅·出车》:“卉木萋萋”。毛传:“卉,草也。”《尔雅》:“卉,草”。郭璞注:“卉,百草总名。”但是,到《现代汉语词典》;其解释却是:“卉;各种草(多指供观赏的)的总称。”可见,词义已经有了变化。“多指供观赏的”一语,就对“卉”的含义作了限制。花,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但,人们平时所说的花,实际上多数是指能开花以供观赏的植  相似文献   

12.
查“衣冠禽兽”一词其意思为“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是个纯粹的贬义词。可原来成语“衣冠禽兽”中,“衣”指“所穿之衣”,“冠”指“官员所戴的官帽”,“禽兽”指各级官员官服上刺绣的各类动物图案,以示古代官员的高低级别。“衣冠禽兽”就成为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之意,这是封建时代士大夫梦寐以求的,该词自然是满含褒义的。  相似文献   

13.
漫话“一”     
张雁 《语文知识》2002,(10):13-13
“一”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却有十余种解法。 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数之始”。“一”有“纯一不杂”之意,如《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尹知章注: “一,谓不杂。”“一”作“全”“满”解,如李煜《清平乐》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当“一概”“都”讲,如《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而《孙子·谋攻》里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中的“一胜一负”,只有理解为“或胜或负”才是准确的。杜甫《石壕  相似文献   

14.
语言求新之法颇多,在此列举五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反常搭配 “中规中矩”地遣词造句,自然无可厚非,但有时如能打破常规,反常搭配的话,倒也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尺浪”的特殊效果。如:“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嫩的诗词。”(王微《等待》)“朵朵”和“鲜嫩”修  相似文献   

15.
虚词“而”与“则”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条:第一、“而”与“则”各自都有实词所指物。如“而”字,可表示第二人称代词,“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中的“而”表示“你或你的”。因“而”的本义“颊毛”今已不用,所用的多是“而”的借假义,“而”通“尔”。另,“而”有时具有表能力之实义,如“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庄子·逍遥游》),这里的“而”读为néng,因古音“而”通“耐”,又能通“能”,当能力讲。整句话的意思是“道德符合一君之心,能力信于一国之人”。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的《狼》一文对狼极尽讥讽之能事。但是,狼若真是一无可取的话,为何屠夫会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之忧呢?《狼》中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变诈手段果真只给人们增加笑料吗?我不赞同。狼本是凶残的肉食动物,它们为了生存,为了得到食物,采取主动攻击的方式也属本性使然,它们的智慧更不容忽视。此文中,狼面对屠夫手持的锋利的杀猪刀,居然毫无畏惧,一动不动,察言观色,而且一狼以“假寐”诱敌,另一狼则于柴禾堆中打洞,以便从后面发动进攻,其智谋不可谓不高。如果它们的这些手段真的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的话,那么屠夫先前…  相似文献   

17.
“得”“无”本是两个词,却常常一起连用。有的结合得较松,有的结合得较紧;有时用在反问句中,有时用在询问句中。下举三例:(一)“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得无”用在表示肯定语气的反问句中,“得”“无”结合得不甚紧密,可以按它们本来的意思释译。“得”:能愿动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相似文献   

18.
第二册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古义:多少。今义:研究空间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的相互关系的科学。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五册《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这句话中的“大抵”一词,课文注释为“大概”。笔者以为此注欠妥,理由有二: 一、查阅《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大抵”均解释成“大概;大都”的意思。这就是说,“大抵”一词有两个义项:一种是表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媒体屡屡有“XX禽兽教师”、 “XX老师体罚学生造成严重后果”之类的新 闻曝光。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禽兽教 师”和“差师”的新闻报道,竟有几千条之多。 于是就造成目前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在教育 教学中,只要一提到“体罚”、“差师”等字,教 师莫不竖起最敏感的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