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瓶梅》创作时代的考订是研究《金瓶梅》的初阶,也是评价这部古典小说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历来文人的野史杂录,确认《金瓶梅》“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而不疑,历代的刻本梓行也都沿用此说。除了敷拟附会大名士为王世贞而外,关于《金瓶梅》的创作时代概无异议。1938年在北京发现的《新刻金瓶梅词话》,是现存最早的《金瓶梅》刻本。一些《金瓶梅》的研究者根据版本的校勘与考究,开始怀疑“嘉靖间大名士手笔”之说,写成系统的考据论文有吴晗同志的《<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见《读史箚记》)。吴文旁征博引,考证详备,从大量的历史文献中和名物制度上找出例证,得出“《金瓶梅》是万历中期的作品”的结论。笔者曾接触到一些有关的史料,发现其中颇有值得商榷的问题,现就《金瓶梅》的创作时代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供研究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的作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诸多说法中,“大名士说”是较有影响的一种。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仍会发现此论多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在《金瓶梅》研究中,有一块不被人们注意的死角。那就是它的诗词部分。《金瓶梅》及《金瓶梅词话》有着大量的诗词,以洁本《词话》而言,共有诗词362首,一是创作出现的错误,如混韵、重韵、失律、重字、串调等。从《金瓶梅》的诗词中存在着大量谬误来看,可以证明:《金瓶梅》的作绝对不是什么“大名士”或“名士”,甚至绝对不是中地举的“士”,《金瓶梅》的真正作,应该是无名的民间艺人,是说书艺人的“脚本”。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独特视角对《金瓶梅》作者的非“大名士”说、创作形态的世代累积型、版本源流的词话本源诸说散本及饮茶细节表现主题诸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证。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的作者是谁?国内外论者颇多,有王世贞说、李开先说、屠隆说、汤显祖说、贾三近说、薛方山说、赵侪鹤说、冯惟敏说、徐渭说、卢楠说、李笠翁说。笔者认为《金瓶梅》的作者应为冯梦龙,现考述如下。冯梦龙是“嘉靖间大名士”说的制造者《金瓶梅》自刊行问世以来,由于署名为兰陵笑笑生作,所以使作者的真实名姓一直成为近三百七十年来的一个谜底。论者多在“嘉靖间大名士”六个字上作文章,即此人一定要是嘉靖年间人,而且此人又须是大名士。那么“嘉靖间大名士”说缘起何人?  相似文献   

5.
有关《金瓶梅》作者的诸多推论,可归纳为3类:“大名士”说起源早,沿袭至今,但难释《金瓶梅》书中的许多疑难;“门客、老儒”说比较含糊;“民间艺人”说至今难以落实。将王世贞家的门人胡忠定为《金瓶梅》的作者,可解开围绕《金瓶梅》作者争论中的众多症结。胡忠善说评话,具有创作《金瓶梅》的能力、精力和各种有利条件,更主要的是胡忠可以解开长期困扰人们的《金瓶梅》与王世贞关系之谜。《花当阁丛谈》记载的胡忠,善“解客颐”,常能引起“座客皆大笑”,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笑笑生”。《胡氏家谱》中的胡忠,与王世贞家的胡忠若为一人,笑笑生冠以“兰陵”亦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6.
关于《金瓶梅》作者的研究,近年来出现了旧说犹存,新说并起的热闹局面。各种说法归结起来,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力主《金瓶梅》是文人作家独创之作;另一类则推断《金瓶梅》是“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就第一类来看,近年来颇有影响的主要有:朱星的“王世贞说”。《金瓶梅》作者是王世贞,这本是旧说,但朱星在《金瓶梅考证》(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中,又重提此说。他首先从明末沈得符关于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和词话本上写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出发,划定三个界线:作者必须生活在嘉靖时期,必须有“大名士”的身份,必须和山东有渊源。然后用排中律去掉了有可能成为作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写定的时间,如果姑依“嘉靖间大名士”之说,则此书流传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再退一步,如果以现存最早的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金瓶梅词话》算起,流传至今,也已经有三百七十一年的历史了。在这四个世纪的流传过程中,对此书的研究,恐怕要算《新刻绣像金瓶梅》一书的作者为最早。因为这个刻本不仅文字已经加工整理,而且已有了评语。从“词话”本到“批评”本,  相似文献   

8.
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作者不必求新,《金瓶梅》作者的答案就在明人笔记中。《金瓶梅》12种手抄本源于王世贞家;被陆炳“诬奏”、“籍其家”、“沉冤”,“托之《金瓶梅》且最早拥有《金瓶梅》手抄全本的“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只能是王世贞;《玉娇李》与《金瓶梅》同出一人之手,《玉》作者是王世贞,《金》作者也应是王世贞;《金瓶梅》“指斥”的“时事”与王世贞家世相关,所写明代官吏多为王世贞的熟人;《金瓶梅》大量借用他书素材正是王世贞提倡模拟方法在小说创作中的实践;大哭:李瓶儿与善写丧葬场面体现了王世贞的家庭遭际、哭癖个性与心理特点。吴晗文章及“非王”说未能剥夺王世贞的《金瓶梅》著作权。  相似文献   

9.
周钧韬先生专事《金瓶梅》研究二十多年,提出了“《金瓶梅》作者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金瓶梅》时代背景嘉靖”“《金瓶梅》成书年代隆庆”“《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金瓶梅》为性小说”等6个新说;完成了《金瓶梅》创作素材来源考证的基础性工程。他的“治学之道”包括“知己知彼,选准研究目标”;“高层次加入”;“目不斜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敢于创新,在与权威的论争中创新”;“思辨与考证,双向汇流”等。其自言“治学之道”的核心是学好哲学。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的作者非王世贞莫属。根据有四:①“兰陵笑笑生”中的“兰陵”并非地名,而是运用藏词艺术手法隐含作者姓王,是一个孝子;②弄珠客《序》采用析字格手法,表明《金瓶梅》的创作主旨是嘲弄姓朱的皇帝;③王世贞的父亲王Yu被杀与嘉帝有直接关系,替父报仇是王世贞作《金瓶梅》的主要动机和根本目的;④作品中的明代三个真实人物是王世贞的暗示性符号。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作者的家乡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金瓶梅》中酒描写的争议,已成为“金学”研究中一桩不小的公案。但以往的论者大多着眼于“金华酒”,而出现在《金瓶梅》中的其他多种酒则鲜见论及。本文通过对《金瓶梅》中大量出现的绍兴酒的考量,得出如下结论一、《金瓶梅》的作者确实是以既有的生活视野为基础从事创作的,但却故意将家乡的地名回避了;二、这一做法正符合作者隐姓埋名遁迹于世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以《金瓶梅词话》问世以来,迄今已近四百年。它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从题材内容、艺术形式上看,它有别于前三者,成就上也超过前三者。在我国长篇小说创作上是一座新的里程碑。《金瓶梅》是我国长篇小说中第一个以市井人物为主角写世情的人情小说。(《三国演义》以帝王将相为主角,《水浒传》以草莽英雄为主角,《西游记》以神仙妖魔为主角。)它写宋,实则写明。作者通过对土豪淫棍出身的、后又集官僚、奸商、恶霸于一身的西门庆及其一家兴衰的描写,广阔真实地反映了明代世纪末的最荒淫堕落的社会景象。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但《金瓶梅》的作者是谁,至今还是个谜。书中的很多谜亦未解开。我们说,《金瓶梅》是最清醒的狂人之歌。这最清醒的狂人就是“嘉靖间大名士”兰陵笑笑生。兰陵笑笑生是作者化名。过去不少学者为寻出作者真实姓名对兰陵的所属颇争论了一番。如戴不凡先生根据金华酒系浙江兰溪所产就认为兰溪即兰陵;张远芬先生认为金华酒是兰陵酒的别称,从而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创作的主体意识 ,即钱是一切罪恶的基因。唐代张道济在他的《钱本草》中论述了金钱的利与害和人们应该怎样对待钱 ,而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中则以形象揭示了金钱的罪恶 ,二者异曲同工、旨无二趣 ;《金瓶梅》和《钱本草》的两位作者在书文的命名上亦有某些共同之处 ,即二者均含有“金”与“钱”。两位作者的创作主体意识同功一体 ,即在于揭示金钱的利害和抨击金钱的罪恶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久负盛名,素有“奇书”之称。清初的小说家、戏曲理论家李渔,在两衡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序》中说:“尝闻吴郡冯子犹赏称宇内四大奇书。日《三国》、《水浒》、《西游》及《金瓶梅》四种。余亦喜其赏称为近是。”然则,称《金瓶梅》为“奇书”的非止一人。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词话》中的“以唱代言”现象存在着一个在后二十一回中遽增的情况 ,这说明《金瓶梅词话》后二十一回与前七十九回 (除去五十三至五十七回 ,实为七十四回 )在创作时并非出于一时或一人之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第一部世情小说《金瓶梅》有关死亡事件的叙述比比皆是.《金瓶梅》中的人物死亡原因复杂多样,但以非正常死亡居多.死亡事件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和体现作者创作主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体现出了以“丑”为“美”的独特审美意蕴,对小说美学意识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多年前笔者就提出,《金瓶梅》是从艺人集体创作向文人独立创作发展的过渡形态的作品的观点。2010年在《周钧韬金瓶梅研究文集》出版时,将此观点概括为《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此文又对"过渡说"进行哲学思考,用"扬弃"这一概念研究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金瓶梅》是一部从艺人集体创作(《水浒传》)向"无所依傍的独立的文人创作"(《红楼梦》)发展的"有所依傍的非独立的文人创作"。"过渡形态"乃是《金瓶梅》成书方式的本质特征。这是笔者对《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的最新阐述。  相似文献   

18.
张竹坡时《金瓶梅》的评点,把古典小说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他继承并发展了汉代“发愤著书”的学说,认为《金瓶梅》是一部泄愤之作。从创作的原动力是渊源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强烈感受“喷”,这种感受化为不得不发的激情“泄”,到如何“泄”,即艺术表达方式要用“史公文字”,批判整个社会黑暗与人伦道德。他深刻总结了市井小说的创作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小说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试论《红楼梦》与《金瓶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红楼梦》的创作,深受《金瓶梅》的影响,这当是勿庸置疑的。尽管曹雪芹自己在《红楼梦》中并未提到《金瓶梅》这部书,更没有像称道《牡丹亭》和《西厢记》那样赞赏过《金瓶梅》,但在脂砚斋的评语中,有三处明确讲到这两部书的关系。其中庚辰本第十三回,有一则眉批云:“写个个皆别,全无安逸之笔,深得《金瓶》壸奥。”(原脱“瓶” 字)壸奥  相似文献   

20.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在很多方面将中国小说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就《金瓶梅》一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而言,张竹坡认为《金》是一部泄愤之书,通过对个人的批判扩大到对整个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就《金瓶梅》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法而言,张竹坡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以其中一些重要的美学理论观照了《金瓶梅》第23至第26回中的一段小故事——“宋惠莲之死”。这段故事在书中虽只是一处“闲笔”,却不失为张竹坡小说美学理论的一个极好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