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他们什么都不缺,恰恰缺少意义和追求.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在前方等待着他们.于是他们想:为什么我们活着呢?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父亲辛辛苦苦干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做?我自己如果有喜欢的事情我要去干,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到底喜欢干的是什么东西.我就喜欢飙车,那么飙车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三十四岁时的我,是别人眼中所羡慕的科技新贵,看不出有丝毫需要再思考自己出路的必要性。殊不知,我却苦苦地煎熬着,思索着,张大了眼,竭尽目力想要看出下一步即将踏下的地方,是坚实的土地,还是只是一团团翻滚的浓雾?踏下即会粉身碎骨,我一点都不知道。 在人生旅途的地图上,“三十四岁”这样上不上,下不下的年纪,到底该如何定位  相似文献   

3.
“我们想知道什么?”作为一名记者,动手就与“W”打交道,成年累月在外面跑,寻找、采写自己认为受欢迎的新闻。当服务对象认真地向我提出文章开篇这个问题时,我还真感到不甚明了。前不久,笔者在秦巴山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采访,遍询采访对象“想知道什么?”相对于社会,征询范围无疑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的回答对我这个过去只顾埋头拉车的人还是很有启发。杨吉荣,汉中地区行署专员,是一位在山沟里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干部。说起新闻,他闭门和我聊了两个小时,意犹未尽。“汉中地区干部都知道我的一句老话:职位不会给你智慧。只有职位没有智慧只能维持半年,有职位  相似文献   

4.
名刊要览     
美国《时代》12月24日想知道我的未来吗?复杂的DNA测试让父母们对孩子的健康状况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但问题是有多少是我们真正想知道的?医生们正开始使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来扫描孩子的全部基因代码,绘制出他或  相似文献   

5.
【咸聊淡扯】小二躲非典去了 ,在老家呆了俩月。回来头一天就找我 :“哈 ,三大爷 ,您老能耐啊 ,当起人体炸弹了 ?滋味不错吧 ?”我愣了 ,不知他说啥。“您老的邮箱……”我立刻明白了。可他怎么就知道了这事儿呢 ?一定是窃取我的邮箱密码了。“想起诉 ?免了吧。要不是我 ,您老那俩邮箱还在太平间歇凉凉呢 !”事情是这样的。不少作者反映 ,我们的投稿信箱收不到自动回复。我一试 ,果然有问题。原来是设在邮件服务器上的回复功能工作不稳定。于是我就想在我机子上的邮件程序上再设了一个 ,这样 ,只要我接收邮件时 ,作者就肯定可以收到回复了。…  相似文献   

6.
“反馈”     
看过贵刊第38期关于格瓦拉的专题,感慨良多。 舞台剧“切·格瓦拉”演出后,在不少地方引起了激烈的论争。在我小时候那种环境,这种辩论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那位不屈的革命家最终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要是他知道在他死后这么多年竟然有这么多人在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在追求什么?我想他一定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格瓦拉能引起人们的激烈辩论,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8.
想念奶奶     
奶奶,您真的离开我们了吗?我相信您没有走远,可为什么不与我们梦里相见?您可知道,我们想您啊,您的孙女儿想念您…… 一个个夜晚,我总会想起您,想起您我就会泪流满面、不能自已,我担心您会冻着、担心您会背疼,我想给您掖掖被窝、捶捶背、揉揉肩,我想给您买可口甜软的糕点……可这都再也不能了……奶奶,您可知道,您的离去使多少人心痛难过?常常念叨您的不仅是您的子孙,还有我们的亲戚、朋友、街坊邻里,想起您无不唏嘘叹息,留恋难忘.  相似文献   

9.
翠华路     
不知道其他城市怎样,西安的街道名称似乎都和历史相关。是因为积淀久远,是因为曾经封闭,我想。曾经辉煌过,名字就有得叫,然后突然处于封闭边缘状态,没有外来东西影响,缺少了改变的外因。国民党时期,也有过一次西部开发,那时通了陇海线。接着是日本侵略,全民抗日,什么都搁置了。看过一张民国初年的西安地图,上面地名基本沿用至今。这叫我很惊讶。虽然建筑已经面貌全非,  相似文献   

10.
父爱无声     
晚上接到自称是丈夫同学的电话说,想请丈夫陪他同事一起吃饭,我告知了丈夫的电话号码,心里直犯嘀咕。丈夫此时正在麻将桌上战得正酣,他会去吗?我怀疑,要知道想把他从桌上拉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等了好一会儿不见丈夫回话,我打电话过去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他当老师的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图书情报知识》2006,(5):F0002-F0002
曾经有作者问我,你们刊物什么样的文章最好发?我说:“我也不知道。”别人还以为我在敷衍他。的确,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最好发。我只能说最好的文章最好发,而这等于没说。所谓的最好,当然是相对众多来稿中的其他稿件而言的。因此,发表什么样的文章并不取决于我们,而是取决于学术研究者的整体水平,取决于作者论文在这整体中的相对位置。编辑所做的只不过是在挥舞着一把并不锋利的镰刀,收割那些高出秸秆一截的麦穗,仅此而已。问题在于,你的文章究竟是秸秆还是麦穗?我想,一个最无疑义的验证方法就是把它植入合适的土壤中,给予它适宜的气温…  相似文献   

13.
我在瑞典旁听过一起刑事审判。庭审结束后我问一位陪审员:你怎样防止自己腐败呢?他吃惊地问:我腐败?这怎么可能?我说:怎么不可能?他说:怎么可能……许多观察者都观察到,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势头迅猛的反腐风暴。我想借此机会,谈点瑞典的反腐经验。8年前,瑞典隆德大学提供一笔资金,邀我去访学。期间既不用讲课,也不用做课题,就是领你转转,让你看看,感觉在混吃混喝。临别前我颇有点内疚地问:你们花这么多钱请我,到底想干什么?一位教授说:我们想让你知道,这世界上有比美国更好的制度。瑞典只有1000万人口,是个蕞尔小国。这样一个袖珍小国,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图书馆界最近几年兴起的虚拟咨询技术。图书馆界的朋友都知道.在常规的图书馆服务中都存在咨询服务。所谓虚拟咨询,是一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而突现出来的图书馆咨询服务项目。那么究竟什么叫虚拟咨询?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想法,认为所谓虚拟,就是人不在现场,图书馆员可以坐在家里,不用坐到咨询台去,读者有什么问题,你就可以在家里遥控回答。  相似文献   

15.
柳萌 《传媒》2002,(3):21-23
你知道王朝柱吗? 在文学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5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在影视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70%以上的人会说:“当然知道”;那么在一般观众读者中,如果这样问,会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也许有2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或“不知道”。倘若换一种方式,用王朝柱的作品问,你看过电视剧《长征》吗?我相信,起码会有80%~9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太知道了”。  相似文献   

16.
闲读偶记     
近年来,陈天然以他的一笔好字,蜚声海内外;都知道他是书法家,大小城市都能见到他的墨迹。知道他是画家的人,并不多。这情况,大概缘于美术作品不易流传,见到者不多所致。我早知道他是画家,想欣赏他的画,却很难找到。十年前,陈先生赠我墨宝两件,一写“翰墨香”,一为集《离骚》句“望崦嵫而勿迫,恐(?)(?)之先鸣”。装裱后,悬于壁间,日夕品赏,越看越觉着有味道。他的书法,苍劲遒健,质朴雄奇,铁划银钩,力透纸背,龙蛇飞舞,气势夺人,有骨气,无媚态;尺厚的东西。我对这位风格独特的书法家产生强烈兴趣,很想了解艺术家其人其艺。  相似文献   

17.
赵贵急急走了进来,禀报:“老爷,我们已将你死的消息传遍了太原城。”张百万一听,大喜,连声叫好:“好!好好好!”管家试探着问道:“老爷,难道你真要装死?”张百万说:“事到如今,我不装死能行吗?那狗官借和尚被杀之机,想吞下我的半个家业!昨个他给我定了5大罪状,想洗清哪一条也得一万两银子!这个狗官,每遇到案件都是故意延缓案情,拖着不办,而是吃了原告吃被告,想点儿生法儿捞银子。不过也好,我今年已六十五岁,人间的事看遍了,阴间的事儿一点儿也不知道。现在那狗官向我狮子大张  相似文献   

18.
你见过日本侵略侵略中国的军用地图吗?你知道日本侵略怎样用空头的军用钱币和战时国债掠夺中国财物的吗?你想了解日本侵略是如何大肆宣扬他们的侵略罪行的吗?你希望再次重温日本侵略被押上历史审判台时的狼狈相吗……这里,有一批珍贵的字和图片资料.将如实地告诉你这段真实却残酷的历史。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走进这位———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则可能面对这些问题:常常为不知道上哪里吃饭而发愁;想和朋友一起去KTV,却不知道附近KTV的情况;想在自家小区附近找找干洗店、宠物医院、小型超市……却不知怎么办。当你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通常是通过什么来查询呢?打电话给朋友?查询黄页?上网搜索?……但是如果你想随时随地地去查询和搜索,上述这些方法就未必适合了。在移动互联时代,只要你是手机用户,编辑任何问题发送到一个固定代码,就可以获得精确的查询结果,这就是移  相似文献   

20.
说新闻不同于宣传吧,似有“摆脱”之嫌;说是宣传吧,却很少有人用好它。比如说去年的抢购风吧,合肥城连八月末那次已是“第三次浪潮”了,且一浪高过一浪。群众很想知道,究竟哪些商品要涨?何时涨?为何涨?报纸却缄默不语。于是“谣言”替代了“红头文件”,愈散愈广。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再做些隔靴搔痒的“解释”,谁信? 讲实话,如今信息爆炸,有许多东西我难得一顾。但十三大文献中的两句话,我是溶化在血液里的,那就是“重大事件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十亿中国人不可能都拥到北戴河去讨论国事,只能寄厚望于那些“人民代表”了。但前一句做得如何呢?物价的调整(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调整)是不是“重大事件”?该不该“让人民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