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更紧密衔接,形成良性互动;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集中力量解决政策落实中的操作难点,全面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应;以强化再就业服务为手段,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的运转管理;以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为重点,落实帮扶措施,推进再就业援助制度化,以此来确保全年就业和再就业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年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以上,其…  相似文献   

2.
中国就业政策评价:1998-200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消极就业政策到积极就业政策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政府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来处理就业问题。估算结果表明,1998-2008年,我国政府为落实就业政策累计支出6169.67亿元,其中用于落实消极就业政策的支出为4144.06亿元,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支出为2025.61亿元。实证分析发现,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支出和落实消极就业政策的支出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支出每变动1%会导致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数量同向变动0.27%,说明我国政府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的确对再就业工作显示出了积极作用;而落实消极就业政策的支出每变动1%将引起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数量反向变动1.05%,这一结果表明落实消极就业政策的支出吸引了更多的失业下岗人员加入失业保险体系,同时发挥出了一种"社会稳定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2):6-7
2003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当年要实现100万“4050”人员再就业。为此,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为目标的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全面实施。这些扶持政策包括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小额贷款、就业服务、工商登记、场地安排等。  相似文献   

4.
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事关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可以概括为: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机逼和挑战同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以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促进就业为根本途径,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为方向,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门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大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力度,强化再就业援助。加强再就业基地建设等作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点工作,建立起政府牵头、部门落实、责任明确、制度完善、政策到位、标本兼治、社会参与的就业和再就业的工作体系,努力开创我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一、相关知识1、就业政策:“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 2、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提高  相似文献   

6.
新闻背景:国务院最近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改进就业服务, 强化职业培训,并制定了包括发放《再就业优惠证》等一系列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7.
【背景材料】材料一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中国正式将新增就业岗位列入国家宏观调控主要目标。在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明确提出,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促进再就业,关键是抓落实。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再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做好统筹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流动就业工作。材料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莱芜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开展再就业服务.一是加大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力度,实现一体化服务;二是完善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大落实力度;三是加强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的管理,确保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四是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工作总体思路:以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为主线,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为重点,建立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管理新机制;以高技能人才高端带动为动力,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继续组织实施“5+1”行动计划,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素质就业水平;以强化管理服务为手段,改善就业环境,推动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加入WTO后.呼伦贝尔市既面临机遇.也有各种不利的影响。我市要以加入“WTO”为契机.抓好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建立统筹城乡就业制度;开放就业服务市场;对重点行业.就业压力大的地区和大企业采取相应的就业政策:推行非全日制、临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实施“4050”人员再就业援助;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等。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扬州市为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近日出台了《扬州市充分就业城市建设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机制,以构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基础,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载体,以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帮扶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为核心,着力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2.
再就业工程的国际经验及现实思考刘雅静刘淑英一、世界各国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主要做法及经验(一)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再就业的政策为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再就业,世界各国制定和实施的主要政策措施有:(1)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扩大雇佣。如英国政府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目前辽宁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形势与政策,拓宽再就业渠道中所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国 外拓展再就业渠道主要经验的实证分析,全方位地探索打通辽宁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再就业工作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再就业相关配套的政策,建立了再就业目标责任体系,使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治区地处困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属于全国失业率偏高的地区,就业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当前解决就业问题一定要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拓宽就业渠道。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给予合理的政策,进行有效的扶持与引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做好再就业工作的意义,要正确正确处理油田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要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需要进一步扶持实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摘集锦     
多渠道增加岗位 全方位落实政策 安徽确保25万人年内就业 今年以来,安徽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至6月底,全省新增就业岗位18.8万个;“4050”人员再就业1.58万人;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0余万册。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再就业各项工作尽快落到实处,安徽省劳动保障厅召开全省劳动保障局长会议,紧急动员部署,要求各地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全方位落实再就业政策,以确保完成今年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的目标。安徽省以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为契机,着力抓好五个到位。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失业问题长期困扰西方国家,他们持续改革再就业培训与就业政策,随着非正规就业不安全性问题的暴露以及“第三条道路”的指引,各国开始关注灵活安全性就业政策.“灵活安全性”就业政策旨在平衡市场灵活性和社会安全性,把消极劳动力政策和积极劳动力政策相结合,保护非正规就业以及强调再就业培训,其典型模式是丹麦的“黄金三角”模式和荷兰的“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策略.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灵活安全性就业政策的理念与经验,改革劳动力市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实现“灵活性”与“安全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目前辽宁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形势与政策,拓宽再就业渠道中所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国外拓展再就业渠道主要经验的实证分析,全方位地探索打通辽宁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研究》2006,(8):164-164
部分省区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座谈会6月23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区、有关部门根据当前形势,进一步总结经验,落实政策,群策群力,不断破解再就业工作难题,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做得更好。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的具体举措。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20.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是我们当前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体现,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解决再就业问题的政策和措施,提出了解决我国再就业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