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毛泽东诗词在海外的传播已有80年的历史,直至今天仍陆续有新译本出版。本文研究分析许渊冲译本《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与杰里米·英格尔斯译本《伏龙:毛泽东诗词中的孙子兵法》中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探究这些译本如何呈现毛泽东诗词中的红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以理雅各1885年《中庸》英译本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用其所倡导的ABC审美原则为依据,从词汇层面分析对比了两个译本,再现两位译者翻译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其中些许瑕疵,为未来译者翻译出更美的《中庸》译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即好的译本应当体现出"意美""音美""形美"。该理论指出,在进行诗词翻译时,应当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艺术魅力,必要时可以突破原作的形式和内容。《琵琶行》作为中国古代诗词的代表,在文学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本文以《琵琶行》英译本为例,浅析"三美论"在诗词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李天辰先生的最新英译本《论语》。李先生的《论语》英译本较之以往的译本对原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译出了原文的内涵,有不同于其他译本的特色,是一部上乘的译作。  相似文献   

5.
张菊霞 《海外英语》2013,(21):205-206
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对中国古典文化及东方文明具有深刻影响力。自明清以来,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许多经典著作传至西方。苏格兰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孟子》英译本长期以来备受推崇,被奉为标准译本。《孟子》的其他一些译本也广受赞誉,比如赖发洛及刘殿爵译本。研究《孟子》英译本对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通过与赖译本与刘译本的比较,该文试图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研究《孟子》英译本,并阐述理雅各英译本如何在词汇,句法及风格三方面实现与源文本的对等。  相似文献   

6.
王雯 《海外英语》2014,(8):156-157,166
明清歌唱本诗歌体小说《花笺记》作为"十大才子书"之一,在长久传播历史中影响甚广,汤姆斯所作英译本更是在西方引起关注。该文从哲学诠释学角度出发,以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以《花笺记》的汤姆斯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究译者主体性在译本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人们对世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其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隐喻理解产生了重大的认知影响。现代隐喻研究表明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文章以《毛泽东诗词》中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为例,通过不同译本,将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探寻隐喻分析,隐喻翻译策略之中,并验证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词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和传统文化的积淀,研究诗词英译对于研究传统文化及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最具影响力的大卫·霍克斯译本与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诗词的英译为切入点,探究母语文化对诗词翻译的影响。经对比分析认为,母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原作品的理解差异和译文的表达差异上,具体到翻译策略、词汇选择、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研究发现母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霍克斯与杨宪益两位译者发挥各自的母语文化优势,融合目的语文化,实现从源语到译语的恰当转换,创造出论坛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9.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七十余年来共出现四个英译本并在海外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文学外译史上享誉盛名。伴随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成为了近年来翻译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在梳理《边城》英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取三个英译本(金堤译本、戴译本和金介甫译本)为研究语料,尝试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分析不同译本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诗词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体现在其语言的意境美,朦胧美,绘画美等方面。众多英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译者以非凡的文学功底再现了《红楼梦》原作风采,给读者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有作指示代词,表“对的、正确的”义和作系词等不同用法,我们在充分参考前贤论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中的“是”字应视为作系词。  相似文献   

12.
代词的运用常常出现近指和远指的混用、定指和不定指的混用、自指与他指的混用、“面称”和“背称”的混用、指代不明、指代范围不一致、色彩不对、多余、该用而不用等问题,需要加以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14.
光山方言属中原官话,其指示代词有三系:"这[te31]"系、"恁[n3′1]"系和"那[la31]"系,中指"恁"系较有特色。文章结合语例对光山方言的三分指示代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区分和描述,也考察了光山方言中指代词"恁"与人称代词"你"的音义关系,为有关语言学者进一步研究汉语指示代词的三分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旁指代词体现的是一种语篇关系,无论表现出哪种语义关系,旁指代词的所指对象都只能在语篇的范围之内得以确认。本文从所指是否相同以及照应的方向两个角度详细分析了旁指代词的照应情况。最后,简要地探讨了旁指代词的照应功能在英语中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汉语中的旁指参照点是可前可后的,旁指参照点在后的情况受一定条件的限制,且出现频率较低。这一点与英语中的情况相类似,同时也说明了旁指范畴在语言类型学上具有某些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合肥方言代词共有三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组代词与普通话代词相近,但又有本方言特点。其中指示代词当中时间代词“章(子/个)”、“囊(子/个)”,疑问代词当中间原因、方式代词“桨”、“桨搞(的)”的意义和用法独特。  相似文献   

17.
从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壮年妇女所讲的民间故事中,分析宾阳大桥平话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特点。语音方面将深入探讨连读变调的规律。词汇方面有904个词跟普通话完全不同,占总数的52.41%。语法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量词充当指示代词,量名结构作名词用,介词"着"是被动句的标志,"把"常作给予的动词,形容词叠用表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8.
《国语》中的判断句都是无判断词判断句,其判断谓语有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和形容词性词语,“是”不是单纯的指代词,它还有超出其指代性的语法特征,“为”具有判断主语和主语所指属性及其类别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指称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手段,是话语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指称的方式即人称指称、指示指称、比较指称上进行英汉对比分析,并探讨英汉语在指称方式上共同点及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正藏》汉魏六朝时期汉译佛经语料的考察和分析,发现诸多语例中的“见”既可以理解为被动标志,也可以理解为“他人行为及于己”,具有一定指代意义。在这样的用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两种意义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并且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