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墨经·小取》:“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 这段论述从总的过程来看是一个“援”式推论。但“盗,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本身却是“侔”式推论中“是而不然”的一个实例。其逻辑结构值得辨析。  相似文献   

2.
沈有鼎对《墨经》的评价是极高的。他著的《墨经的逻辑学》对《墨经》进行了完整和系统的研究。本文试从“辩”、“名”、“辞”、“说”四方面对沈有鼎关于《墨经》逻辑思想研究来探讨沈有鼎对《墨经》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杀盗非杀人”的命题记载于《墨经》的《小取》篇。研究墨学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小取》为墨家后学所作,并且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根据侯外庐等人的研究,《小取》“大体可断定为写成于荀子《正名篇》之后。”(《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483页)如果这个断定是正确的,那么从荀子在《正名篇》中对“杀盗非杀人”命题的非难可以看出,此命题早已在《小取》成书以前就已存在并引起了人们的注目。由于荀子对“杀盗非杀人”命题的来由没有明确交代,我们不能绝对肯定荀子所批判的命题就是墨家的命题,但是,从《小取》对这个命题的阐述可以看出,这个命题就是墨家的命题。后期墨家就这个命题遭到的责难在《小取》中回答说:“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  相似文献   

4.
墨子     
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是《墨子》。《墨子》原本一共七十一篇,但留传至今的只有五十三篇,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四篇合起来称为《墨经》。这四篇加上《大取》和《小取》两篇,称为《墨辩》。也有人把这六篇叫做《墨经》。《墨经》是《墨子》一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书中不仅涉及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广阔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  相似文献   

5.
侔式推理是一种由一个前提得出一个结论的简单推理形式,其基本方法是紧挨着前提的主、谓项前面粘附上一个相同的词语从而得出结论.侔式推理有四种类型,《墨经·小取》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侔式推理各种有效的推理形式.据此可以说,古代中国不仅有逻辑思想,而且有逻辑学.  相似文献   

6.
“爱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从总的方面来说,“爱人”应是根本的国策:“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从具体来说,又应成为人与人之间要奉行的道德准绳,即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雍也》,以下凡引自《论语》的只注篇名)使整个社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在奴隶社会日趋崩溃、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爱人”用以取代奴隶主阶级的“残民”,顺  相似文献   

7.
关于“杀盗,非杀人也”命题分析康伟《默辩·小取篇》中有“……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此“杀盗,非杀人也”命题一出,“天下大骇,儒塞皆起。”(谭戒甫《墨子发微》)荀子厉声而斥之:“杀盗、非杀人也,此感于用名认乱名...  相似文献   

8.
前言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我国古代社会,也和古代希腊一样,不但整个学术辉煌灿烂,而且逻辑思想丰富多采。春秋战国时期,惠施、公孙龙、荀况、韩非都各具有自己的逻辑思想。特别是墨家后学,它作为一个学派,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撰写了具有百科全书式的逻辑专著《墨经》。及至两汉,中国的逻辑界仍然名家辈出,各有创新,《淮南子》一书发展了中国的古典归纳逻辑,桓谭、王充发展了中国古典的论征逻辑,魏晋南北朝时期,“名辩”之风又复昌盛。就整个来说,虽然魏晋人的“名理”之学,不免流  相似文献   

9.
《墨经》的论证逻辑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经》作为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具有许多关于论证的精辟思想,涉及到了论证的功用和目的、论证所应遵守的基本逻辑规律、论证的具体论式、对“悖论”的反驳、论证评估等方面。《墨经》的论证逻辑思想主要包含在关于“辩”和“说”的条中,其中的“辩”和“说”都包含了推理论证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墨经》今存《墨子》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通常被称为《墨经》。《墨经》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逻辑专著。早在晋朝时,鲁胜就曾把《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专门从《墨子》一书中抽出来,名之曰《辩经》或《墨辩》。对于《墨经》,现在一般都肯定它是后期墨家的著作。关于《墨经》的撰写情况和成书  相似文献   

11.
墨家对先秦各学派名理论的发展曾昭式被誉为“世界最古名学书之一。” ̄①的《墨辩》在批判性地总结名家、儒家、道家等逻辑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逻辑理论.建立了我国古代系统的概念论体系,在中国逻辑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墨经》最重要之部分,自然是在...  相似文献   

12.
先秦逻辑史是中国逻辑史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页,也是世界逻辑史上的一颗宝贵珍珠。而《墨经》又是先秦逻辑史上百科全书式的逻辑专著,它无论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本文仅就《墨经》关于“辞”的性质和种类的思想作一分析。先秦逻辑中的“辞”  相似文献   

13.
墨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墨子》一书,其中特别是《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大取》、《小取》六篇,包含着极其重要的逻辑思想,是我国古代逻辑学的发端,它可以和印度的“因明”、古希腊的逻辑学相比而毫无逊色。对于  相似文献   

14.
李裕德同志在《语文教学所需要的逻辑》一文中说:“我们希望吸收传统逻辑的好经验,运用辩证逻辑的规则,创造出适合语文学和语文教学所需要的逻辑学——语文逻辑学。”作者为了建立“语文逻辑学”的理论体系,先后发表了《语文教学与多标准分类法》、《语文概念间的模糊交叉区》、《考题中的模糊问题》等文章。这种创造精神是应该肯定的,是难能可贵的。尽管在文章中还存在着尚待商榷的一些问题,但是,这是正常的,是瑕不掩瑜的,作者毕竟提出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新问题——“语文逻辑学。”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学术界,把中国逻辑学奠基者的荣誉归之于墨家。墨家逻辑可以说是集先秦逻辑思想的大成,是中国古代一家比较完备的逻辑。在墨家逻辑中,思维的基本形式被称为“名”,“辞”,“说”,相当于今天讲的概念,判断,推理。本文仅就墨家关于“说”的理论,作一概略的叙述。一、“说”的本质墨家在《小取》篇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逻辑命题:“以说出故”。墨家所谓的“说”是“说知”。《经上》云:“知:闻,说,亲。”《经说上》云:“知:传授之,闻也;方不 ,说也;身观焉,亲也。”墨家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种。说  相似文献   

16.
在《墨经》的《小取》篇中,辟、侔、援、推等通常被研究者看作不同的推论形式,并称之为辟式推论、侔式推论、援式推论、推式推论,等等。其中,对侔式的讨论较多。 在各家的研究中,对于“侔”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将它当作类比推理;而多数研究者将它看作附性法推理;近年又有人提出“侔”是一种关系推论,这种观点逐渐受到重视。总之,无一例外地都把“侔”当作推论,只是在它属于何种推论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本)《〈孟子〉简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抵掌而谈。”笔者认为,句中“抵掌而谈”一词使用欠妥,应改为“扺掌而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中对于“扺掌”的解释是“击掌(表示高兴)”,并例举了“扺掌而谈”一词,而且还在后面作了强调说明:“‘扺’不作‘抵’,也不念dǐ。”由此可知,原句中使用“抵掌而谈”是不够恰当的。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笔者又查阅了一些较有权威性的资料。《说文解字》中说:“扺,侧击也。”《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对“抵…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在《逻辑学》和《小逻辑》中,描述了绝对精神通过抽象概念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和环节,阐释了反映绝对精神发展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概念、范畴;从客观逻辑到主观逻辑,从存在的规定性直到善之理念,似乎有关的基本概念和范畴都作了阐发,但就是没有专门阐述“价值”这个概念,或者说没有把“价值”概念放到他的概念体系中去。我们在读他的逻辑学时会有这样的印象。可是当我们读他的《法哲学原理》时,就会改变这种印象。他在那里不但使用了“价值”概念,而且把“价值”概念贯彻到经济、法律、道德、审美等领域,还谈到了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恰恰”辨     
《古诗三首》之一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六年制小语课本第10册第3课)是一首意味隽永的诗篇。其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典型的工对。“恰恰”一词,教材和教参书训为“黄莺的叫声”,值得商榷。对“恰恰”的词义理解是有分歧。查阅新版和旧版《辞海》的诠释便不一样。旧版《辞海》释为“适逢其时之谓”;而新版《辞海》却注为“形容声音的和谐”,现在的诸多选本也是这样解释的。笔者考究,觉得还是旧版《辞海》的诠释合乎诗情,理由如下:一是从历来对“恰恰”的用法看。古典诗歌里用“恰恰”来形容莺声或一般鸟声是…  相似文献   

20.
《公孙龙子·名实论》是同《墨经》和《荀子·正名》并列的中国逻辑学三种元典。分析《名实论》的逻辑观,总结《名实论》在中国逻辑史上的理论贡献,比较《名实论》、《墨经》和《荀子·正名》,总结名墨荀三家逻辑观的内在关联性和本质一致性,从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视域,概括逻辑学一元多表的客观规律,探索逻辑教学和研究的正确导向,就教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