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坊乐语是一种集实用性与文学性于一身的特殊形态文体,历来学术界对其缺乏研究。本文从辨析概念入手,揭示出宋代教坊乐语的作者身份为翰林学士;并主要从文体学角度切入,初步研究了教坊乐语的体制与功能、文体特征与艺术特色等问题。此外,还对教坊乐语久湮无闻的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论历代《文选》类总集的分体归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文选》39类文体归纳为 6种基本类型 :(1)古有定名、历代相承不变的文体 ,(2 )古有定名、后世衍生繁滋的文体 ,(3)古有定名、历代分合有异的文体 ,(4 )古有定名 ,后世未再列类的文体 ,(5 )始立其名、后世并入他类的文体 ,(6 )始立其名、后世未再列类的文体。进而认为中国古代文体的命名方式主要有四种 ,即功能命名法、篇章命名法、类同命名法和形态命名法 ,其中功能命名法是中国古代文体最基本的命名方式。本文认为 ,由一元论的宇宙生成论和哲学本体论所影响 ,在对文体进行区分辨析、分体归类时 ,中国古人不仅着意于辨异 ,也关注于求同 ,而且既关注其“本”之同 ,也关注其“用”之同。同中见异 ,异同见同 ,这正是中国古人对文体进行分体归类的精髓所在。当人们更多地着眼于从行为方式与文体功能的角度对文体进行分体归类时 ,往往倾向于文体的“类分” ;而当人们更多地着眼于从形态特征的角度对文体进行分体归类时 ,则往往倾向于文体的“类从”。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是“以歌舞演故事”。歌化之为唱、念,舞则化之为做、打。唱、念、做、打综合成为戏曲表演形态。著名导演焦菊隐曾就戏曲界所谓的“千斤念白四两唱”评论说:“对于戏曲念白、唱腔固然很重要,而做功却应当是戏曲艺术里最基本的、最不可缺少的,是其他三功所绝对不能脱离的表演手段。”这不正说明了做功即戏曲的舞蹈与人物的形象创造是多么的密不可分吗?  相似文献   

4.
先秦"故事俗赋"钩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先秦时期 (或成书于西汉而源于先秦时期 )的讲诵故事类“俗赋”和相近作品进行了勾稽 ,对其文体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讲诵故事是早期俗赋的主要职责之一 ,韵诵是其主要传播方式 ,文体上整齐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是这种传播方式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     
正文体本质上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文体的兴趣,并非建立在琐碎的技术性的评价的基础上,相反,它总是从大处着眼,力求宏观地揭示出每一文体的属性。曹丕《典论·论文》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能备其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  相似文献   

6.
王世龙 《文化学刊》2013,(2):122-126
以“草根选秀”与“全民娱乐”为主要特征的音乐选秀节目是当前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经历了发展、高潮后逐渐进入了低谷,面临内容低俗化、节目同质化等诸多问题。文章从节目定位、商业模式、互动形式等方面对当下电视荧屏热播的音乐选秀节目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总结了该节目成功之处,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作为一名古代具有鲜明创新特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一生都在致力于文体的创新与实践,尤其是他各具特色的散文创作。本文着重对柳宗元文学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并认为时代文化语境、文体文风发展与变革、柳宗元自身创新意识三者的综合作用是促使其文体理论创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书名是刘勰文学观点的集中体现 ,它强调的是精妙的艺术构思与精美的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 ;而《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 ,则是萧统文学观点的典型反映。其“沉思”之想与“文心”之思 ,“翰藻”之文与“雕龙”之采 ,名异而实同 ,都体现了他们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文学观点。《文心》所论文体 3 4种 ,《文选》3 9种 ,两书基本相同的文体选目近 2 0种。其渊源有自 ,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9.
若谈戏曲表演艺术,的确是一个细致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戏曲是一种以文学、舞蹈、音乐、美术高度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要想把这种艺术通过演员集中地而又生活真实地展现在舞台上,并能深深地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实属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戏曲演员首先要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唱、做、念、打”。练好这四项基本  相似文献   

10.
两宋是词体建构定型的主要阶段 ,词体观是两宋词学批评中的核心问题。词体这种配合燕乐而歌唱的音乐文学样式 ,在其产生之初其内部就存在着音乐性和文学性、娱乐功能和抒情功能的内在张力和矛盾 ;正是词体的这一内在矛盾决定了词体的发展必然是“建构论”的 ,亦即词体的本质属性是在宋代文人词和民间市井词的雅俗分流、互动及词体文学创作和批评间互动的动态运动中 ,以“尊体”为目的导向 ,建构发展以至规范定型的。两宋词学批评中先后出现了“破体以尊体”和“分体以尊体”两种推尊词体的阐释思路和意向 ,前者以苏轼的“诗之余裔”说为代表 ,后者以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为代表 ,它们构成了宋代 (文人 )词体建构的两个维度。终两宋 ,文人词虽然主动疏离了民间歌场 ,但未尝脱离音乐本身 ;在词体观念建构中 ,宋人并未以脱离音乐为尊体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