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有清一代畿辅地区纂修方志414部,其中确切可查纂有艺文志的方志有368部。畿辅方志艺文志作为清代畿辅地区文献的总汇,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学价值、文学史价值,包括为研究清代畿辅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提供重要史料依据的史料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清畿辅方志修纂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修纂者群体日益扩大,分工日趋细致,取得重大成就。明清畿辅方志修纂类型可分为修纂一体、修纂分开、混合等三类,各类型体现出行政权力支配方志修纂的特点。初步探讨了畿辅方志修纂者群体的情况:是官员、学者、工匠等创造了明清畿辅方志事业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清代学者史梦兰编纂的《畿辅艺文考》著录了史氏之前的畿辅历代著述,全面呈现了畿辅地区的艺文总貌,对于研究畿辅学术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畿辅指京城周围附近的地区。畿,京城四郊之地。辅,汉朝在京城之外设三政区称为三辅。王翱之女嫁在京城近郊,相距不可谓远,往来不可谓不便。某官某,作什么官的某人。据《明史·王翱传》所记,王翱婿名字叫贾杰。第一句话点明“畿辅”二字,十分重要。女在近郊,虽说不远,但不能朝夕与母相聚。若在平民百姓,嫁女不出帝畿辅郡,不知该如何满足;但在吏部尚书家,却视畿辅为远,此“畿辅”二字已伏矛盾的契机了。公夫人甚爱女,夫人爱女,而且又加个“甚”字,势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的畿辅理学名家孙奇逢在《畿辅人物考》中对入传诸人持有切要的评论,类似的畿辅人物评骘还散见于《夏峰先生集》。孙奇逢的畿辅人物评骘具有几项特点:其一,基本旨归是以理学为宗,尊崇道德品行,重视济世事功。其二,既以包容的态度看待隐逸问题,又立足于儒家隐居以求其志的立场,对别有怀抱,有所作为的隐逸给予充分的表彰。其三,特别重视从足色、无愧的角度评论人物。这三个特点既体现了孙奇逢在理学方面的思考,又蕴含他身体力行而来的深切体验,以及时代激变引发的痛切反省。  相似文献   

6.
《大清畿辅先哲传》,是记载清朝畿辅(包括今京津冀及鲁豫部分县)地区人物的传记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本,更便于使用,有功于学林,但标点中,存在着因不识姓名,不知地名等而造成的失误,本特举例说明,以免讹误再传。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遗民大儒孙奇逢和"贰臣"孙承泽几乎在同时各自撰写了关于畿辅地区的人物传记,即《畿辅人物考》与《畿辅人物志》。两书在内容取舍和文字笔法上的异同,既反映了两人的出处背景,同时也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字禁忌。孙承泽与孙奇逢在明亡前就已结识,入清后两人却没有什么来往。在撰写畿辅人物传记的过程中,彼此虽然互相知晓,但没有直接往来,而是通过祁州学者刁包居间传递信息。他们在修改各自著述的过程中,都参阅利用了对方的成果。直到晚年,孙奇逢与孙承泽才重新恢复了交往。  相似文献   

8.
捻军失败后,因直隶善后问题而在清政府高层中引发了淮军等勇营武装能否留防直隶的论争,最后以“直隶附近京畿并两陵重地,宜用兵而不宜用勇”而否决了淮军等勇营武装留防畿辅之议。然而,以天津教案为肇端,随着外来侵略势力对畿辅地区一波又一波的武力威胁,清政府迅速对淮军开启了大门,随后淮军等勇营武装开进直隶,并落地生根,成为宿卫雄师。直隶地区不同武装力量的迅速转换,标志着在国际风云的冲击下,清政府不得不进行被动的因应和调整。  相似文献   

9.
应用BERT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多任务联合学习的古籍文本信息标注工具,可实现对标点、专名信息的自动标注。相较于以往同类技术而言,该工具对人名、地名、时间名、书名的有效识别度更高,并将有助于“远读”方法在古籍文献领域的实现。以《四库全书》所收雍正《畿辅通志》为例,专名自动识别技术可快速提取文献出处、建筑设施的建造时间、人口分布等历史信息,也可以快速提取作家作品、经典意境。在对水利设施的兴建与对黄河水患的书写中,可以看出治河名臣李卫在编纂《畿辅通志》时的个人意志。  相似文献   

1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各种选本,将「辅三秦」释为「以三秦为辅」、「以三秦为辅翼」、「拱卫三秦」、「以三秦为畿辅」等;将「城阙」释为长安。今年第一期《文学遗产》发表丘良任  相似文献   

11.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是一部大型古籍目录,为研究者提供了较准确、可靠的文献资源信息和检索途径,对于研究清代学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因各种原因偶有著录失当之处,如作者姓名错讹、版本信息错误、同一部书重复著录等。本文对这些讹谬之处作了相应订正。  相似文献   

12.
苗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山海经》记载了中国苗族先民的历史,他与汉族是同祖共源的。  相似文献   

13.
钱实甫先生的《清代职官年表》是研究清史的重要文献之一,但受各种条件所限,其中仍存在着误缺之处。笔者意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史料,对《清代职官年表》中所记载的清代广东布政使、按察使族籍进行勘核和补订。  相似文献   

14.
严迪昌先生的《清诗史》是一部描述有清一代诗人复杂多元的精神历程的心灵史。它在地域文化网络和家族文化网络中,对数以百计的诗人作了行年的考辨、艺术精神特质的抉发,指出了清诗嬗变所呈现的“朝”、“野”离立之势,批判了以皇帝为首的宗室集群及其辐射的朝阙网络所具有的话语霸权,昭示了清代诗歌所具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清诗史》探觅诗人的心灵底蕴,始终以揭橥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际为前提,立足于文本本位,采用诗、史互证的方法。书中对那些貌似寻常而内里深沉的人物的解剖,尤能显示著者那看透世亭人心的犀利眼光。书中对诗人群体和诗学大家的分析,都选择了独特的切入角度,其论述语言也有着强烈的个人化色彩。著者的踏实学风使该书的学术成就代表了当代清诗研究应有的水准。  相似文献   

15.
清朝的程晋芳,最早向世人传出《儒林外史》成书信息。程氏也是早期研究、宣传该书的唯一学者,为后人提供了该书的成书年代、成书过程、版本、卷数以及与“唐人小说”等原始信息,并最早预言《儒林外史》是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6.
南宋知名士大夫、江西籍文学家黄人杰,《宋史》及清陆心源《宋史翼》均未立传。《全宋词》黄氏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特予辑补:人杰字叔万,自号鲁斋居士,又号可轩。约生于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前后。曾任州(府、军)学教授。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知江陵府公安县(今属湖北)。光宗绍熙二年(1191)至四年(1193)夏,疑在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幕府。绍熙四年夏至宁宗庆元五年(1199)七月前,疑曾通判某州(府、军)。庆元五年七月后至嘉泰二年(1202)秋前,曾知隆州(今四川仁寿)。宁宗嘉泰二年(1202)秋,提点夔州路刑狱公事。尚著有《可轩集》。  相似文献   

17.
清朝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绘制出多幅各级行政建置的地图。清代盟旗游牧地图,乃其中之一。在清代盟旗游牧地图的基础上清朝会典馆组织人员编写《大清会典》,其《疆理卷》载有较为详细的蒙古各盟旗游牧地。张穆《蒙古游牧记》吸收其成果,第一次尝试以内地郡县为例,撰写外藩蒙古行政建置——盟旗的历史地理。该著作为蒙古历史地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边疆史地研究留下了光辉篇章。但由于《会典》的作者群和《蒙古游牧记》作者生活年代、历史背景、语言功底等诸因素所限,该两部文献所记载的地名解读、游牧地方位界定、方向辨认以及历史考证方面犯有不少讹误。本文试图以《蒙古游牧图》(以下简称为《图》)等各种古地图、历史地图、现代地图为据,对喀尔喀4盟86旗的数千条地名进行研究考察,对其讹误地名进行归类和纠正。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的方略,虽仍属纪事本末体,但已不同于传统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在采撰取材上不同;是一种官修纪事本末体史书;是清朝的军事战争专史,“一事一书”是它的一个鲜明特点;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倾向更突出。方略是纪事本末体史书发展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时期,对传统农业进行近代化改良是清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农业大省的安徽多项农业新政并举,集中体现在了四个方面:设立近代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开垦荒地、推广桑蚕和兴修水利。这些政策和措施,在皖省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贯彻和实施,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安徽的传统农业亦在此时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皖政辑要》作为反映晚清安徽概貌的一部政书,真实地记载了该省实现这一转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明清鼎革之际,社会动荡乱离,《明季南北略》即是记录这一历史时期的作品。作者计六奇心系明朝,试图以此书来总结明朝由乱而亡的历史教训,寄托自己炽烈的民族感情,并希望以此书留名于世。书中保留了明清之际丰富的史料,特别是关于农民起义和抗清斗争的史料,有许多是不见于他书的珍贵记载;同时,书中许多记载是作者亲身的经历和见闻,更加真实可信,为其他史料所不及;计六奇一生湮没无闻,书中有关的写作经历,也是了解作者生平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