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情态动词作为情态的主要体现形式,历来受到不同学者的研究与探讨。虽然对情态动词的研究数不胜数,并且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情态动词的意义进行了研究,但对于情态动词意义不确定性的研究却很少。Coates把情态动词分为推测性和非推测性情态动词两大类别,并且极为重视对情态动词意义不确定性的研究,她把不确定性划分为渐近、歧义和重合三种类型。文章根据这一划分,从语义学角度探讨英语情态动词意义的不确定性,以促进语义学、应用语言学及外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英语情态动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重要、最难描写"的体系,准情态动词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形式多样、涵义丰富的特点,与核心情态动词相比,其使用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语料库及现代检索工具的出现为英语情态动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本文将研究对象转向准情态动词,以be able to为例,对其情态意义进行了界定辨析及历时研究,以期开拓情态动词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英语情态动词教学实验研究,探讨了英语情态动词的多义性,并对英语情态动词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通过传统语法教学与认知语法教学的对比实验研究,证实了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意象图式能够更好地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4.
英语情态动词的一词多义给自然语言处理带来了很大困难。情态动词语义对语境很敏感,发现影响情态动词语义的主要语境因素对情态动词特征选择、机器翻译等都十分重要。因此,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对英语情态动词进行语义排歧,并确定不同语境特征对语义排歧结果的影响。基于一个 100 万字的语料库,以英语情态动词 must 为例,从语境中提取影响 must 语义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计算并确定这些特征向量值,建立可区分根情态与认识情态语义的 BP 神经网络,排歧正确率达到 94%。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不同语境特征对情态动词 must 语义排歧的影响程度等级。该研究结果为情态动词语义排歧及情态动词语义人工识别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清竹 《考试周刊》2011,(47):93-94
情态是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表达了说话人对句子表达的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的现实性地位的主观态度,对于句子的理解和人际交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情态动词是情态的主要载体,它表达的情态较具代表性。传统对情态动词的研究学习主要是从语义的角度,因此对于一词多义的情态动词往往很难作出正确的区分判断。本文将以情态动词must为例从情态动词的根情态和认识情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旨在为情态动词的研究学习提供新的方向,从而达到正确使用情态动词,实现完美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情态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语言学家和一些学者从哲学、语义学、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英语情态动词进行过深入广泛的研究。本文拟对以往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就情态动词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情态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判断,是长期以来逻辑学、哲学,特别是语言学一直探讨的问题之一.情态动词是众多语言表达情态的主要手段.从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的精力主要还是集中在讨论情态动词的名称,词性,划分标准及范围以及个别情态动词的语义表达问题上,目前汉外情态动词的对比研究是汉语情态动词研究的薄弱环节,汉德对比方面更是几乎不曾涉及.众所周知,汉语和德语的情态动词是两种语言中相对应而又具有相对封闭性的一个语法和语义范畴,具有跨语言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从而导致迁移性语际偏误.因此,对汉语和德语的情态动词进行对比分析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8.
鞠瑞艳 《考试周刊》2013,(42):65-66
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的语料库方法对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中出现的情态动词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和其他国家英语学习者在使用情态动词方面的特点,并且用统计的方法对作文得分与情态动词使用频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情态动词的使用方面存在着过度使用的倾向,而且这种过度使用仅局限于少数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的语料库方法对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中出现的情态动词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和其它国家英语学习者在使用情态动词方面的特点,并且用统计的方法对作文得分与情态动词使用频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情态动词的使用方面存在着过度使用的倾向,而且这种过度使用仅局限于少数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10.
情态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判断,是长期以来逻辑学、哲学,特别是语言学一直探讨的问题之一。情态动词是众多语言表达情态的主要手段。从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的精力主要还是集中在讨论情态动词的名称,词性,划分标准及范围以及个别情态动词的语义表达问题上,目前汉外情态动词的对比研究是汉语情态动词研究的薄弱环节,汉德对比方面更是几乎不曾涉及。众所周知,汉语和德语的情态动词是两种语言中相对应而又具有相对封闭性的一个语法和语义范畴,具有跨语言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从而导致迁移性语际偏误。因此,对汉语和德语的情态动词进行对比分析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1.
情态动词在现代汉语句子中经常连用,其连用顺序是:认知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多个情态动词连用的句法结构的探讨应首先把情态动词与体态词联系起来,找到认知情态动词与根情态动词(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的差异;其次根据根情态动词源于ASPP并与体态词成对比分布,同时选择VP作为其补语;认知情态动词源于COMP并不能发生在不确定语境中;同时选择口作为其补语的特点,分析得出认知类情态动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要高于根情态动词(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从而确定了情态动词连用的顺序。  相似文献   

12.
英汉情态(语气)副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的情态副词的功能地位相当于汉语的语气副词。文章通过对英汉情态(语气)副词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共性与差异。研究发现:英汉情态(语气)副词类别上同为意义、作用多样而又有较多共同意义的类;分布上都具有灵活性、主要分布位置相似性、位置及组合制约的相似性等特点;功能上都具有高位和低位表述功能、评价功能和强调、聚焦功能。相异之处主要在于:英语情态副词的意义主要还是在现实性与非现实性方面,而汉语的语气副词则意义多样而广泛;在与句中其他副词的排序上,共性之中有差异;在表达功能上,汉语语气副词的表达功能更为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情态动词“能、会、应该、可以、可能、要”的不同情态意义在“比”字句中的分布比较复杂,“比”字句中情态动词主要有“比”字前和结论项中两个句法位置。情态动词出现在哪个位置、出现频率都与其情态意义类型密切相关。此外,还论述了差比句中不同情态动词以及相同情态动词不同情态意义连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情态动词在商务合同中的广泛使用不仅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又确保了合同的有效性。正确运用情态动词有利于恰当地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促进交际的成功。因此,以“言语行为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探讨情态动词所能实现的各种言外行为,以明确情态动词在商务合同中的语义及语用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英语的情态动词与汉语的能愿动词有着很多的共同点,所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混用等偏误。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能愿动词中的意愿类进行划分,从形式、语义、语用等方面对英语国家学生在使用这类词时出现的混用现象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科学论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广泛。情态动词的使用体现了作者评价他人学术观点、邀请读者互动、建立社团身份的努力。通过建立小型语料库的方法,论文考察了9个核心情态动词在3大类学科论文中的分布特点,以比较学科论文的评价特征。调查显示,人文科学的论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与三类大学科本身的内在属性、研究对象和知识结构本身有关。从情态动词的类型看,认知性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责任性和意愿性情态动词,这体现了科学论文的互动性、评价性、多声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下生成并发展起来的,情态从逻辑学进入语言学之后成为了一个公认的重要而复杂的范畴,通过对情态以及语境概念的界定,阐述情态动词的特征、语境的分类及相关研究,从语义学和语用学角度分析语境在情态动词使用中所起的作用,以期为英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开辟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情态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有表现,并且由于各种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各自情态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有可能不一样。英汉情态动词分别是这两种语言的语篇中情态意义的主要表现手段,由于所含的情态意义和情态量值不同,不同类型的语篇对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情态动词是情态系统最为核心的表达形式,也是各种语言实现情态意义最为重要的方式与载体。已有研究发现,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在情态动词习得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原因有二:一是情态动词具有多义性,其意义会随着语境的改变而改变,情态动词的多义性造成了自身的复杂性;二是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文章以认知教学法为基础,以范畴化理论与心理空间理论为例来探讨认知理论应用于情态动词教学的方法与原则。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认知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