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人性的角度看,道德根源于作为理性动物和社会动物的人的内在需要体系协调统一与全面实现的必然要求。纯粹道德是抽去了各种个体差异的“普遍人”概念的基础上得出的。它是道德普遍性的依据,也是衡量各种社会道德合理性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3.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进步的程度,应以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尺度来衡量,不能为了经济的一时发展而以精神文明的牺牲为代价,绝不能放纵私欲,为邪恶作怅。为此,必须摒弃社会“自然”进化论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我们应追求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完美统一。张承志、张炜、梁晓声等的理想追求与现实批判正是以这二者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那种认为他们的道德批判是鼓吹道德理想主义或文化冒险主义的观点则是错误的。张承志、张炜等作家的道德批判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旗帜鲜明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真正地以人民大众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力;二是追求大写的“人”,力倡去恶扬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道德批判是提倡人要战胜平庸,追求崇高,而并非是宗教的、与世俗和凡人无关的。  相似文献   

5.
人具有自保自爱的本能,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在社会生活中,人性具有向善与向恶两种倾向性,但更具有向恶的倾向性。因此要通过各种社会设置来扬善抑恶,规约人性、升华人性,以维持社会生活秩序,推动社会发展。鉴于此,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要确立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各种社会制度,并辅之以持久的道德教育与个人积极的道德修养等综合进行。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史上“弃妇”形象大批涌现,这与专制的男权社会密切相关,具体来自以男性为轴心的家庭形式,来自极欠公平的婚姻形式-一夫多妻制。社会文明的发展,旧的婚姻形式的废止并没有遏制“弃妇”形象的再生,更出现一批不离家的“精神弃妇”,社会道德同情人身被披的女子,而对精神被弃的女子却置若阚闻,这既是男权文化的遗风,更显出传统文化中的“弱者意识”。“道德批判一切”的社会文化氛围,抑制了国民健全人格、强者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通往柯林斯之路》是英国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小说之一。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大量创作素材都来自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并借此来反映“社会”和“道德”的主题,进而批判现代工业文明隐藏下的英国人的自私冷漠、情感麻木的灵魂,以及缺乏沟通与理解的荒凉的情感世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真诚”。  相似文献   

8.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也包括人性观念的变更。封建社会儒学把人的本性规定为礼义道德,这种思想可以称为道德人性论。儒家道德人性论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它成了束缚、扼杀人性的工具。康有为认为封建社会这种儒学背离了孔子本意,在恢复、弘扬孔子儒学正道的旗号下,他以自然人性论对儒家道德人性论进行了批判,否定了封建社会正统儒学“性善论”、“性善情恶论”、“存天理、灭人欲”等固有观念。康有为的思想在当时开风气之先,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被看作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立场和观点,道德教育中的泛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就是其基本表现。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培养人们批判、反思、创新的道德意识和能力,而是不遗余力地论证、维护、诠释主流价值观念。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然而,“以特定的政治理想框定对道德生活的追求、以不变的政治教条遏制涌动的道德理性。最终使其具有难以僭越的保守特征”因此,对道德教育意识形态化的系统反思、清理与批判,是道德、道德教育回归本体性内涵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成人高等教育》2006,(1):30-30
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生活不外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道德是实践理性,一定社会的道德总是通过人类三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反映出来的。作为一般社会道德特殊类型的职业道德,是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它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对促进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特别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且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在全体公民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和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1.
由于对“德”、“法”本源的理解不同,进一步影响到对其关系的认识也不同,于是便出现同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在中西的解释中具有差别性。西方理论以“善”和“正义”为起点阐释“德”与“法”;中国传统认识则从“礼”和“刑”出发论证之。这是中西传统理论对“德”与“法”在认识论上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十六大报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改革的精神,结合思想道德修养课及高职类大学生的实际,提出了加强道德理论学习、提高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尊重学生需要、改进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走向引导和共同建构的道德教育等几点改进思想道德课教学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伦理道德建设日显重要。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通过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开展会计基础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等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4.
自然法理论和法律实证主义是法哲学界长期对立并且影响都十分广泛的两种理论,双方主要分歧在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方面。自然法理论坚持法律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视法律的道德性为其有效性的前提;法律实证主义则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划出一道截然分明的界线,法律实证主义者并非轻视道德,而是不像自然法理论那样把法律的有效性建立在道德性的基础之上。然而这两种理论晚近的发展却向我们表明了其分别与对方的理论相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学习道德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毛泽东思想的宝库中,学习道德思想是一朵灿烂的精神之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学习道德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学习道德思想的核心;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毛泽东学习道德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大学阶段道德教育思想定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就近年来日益上升的大学生罪错行为,从自我意识、需要追求、兴趣追求、不良环境、情感意志等方面系统地剖析了其心理成因,并在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两种关于道德起源的传统学说,揭示出道德的起源在于道德形而上学;通过批判康德单纯理性下的道德形而上学,引出以注重生命实践为显著特征的布伦塔诺价值哲学,从而揭示出道德源泉的真正所在在于自明性情感。  相似文献   

18.
人性理论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它构成伦理道德的理论起点.本文从儒家与基督教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界定出发,力图从中西伦理中心、道德教育依据、道德教育本质三个角度分析两种人性理论于伦理道德领域的不同预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资源、目标和主要内容以及方法途径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Most modern moral theories are impartialist in character. They perceive the demands of morality as standing in opposition to partial concerns and acting as constraints upon them.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our partial concerns in general, and our love and concern for others in particular, are not ultimately at odds with the demands of morality, impartially understood, but are the necessary preconditions of our being motivated by impartial morality. If we are to care about morality, we must first care about people and things other than morality. If we are to be educated morally, we must first be educated in the emo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