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植物与氧气     
十八世纪后期,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氧气的需要量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越来越大,引起了人们的极度不安。1771年,英国化学普利斯特通过过实验,证明植物能放出氧气。他把老鼠单独放在密闭的玻璃罩中,老鼠不久就死去。而另  相似文献   

2.
一次,我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内容是“空气助燃”。为使杯子能完全地将燃烧的蜡烛扣住,杯外的空气进入不到杯内,我准备了三只比较短的蜡烛。实验中,一位细心的幼儿问我:“赵老师,为什么不用长点的蜡烛啊?”听了他的话,我立刻说:“那你来试一试吧!”他点燃一根...  相似文献   

3.
1 实验材料要准备吸水纸  这个实验除了教材上应准备的材料外 ,还要准备吸水纸。实验开始时 ,学生把点燃的蜡烛粘在玻璃片上 ,放进水槽里 ,盖上有底烧杯 ,蜡烛熄灭了 ,杯子里的水上升了 ,说明燃烧了一部分空气。为了证明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坚接着把水槽中的器材翻起来 ,把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 ,擦燃火柴放在小缝里 ,火柴会熄灭。由于学生的手是湿的 ,很不易点燃火柴 ,这时就要用吸水纸擦干手 ,再进行实验。2 水槽中水的多少和蜡烛的长短要适宜  学生实验时 ,水槽中的水太多会淹没蜡烛 ,太少进入杯子里的水有时不明显 ;蜡烛太长烧…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十册第5课〔实验1〕,测定空气成分的演示实验,采用点燃蜡烛来消耗氧气,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玻璃杯在罩燃着的蜡烛的过程中、杯内的空气受热膨胀,逸出一部分,致使水面上升超过容积的五分之一,出现明显的误差。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我们改进了实验方法,采用密封式白磷自燃法测定空气的成分,改进后的做法如下。a.实验用品:双把燃烧匙、双孔橡皮塞、玻璃罩、水槽、导线、电源(2节电池即可)、白磷、水。b.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如图1,在橡皮塞内插入双把燃烧匙,匙里放一小块白磷,通上电源后,利用电热现象,使白磷自…  相似文献   

5.
1 实验材料要准备吸水纸 这个实验除了教材上应准备的材料外,还要准备吸水纸.实验开始时,学生把点燃的蜡烛粘在玻璃片上,放进水槽里,盖上有底烧杯,蜡烛熄灭了,杯子里的水上升了,说明燃烧了一部分空气.为了证明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坚接着把水槽中的器材翻起来,把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擦燃火柴放在小缝里,火柴会熄灭.由于学生的手是湿的,很不易点燃火柴,这时就要用吸水纸擦干手,再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6.
在近年来的化学竞赛中,常把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或科学构想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同学们经过阅读、理解、消化信息,并联系旧知识,去分析、对比、判断、概括、归纳、综合,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这类题不仅有利于考查同学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还能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诱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激励同学们去求知、探索、创新。 例1 17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普利斯特里为研究空气成分做了下列实验:用一玻璃钟罩将一根燃着的蜡烛和一只实验用的小老鼠一同扣上,一段时间后蜡烛渐渐熄灭,小老鼠也开始抽搐,直  相似文献   

7.
1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实验的改进原实验方法是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阶梯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沿烧杯壁倾倒CO2,注意观察蜡烛先后发生的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两个结论:(1)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CO2密度比空气大,还可以象倾倒液体那样倾倒CO2。在实际操作中,该实验方法往往会出现两个问题:(1)两个蜡烛往往同时熄灭.(2)既使有先后熄灭的现象,但时间差很短;现象不太明显.改进后的实验方法有两种:方法一:两支短蜡烛分别用两根细铁丝系住,使一支蜡烛放在烧杯内的底边上,另一支蜡烛放…  相似文献   

8.
我在上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蜡烛能燃烧多久》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实验:“像图中这样点燃两支蜡烛,然后同时罩上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哪支蜡烛先熄灭芽”因为是初次使用这套教材,对这个实验也没有100%的把握。所以特地叫了科技小组的5个学生一起预做了这个实验。五个同学连同我分成两派,以我为主的意见是这样的,是长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后,热空气上升,热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热空气在上面,所以把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了。以何以琳为首的一组,他们认为是短的蜡烛先熄灭,因为当蜡烛燃烧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当空…  相似文献   

9.
学习平面镜成像特点,老师与教材的描述令人感到好奇,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于是,我们把一块玻璃竖立于两撂书之间,在玻璃前将一支蜡烛固定在一个可以自由移动的瓶盖上,在玻璃后放一只盛有水的大玻璃杯。拉上窗帘,点燃蜡烛,调节玻璃杯到玻璃的距离,我们发现蜡烛在玻璃杯的水中燃烧起来了。如果把玻璃杯拿去,把手指放在玻璃杯原来所在的位置,我们惊奇地发现手指也能燃烧。这一实验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那么,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否完全相同呢?问题往往是产生动机的原因,也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自然第三册《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要指导学生认识风是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解决这一问题是利用“风的成因实验箱”来进行的。这个实验是利用在箱内燃烧蜡烛把箱内空气加热,造成箱内外空气的温差,使空气在小范围内流动起来。通过点燃蜡烛前后的对比实验,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正是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  相似文献   

11.
《空气的成分》一课首先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能支持燃烧,有一部分气体不支持燃烧;然后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认识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至少有两类气体组成。 学生做第一个实验很成功。大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一致认为:燃烧消耗了一部分空气。接着我让同学们再分组做本课的第二个实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玻璃片,倒过来放在桌子上。点燃火柴,把玻璃片揭开一点儿,将点燃的火柴放进玻璃杯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我刚说完实验要求,课堂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都积极投入到探索之中,有的小组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上,很多人用蜡烛实验来示范燃烧用去空气中的氧气。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课本第10册中第5课《空气的成分》,就用了蜡烛实验来示范燃烧用去空气中的氧气。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1.提出问题:点燃的蜡烛,用杯子盖上,蜡烛慢慢熄灭,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杯子里的空气用完了?这是本课的引入。 2.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分析。本课用分组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希望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3.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讲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比例。 第一部分实验是这样的: 在一水盆中点燃一蜡烛,将一空气瓶或杯子倒盖在蜡烛上。不久,蜡烛熄灭,而水走进了空气瓶内,水量约占全气瓶的一成(10%)多。  相似文献   

13.
胡云 《考试周刊》2013,(50):147+120-147,120
<正>一、问题的提出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30页课堂探究——灭火的原理(如下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和盐酸,蜡烛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请用灭火原理分析。根据灭火原理分析,现象是左边第一个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原因是与空气隔绝,所以蜡烛熄灭。上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蜡烛熄灭后,烧杯中究竟还有没有氧气呢?学生的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于是我设计了实验进行了验证,装置如下图:  相似文献   

14.
水“生”火     
看了“水‘生’火”这个魔术,你一定会惊叹不已。其实这个魔术你也能做。 一、材料 已点过的蜡烛一支,钠盐数粒,玻璃棒一根,水杯一只,清水少许。 二、准备 预先将数颗细微的钠粒放在烧焦过的烛芯上。 三、表演 将蜡烛,水杯装清水,放在表演台上,拿出玻璃棒在水杯里蘸些清水,接触到烛芯上,瞧,蜡烛竟然被点燃了。 四、原理 钠是很活泼的、银白色的金属,遇到水会产生氢气。这种化学变化会产生热量。这热量足够使氢气着火燃烧,因此蜡烛就“点”着了。 五、提示 因钠易氧化,钠粒放入烛芯到点燃蜡烛…  相似文献   

15.
九年级(6)班的聪聪是个特别爱动脑筋的学生.下面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件事情. 问题情境:星期五下午,孙老师讲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后,聪聪知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他回想着孙老师所做的实验,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如果用一个玻璃罩将燃着的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罩起来,该是哪一支先熄灭呢?  相似文献   

16.
好吃的蜡烛     
面对观众,拿出一段预先准备好的蜡烛,竖放在桌子上。把蜡烛点燃,片刻后吹熄,然后拿起蜡烛,津津有味地吃下去。观众一定会发出惊呼,哎呀,蜡烛怎么能吃呢?表演方法: 1.切下苹果的一个角,按照蜡烛的形状,削成一支假蜡烛。 2.把杏仁削成细条状作为灯芯。 3.把灯芯安在假蜡烛上。 4.表演开始,点燃蜡烛,稍后再将蜡烛吹熄,然后慢慢地把蜡烛吃了。你知道吗? 杏仁 内的 植物油可以燃烧十几秒钟呢。好吃的蜡烛@洁云  相似文献   

17.
实验材料:两只玻璃杯、蜡烛、吸墨纸火柴。实验步骤:1.在空玻璃杯中点燃一支蜡烛。2.在杯口覆盖一张蘸了水的吸墨纸。3.把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倒扣在这个玻璃杯上。几秒钟之后,你会发现玻璃杯中的蜡烛熄灭了。当你想要拿起上面的玻璃杯时,两个玻璃杯也连在一起了。实验揭秘:由于吸墨纸是透气的,所以蜡烛一直燃烧到两个玻璃杯中的氧气消耗完。一部分燃烧并膨胀的气体外溢出去了。火焰熄灭以后,玻璃杯中的气体迅速冷却并萎缩。于是,在两个玻璃杯中产生  相似文献   

18.
人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人与植物的关系。 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发现,把老鼠扣在玻璃钟罩里,不久老鼠就死了;而把一盆绿色植物和老鼠同扣在玻璃钟罩里,老鼠和植物都生活得很好。这说明了植物是动物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植物通过根部喝水,叶子吸收二氧化碳气,在阳光照射下制造淀粉、脂肪、蛋白质,给人提供所需要的营养;而植物吸进二氧化碳气,放出氧气,则保证了人的呼吸。离开植物,人就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常看到蜡烛在燃烧时,不断地缩小,最后没有了。蜡烛燃烧掉后变成了什么啦?把桌上的蜡烛点燃,用一只玻璃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你会看到,杯里起雾了,杯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滴。这些水就是蜡烛燃烧时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同学们都是通过实验来认识图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如图1所示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烧着蜡烛的烧杯中,若烧杯正放时,请同学们猜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给予解释。同学们的回答可能会各种各样,实际上实验现象是:蜡烛由下向上依次熄灭。由蜡烛的熄灭可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由蜡烛熄灭的次序可知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如果将实验装置改动一下,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图2如图2所示点燃放在木块上一长一短的两支蜡烛,将木板放在盛有少量新制石灰水的水槽内,用烧杯把木板扣在水槽内,一段时间后,可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