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根据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理论,对汉字“火”的转喻和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探究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对于汉字“火”意义衍生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指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描述了多义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认为隐喻思维是一词多义现象出现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对词类转换现象有很强的认知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火”是英汉语中共有的基本词汇,“火”这一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相似的隐喻映射,如“愤怒、激情、灾难”,同时,由于两个民族文化背景、认知模式的差异,“火”在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隐喻认知。本文试从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英汉语的“fire”和汉语的“火”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二者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投射的范围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对日语流行语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其研究大多从美学、社会学及语法学出发,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日语流行语类词缀的学者寥寥无几。一个类词缀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其演变机理包括隐喻、转喻及类推。深层次挖掘及解读日语流行语类词缀特点及其内在演变机理,对深入了解日语流行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政治漫画的语类特点,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实例分析重点探讨了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互动关系及图文关系。此外,本文尝试分析了文化规约与文化内涵在隐喻意义的动态解读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苏轼诗词进行分析,并探讨隐喻是如何运用到中国古代诗歌中体现意境美与形象美,以期使读者能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欣赏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同时能用一个全新的认知方式去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语义理论多从语言结构本身和社会历史的角度讨论词汇意义的扩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论证词汇意义的发展变化,认为词义的扩大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而形成的,并认为认知思维对于英语词汇的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三个重要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以及框架语义理论,探讨英语多义词的认知本质以及认知机制,旨在构建英语多义词的多维认知观和拓展多义词的认知视角研究,以期对多义词的习得和教学产生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认为习语是语言演变进程中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内涵的体现,与人类的认知紧密相联.从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及规约常识三种认知机制对英语习语进行认知分析,并结合习语产生的背景和文化知识,探讨如何正确理解英语习语的意义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以汉英公示语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对提示类、指示告示类以及警示类公示语进行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研究表明,汉英公示语在转喻倾向性、频率以及分布上都有差异;具有转喻倾向的汉语公示语数量要高于英语公示语;汉语公示语转喻倾向主要为原因结果共现的有界转喻的思维方式,而英文公示语转喻倾向主要为以原因代替结果的无界性转喻特征。在转喻分布上,上述三类公示语有着不同的分布:警示类转喻的转喻倾向最高,其次为指示告示类,提示类转喻最低。本文尝试揭示汉英公示语背后的认知思维机制的差异性和理据性,从而有助于公示语英译的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1.
隐喻认知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进行隐喻教学时,教师应特别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的隐喻,多培养学生尽量学会挖掘语言上下层的思维模式,从而透过现象发现隐喻本质,加强词汇深度学习.本文以隐喻认知理论为例,简述英语词汇教学中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事英语中的多义词,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对海事英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机制展开分析和阐释,得出结论:海事英语的一次多义现象是有充分的认知理据的,通过人的认知模式来学习多义词可以使词汇学习更加形象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发表便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文首先对认知语言学与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继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隐喻手法使用。小说通过多个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展现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含义和作者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家族相似性原理、原型理论、隐喻与换喻等,对英语中多义词的内部语义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并较为深刻地理解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5.
作为认知隐喻理论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值得关注与探讨.该文从认知视角对一则多模态隐喻广告语篇的意义构建进行个案分析,旨在聚焦多模态隐喻语篇中整体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在介绍和界定多模态隐喻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多模态隐喻语篇意义构建是在两个互动(隐喻与转喻的互动,图像与文本的互动)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合成.从认知角度分析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有助于阐释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本质以及其实现审美和劝说功能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6.
意象图式是十分重要的语义结构。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人体词「頭」的语义结构,可知人体词「頭」多义结构的形成是在具有自然联系的意象图式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段来实现的。意象图式在多义词词义拓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和举例,对概念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分类、理解方式、产生原因及应用加以简要地综述说明。概念隐喻和转喻并非修辞手法,其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是将抽象、不熟悉的事物具体化的过程。概念隐喻可分为两类: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常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而转喻一般为整体—部分关系。概念隐喻的理解过程分两步: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判断,其产生原因包括互动理论、映射理论和合成理论,在教学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隐喻认知理论入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阐述认知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隐喻意义,注意英汉词汇隐喻的文化差异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广告语中广泛存在隐喻的原因,即隐喻的相似性和隐喻表达的经济性,符合广告语表达需要具有相关性和追求经济效益的特点,并运用Fauconnier与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广告语隐喻意义的构建。该理论揭示了整合空间中层创结构形成的动态过程,能够详细地阐释隐喻的意义建构和分析隐喻过程中的推理机制。概念整合机制的运作基于相似性,可以对广告语隐喻意义的构建进行更好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对隐喻研究的不断重视,国内外众多领域都掀起了隐喻研究的热潮。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隐喻本体的研究,视角比较狭窄;而现今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不仅用于解释语言方面的问题,也解释人们思维方面的问题。本文运用Lakoff和Johnson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划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并说明了政府工作报告中运用隐喻的特殊作用。以此来阐明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现实作用,为隐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