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话语权竞争与国家利益的拓展和实现息息相关,是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必要条件和推进基点。长期以来,西方占有不断累积的话语优势,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强势围剿,在国际社会中提升中国话语的力量与效度,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道”层面的积淀阐发,又有“术”层面的话语实践,还有“技”层面的传播塑造,需着眼人类发展、面向国际社会,基于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践,从学术理论、对外传播、推进治理、公共外交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力、一体推进,不断提升中国对外话语的说服力、认同度和支持率。  相似文献   

2.
近期,皮尤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国国际形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形象下滑,西方国家凭借话语霸权对公众认知的干预是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国家形象与国际话语权两者辩证统一,国际话语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体表现,其背后的话语实践与话语权博弈是实现二者双重提升的切入点,强化制度性话语权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在当前全球疫情背景下,中国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通过构建制度性话语权来提升自身国际话语权,从而掌握塑造自身国家形象的话语主导权。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方社会中身份政治的加剧,全球话语体系场的竞争进入新的阶段,国内话语与全球话语两个场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身份政治不仅造成了国内话语场的碎片化、对立化、非理性,而且严重干扰着全球话语体系已经明确的议题共识,诱发话语冷战。全球话语体系竞争的本质是各国发展道路的竞争,反映了非西方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中国作为全球话语体系的重要塑造者,应该始终坚持和倡导在全球话语体系构建中的对话和互鉴,在全球范围积极倡导和推动以发展治理安全为主题的实践优先,同时要始终坚持提升国家治理绩效,改进各个群体福祉,勇于并善于承担全球范围对话交流和塑造共识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言论集纳     
正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张昆在2016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从战略层面提高国际传播话语权》一文中认为:研判国际形势、厘清国家定位,进而结合国家特点作出战略决策,这是一个自我评估与自我期待相互作用的过程。国家定位影响国家战略,决定一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认识和作为。在国际传播领域,有三种国家身份定位:一是跟进者定位。按照西方国际话语规则行事,与西方保持一致并以西方标准为标准。二是塑造者定位。守住国家底线、原  相似文献   

5.
正国际话语权不仅指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说话"的权利,更是指"说话"的有效性和威力,即权力。西方话语霸权中,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人们在认知和解读国际问题与现象时,往往运用西方国际关系学说进行解读,国际关系研究也为西方媒体传播提供了理论和议题双重引导。剖析西方国际关系研究构建的中国形象,对我们从理论层面研究西方话语关于中国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方近五年来涉  相似文献   

6.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环境治理目标。在国际舆论空间,中国驻外使领馆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构成了此方案国际传播的主要官方话语主体,各国媒体、各类环保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是主要社会话语主体,环境问题研究者、国际环保组织政策顾问和长期从事环保事业的个人是主要公众话语主体。根植于中国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中国方案将是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参与话语权角力的重要支点,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应由官方、社会与公众三类话语主体形成合力,官方话语发挥引领功能,社会话语起到注解作用,公众话语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国际传播范式正在激烈转变,国际传播领域也呈现着新趋势。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话语等四个维度来看,新一代人工智能演进下的国际传播发生了信息失范乱象加剧、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受众定位逐步精准和传播体系技术占比持续上升的范式转变。也因范式转变,国际传播正在或即将出现新趋势。未来,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的治理和深化,深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助力我国在新国际传播格局中提高主体能力、平台吸力、内容引力、传播效力,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2016年内,继《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之后,BBC又制作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这部纪录片不再如以往过多地涉及政治议题,而是借科技创新议题来呈现当代中国的新变化。从宏观的主题到微观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中国话语的认同与承认,但同时也未能摆脱西方媒体对中国一向的刻板印象,也采取了"以抑补扬"的话语策略,对中国形象进行"双重"建构。由此看来,如何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全面而客观地看待中国,依然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只有破除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化、偏见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中国,才能够最终实现平等的国际跨文化交流。这需要多主体全媒介综合发力,对经济、政治、文化多领域协调统筹,把握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在国际世界培育自己的媒介品牌,拓展国际话语空间,向世界积极呈现最为真实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来,中国的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和外媒关注的热点话题,直接关涉中国的国家形象,成为中国对外传播中一个亟待突破的难点。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组建了"民族、宗教问题对外话语体系研究"课题组,旨在形成既体现中国立场、中国利益、中国文化,又与国外受众思维习惯和表述方式相对接,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宗教问题对外话语体系,尝试在国内外政治和社会领域引发建设性的"公共对话",实现  相似文献   

10.
当前,构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掌握国际政治话语权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和理论不断涌现,学者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中国政治话语研究的方向及切入点、理论、研究方法等有待继续改进。同时,目前的研究理论以国外的理论为基础,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的话语理论和体系。本文将主要从身份、语境、和对话行为来看政治话语,为话语分类和政治话语分析提供几个切入点,也为今后研究中国政治话语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对该议题的关注超越了国界和地域限制,对其报道也较少受到强烈意识形态的干扰。可以说,该议题是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抓手之一。同时,开展国际传播也可以助力我国在气候变化国际治理体系中塑造更好的国家形象,获得更大话语权。要做好气候变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要从科学、政治和国际治理三个维度来充分认识这个问题,也要考虑由于世界各国在气候变化中受到影响的不同、在治理体系中诉求的不同、应对方式的不同等因素,国际传播面临较为复杂的局面。要做好气候变化的国际传播,重点要加强议程设置,尤其是针对我国重大战略做好气候议题的设置工作,加强对有中国特色概念、理论和创新实践的解读、阐释,坚持发展中国家立场,为发展中国家发声。  相似文献   

12.
俄乌冲突对国际局势造成了严重冲击。《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的报道建构了积极努力的劝和者、命运与共的合作者、以人为本的关怀者、国家统一的捍卫者以及美式霸权的谴责者五类中国国家形象。这五大框架的构建使用了多重隐喻塑造国际关系与彰显国家定位、多元论据全方位立体展现中国国家形象和引用中国特色话语传播中国话语体系这三方面的策略,对主流媒体关于国际战事报道的话语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包括引用中国特色话语传播中国话语体系;多元论据全方位立体展现中国国家形象;多重隐喻塑造国际关系,彰显国家定位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追求命运与共、维护国际秩序、共享发展成果的大国作为,在此基础上,和平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核心叙事,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了“共同现代化”的核心阐释。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充分挖掘中国和平发展历史、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实践和中西方和平发展价值观的对话,从共利共赢、共商共建、共享共话三个维度理解走和平发展道路如何促成共同现代化发展格局。在国际传播的身份建构中,中国以特色和平发展话语体系做和平发展的建设者,将构建国际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以高质量发展做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倡导各国同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以深耕平台化的跨国公共领域做全球现代化治理的参与者,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国民性"问题一直是贯穿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话语资源。本文主要探讨在《陈奂生上城》这部作品中,作者高晓声是怎样在塑造主人公陈奂生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一步步建构"国民性"话语的,从而为新时期国民性话语的塑造寻找支点。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中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的标识性叙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在"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展现了大国大党的责任担当。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需要及时跟踪研判国际社会有关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舆情动态,识别塑造生态文明国际叙事面临的实际问题。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有益经验,我国智库、媒体等应在后疫情时代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赋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叙事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方案的提出,是全球治理的中国话语对世界治理话语体系的补充和创新,是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制度性话语权的实现,既需要我们发出"中国声音",还需要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其中,作为现存全球治理体系守成国的发达经济体,无法继续有效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又有着现实的利益诉求,从而对中国的全球治理改革呈现出较为矛盾的认知状态,并表现在其报道框架的选择上。本文聚焦代表发达经济体的美英两国媒体,对媒体关于中国全球治理议题的报道进行框架研究和内容分析,发现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在发达经济体内部形成了认知分化。  相似文献   

17.
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及海外舆情的塑造与引导,是大国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新形势下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及时总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应对病毒政治化、污名化的经验,开展对政治病毒传播方式的研究,避免公共卫生健康方面产生的病毒污名化向其他方向蔓延。我们应突破西方传统的话语体系,打造以人民为中心、以珍爱生命价值为主体的共同价值观话语优势。为此,需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全面立体的应对海外舆论战的多主体联动应急机制,不仅要有战略设计,还要建立落实机制,化危机为契机,构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饱含对全球安全挑战、传统竞争意识和全球传播治理能力的忧思,为开展国际传播注入了人文关怀与哲学智慧。由此,国际传播的战略选择应在思维上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建设性取代批判性,在路径上聚焦“类思维”塑造人类共同价值、基于共同价值构建故事共同体、重视公共传播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沙特阿拉伯王国是具有重要地区和国际影响力的阿拉伯和伊斯兰大国,在世界经济、政治、能源、安全、宗教等问题上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沙特“2030愿景”的实施,中沙各领域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2016年,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两国关系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沙特已成为我国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20.
正"话语权"(power of discourse)是指"话语"所包含的或体现的权力,即话语是权力的一种载体和表达方式。通俗地讲,权力是"话语"的目标,而"话语"是获得、展示和运用权力的手段。国际话语权的本质,是以非暴力、非强制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使一国之地方性的理念和主张成为世界性的理念和主张。一个国家要想成功确立国际话语权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能够明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也就是解决"能够说"的问题。第二,动员各种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