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开放和共享颠覆性地改变了原有的舆论生态和传播环境,能否构建一个符合大国地位的新型国际传播体系已成为我国顺利进行各项国际传播工作的关键。媒体融合作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削弱发达国家话语霸权的同时,也为我国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的对外传播应不断聚焦、聚众、聚力,扩大"至"的范围,产出"质"的内容,挖掘"知"的深度。对外传播媒体应顺应趋势、踩准节奏,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互联网,从传播理念、原则、内容、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战略和战术的设计,驱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通过重塑结构、再造流程、聚合平台,实现向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努力探寻迈向智慧全媒体生态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信息社会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信息传播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全球范围应用与普及的速度不断加快,对外传播的创新发展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宏观格局和微观变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对外传播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值得关注与探索。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者需要对传播内容、渠道和对象进行模式创新,推进对外传播从移动化、社交化到智能化、数据化的变革,将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际传播内容的生产、分发和交互环节,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用户使用体验,不断开辟国际传播的新形式、新手段、新领域。同时,还要以开放的态度积极整合国内外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成果,构建具有传播闭环特征、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的对外传播体系,从而持续有效、与时俱进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3.
2010年12月16日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2011年新年招待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会上致辞表示,将更加积极开放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信息,传播中国声音,促进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一个真实的、日新月异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在传统媒体主导的时代,国际传播通常被认为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①。互联网时代,传受关系的变革扭转了长久以来民间(社会)力量在国际传播中处于依附地位的局面。同时,在信息传播技术力量的驱动和赋权下,"国际传播主  相似文献   

5.
从ChatGPT到Sora的爆红,预示着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一次重大变革,机器可能代替人成为信息和内容的主导性生产者。国际传播面临真正的全新范式转变,将再次重构当今社交媒体主导的国际传播格局。经历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1.0和网络传播、社交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2.0,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智能传播全面开启智能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3.0。国际传播3.0以AI技术平台为基础,通过数据、算法和算力等新要素,将改变整个国际传播的竞争格局和大国博弈态势。中美围绕AI的技术和传播竞争,决战的主战场在全球市场,而不仅仅在中国本国市场。要从智能传播的基本特性出发,制定前瞻性战略,谋求在智能传播技术演进进入到主流化阶段的窗口期,充分发挥中国企业优势,抢占位置;国家层面需要做好系统性布局,提前洞察这场变革的潜在影响,分析未来演进的可能路径,以更好制定前瞻的战略对策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同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当下的国际舆论场中,党的国际形象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距,探讨如何做好党的国际传播工作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为此,党的国际传播工作应重点讲好辩证唯物主义如何指导党的实践,同时通过实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注重传播移动化和社交化、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传播效果评估工作等着力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蕴涵着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外文局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外文明交流对话,步入新时代以来,聚焦聚力当代中国思想理念对外宣介,精心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精品力作,创新开展中外文明交流对话活动,立体展示中华文明魅力风采。未来,外文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着眼更深层影响、更长远效果的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工作,着力打造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品牌,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更多贡献。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发展,正在加快传播全球化的进程,国际信息传播和国际舆论斗争也变得日益激烈。这一新的态势,对中国的外宣工作既构成严峻的挑战,又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中国的外宣媒体,在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传播理念和经验,努力提高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日常对外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中,尤其应该重视议程设置在影响国际舆论以及塑造国家形象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抓手与支点,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特殊功能,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建设性作用,为我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等方面的显著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具体表现为:放眼全球,打造国际一流旗舰媒体;主动出击,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积极作为,参与国际新闻传播活动;发挥讲故事的功能,讲好中国故事;掌握话语主动权,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好解惑释疑工作,阐释好中国特色;倡导美美与共,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张开放包容,构建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多彩世界;实施分享与共享,宣介治国理政的中国方案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国际传播中的伪信息呈现肆虐之势,严重干扰国际传播秩序,给国际受众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危害。受到政治隔阂、意识形态偏见、地域鸿沟、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甄别与纠正远距离的国际伪信息难度更大。近来,事实核查在甄别与纠正国际伪信息方面广泛应用,呈现注重核查来自“他者”的信息、新信息技术加持、跨国合作等新样态。在肯定事实核查于国际传播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应当不断提升对不当的、有偏向的事实核查进行反核查的能力,警惕政治倾向、商业力量、技术黑箱作用下的伪事实核查陷阱,避免事实核查演变成新的信息霸权工具。  相似文献   

11.
国际传播效能指国家主体和与国际事务相关机构的主导传播者通过国内外主流媒体和其他信息传播渠道发布信息、阐释主张,与国际传播对象开展信息交流与互动,让信息交流高效服务于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处理重大国际事务、提升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不仅需要对传播方式和策略进行深入探讨,还需要扩展国际视野,了解国际传播规则,充分利用传播效能相关理论所揭示的规律和传播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科学有据、效果切实的传播方式,在国际信息交流和互动实践中不断丰富手段,拓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2019年直至今后一个时期,5G技术的到来将让媒体迎来"信息随心至,万物皆可及"的智媒时代,这为外宣网站提供了机遇与平台,是对外传播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将人类社会带入万物互联、智能传播的新阶段,智慧全媒体成为媒介融合深度发展的未来趋向。媒体的深度融合和媒介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带来国际传播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内涵的拓展。在智能传播的趋势下,我们有必要对既有的国际传播内涵认知进行重新较调,将所有主体有意或无意基于各类平台、以各种方式开展的跨国、跨文化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都纳入到国际传播的讨论范畴中来。应更加准确地把握智能传播时代国际传播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与逻辑,更好地厘清引导国际传播、提升对外传播能力的思路和策略。智能传播时代国际传播的实践要建立以全媒体为基础的国际传播体系,转换视角,优化国际传播叙事,并合理把握国际传播中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相似文献   

14.
遵循“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战略布局,立足于智能时代的媒介技术语境,需要对国际传播效果评估的思路进行再审视。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工作,需要在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范围五个方面作出与时俱进的思路转变。应主要由专业化第三方评估机构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全方位多维度框架出发,综合衡量国际传播活动的关键传播指数和互动接受指标,洞察国际传播活动对海外目标用户信息行为带来的变化,进而总体评估国际传播在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方面的效果。借由科学合理、技术适配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推动对外传播实践不断在反思中加以优化,进而推动我国战略传播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推动全球开放发展,构建各方受益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向世界贡献了基于自身成功经验形成的开放理念。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步入艰难复苏进程。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新形势下,一些国家推动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动力明显不足,开放理念的全球传播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构建因此遭受巨大挑战。面对此种形势,我们在对外传播中要立足均衡开放理念,讲好中国主动扩大进口的意义和逻辑,让国际社会全面认识中国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的本质特性;要立足制度型开放理念,将中国倡导以规则为导向的全球治理与中国对外开放的规则等制度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及公认国际法准则的良好形象;要立足共同开放理念,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结合起来,用中国案例引导和激励世界各国加入到对外开放的共同行动中来,不断壮大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支持开放主义和多边主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部署。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讲话中擘画了"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方向和路径,强调用战略传播思维推动国际传播的转型升级,将对外传播从以往由宣传、外事、文化等部门和外宣媒体、涉外文化机构负责的事务性工作,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新高度。在当前国际舆论生态日益复杂化及新冠肺炎疫情和社交媒体技术崛起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面临新挑战。然而,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国际传播的精准触达、精准覆盖和精准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的国际传播更加注重精准化传播。在我国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上加强和改进精准传播能力,是应对新形势下国际传播一系列挑战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经验,指出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任务与方向,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和展示国家形象是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的重要宗旨和任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宣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新形势下的国际传播工作要加强统筹谋划,主动担当作为,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公共关系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为传播国家形象作出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国际传播生态,也将公共外交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公共外交"(Digital Public Diplomacy)也相应呼之欲出。数字公共外交不但对传统公共外交形成延展,其传播主体也从政府主导走向共同参与的多元行为体。我国政府近年来特别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公共外交着眼,加大了对外传播的投入,形成了以国家传统媒体为主的对外传播格局。随着互联网成为信息及文化传播的新平台,数字技术正在改变国家软实力的构建方式。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及数字化媒体平台展开信息与文化的国际传播,正成为多国  相似文献   

19.
2010年3月,国防部外办在北京举办了“国际战略传播高级培训班”。笔者参加了这次培训,学习了国际战略传播相关理论,增强了军事外交的媒体意识,提高了适应媒体和利用媒体的能力。作为开放部队指挥员,还进一步强化了面向世界展示军队良好形象的责任感、紧迫感。如何利用迎外这个对外传播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火爆全球的ChatGPT引领了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浪潮,全球新闻传播生态将迎来震荡性的变革。人机共生既是国际传播的模式更迭,也将成为全球话语场的关键议题。就训练机制、应用场景、信息生产三个维度而言,ChatGPT等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以技术驱动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力。智能传播时代的人机共生既是国际传播的模式更迭,也将成为全球话语场的关键议题,这一人类共同关切为中国构建自主叙事体系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