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郭嵩焘认识到烟毒对近代中国人民和社会的严重危害以及禁绝鸦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制定详细禁烟章程、在学校严禁鸦片和官绅合作开展禁烟等主张。郭嵩焘还在家乡组织了禁烟公社和思贤讲社,召集族间子弟和有识之士参加,并积极讨论、宣传禁烟。郭嵩焘是封建官僚厉行禁烟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1835~1839年,由于清廷内部对鸦片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广东禁烟的形势更加严峻。邓廷桢在主政广东后,迅速放弃错误的弛禁主张,采取了富有成效的禁烟举措,打击鸦片走私活动。林则徐赴粤主持禁烟后,他给予林则徐全力的支持与配合,从而推进了近代广东地区禁烟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禁烟史上,清末禁烟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是传统文化与禁烟运动互动的结果。一方面清末禁烟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自强精神和善鉴风格,另方面又使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有所发展;一方面近代烟毒盛行是传统文化教育功能衰退的表现,同时亦加速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开展了禁烟毒的斗争。经过禁种、禁运与禁售、禁吸,中国大陆基本上消灭了烟毒,消除了中国社会存在了近两百年的恶习,成为举世闻名的无毒国。禁烟毒对解决其他社会问题起了促进作用;有力地证明了党和政府能行之有效地治理社会问题:使全社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决心与力量。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鸦片烟毒泛滥成灾,因此,中国人民曾多次掀起全国性的禁烟禁毒运动。大规模的禁烟运动有三次,即林则徐禁烟运动、清末明初禁烟运动和国民政府“二年禁毒、六年禁烟”运动。这些运动发生的国内处背景、禁烟措施、效果以及民众的表现,都有不同。虽然,这些运动终未能彻底解决烟毒问题,但经验教训却可供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6.
鸦片之害是困扰近代中国社会的顽症.也是众多社会改革者、革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孙中山先生毕生痛恶烟害,从初涉政事到身绝于世,禁绝鸦片的立场始终如一,但在寻求禁烟途径时,却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探索过程.本文试图对孙中山的禁烟实践活动作出一个整体的勾画,并揭示出社会病状的根除,只有在良好的社会背景下才能实现的客观道理.第一阶段:仿效时贤,劝种鸦片,以毒攻毒1890—1894年间,初步政事、资历尚浅的孙中山以兴农富民为出发点,经常进行一些改良乡政的实践.他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期间,常利用假期回乡之机,考察土壤,试验植桑;并结合所学医学知识,力劝乡民们戒鸦片.  相似文献   

7.
禁烟政策是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亲声制订并且认真实行的许多重大政策之一,当时震动很大,影响中外。它是我们研究太平天国的内外政策、政权性质、历史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近人对这个问题的专论似乎不多,笔者试图对太平天国禁烟政策产生的历史条件,实施的基本状况及其后果作些粗浅的说明,不对之处,请教正。 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太平天国禁烟政策的提出和实行,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鸦片战争之后,曾经由于林则徐的禁烟一度受到抑制的鸦片贸易又迅速猛涨起来。据不完全的统计,1836—1839年,外国对华输入鸦片平均每年约三万箱,1840年降为一万五千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烟毒泛滥,中国政府在国际场合备受责难和讥讽。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的禁烟政策渐趋严厉,但租界及治外法权仍是制约禁烟的重要因素。国民政府试图利用禁烟收回民族利权,此举措虽未获成功,但国家形象却大为好转,国际地位亦明显提高,并成功地使日本在国际舆论中处于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9.
近代南洋华侨禁烟述评王金香,吴贵民在近代,鸦片危害中华民族之深重不可估量,不仅国内人民深陷于毒品泥潭不能自拔,而且海外华侨也受烟毒困扰难以摆脱。在国内鸦片泛滥的同时,南洋华侨也深受鸦片烟毒的祸害。为了与国内“二年禁毒、六年禁烟”相配合,3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10.
1950~1952年全国性的禁烟禁毒运动在全国汉民区基本上禁绝了烟毒,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禁烟禁毒斗争由于烟毒问题的复杂性并没有开展。中央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禁烟禁毒运动手采取了“慎重稳进”的总方针。从1953年至1956年前后,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少数民族地区的禁烟禁毒运动以辉煌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其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是: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展开工作;集中解决种植毒品问题;采取“正面代替,逐步削弱”的具体政策。  相似文献   

11.
由于经济、政治及军事上的原因,在国内民众的推动和国际形势的压迫下,国民政府于1927-1934年开展了禁烟运动.虽然进行得并不彻底,却为之后的六年禁政(1935-1940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 ,然而两国无论在民族特性、价值取向、社会风尚还是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近代中国成为英帝国主义罪恶的鸦片走私贸易的最大受害国 ,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日本社会由于其具有崇尚极度劳动的民族特性 ,并深受武士道修身律己、清贫节约的思想影响 ,再加上饮食习惯十分保守、刻板 ,因此它没有步中国的后尘受鸦片流毒的侵害 ,从而避免了一场巨大的民族灾难。本文从鸦片流毒这一角度对中日传统文化的差异作一初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采取各种特殊政策及积极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是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长沙百年老校创立发展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教育界的奇葩,对其创校、治校、办学、育人等经验或模式的学习和探索,也一直是教育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长沙百年老校大都创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大成于新中国建立之后,历经坎坷却又成绩斐然,特别是其创立之初的师资聘用和教育经费问题,对近现代教育事业仍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私立学校的发展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佤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和学校教育,青少年的教育只能在家庭及村寨内,以言传身教的形式进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佤族的教育已经从传统的教育方式转型到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首先,社会主义一直是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不倦的选择与追求;其次,和民族主义一样,社会主义也贯穿于近代各种思潮之中.五四后,更准确地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分为两条思想谱系向前发展:一条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实践,另一条是以报刊编辑、大学教授为中坚的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追求.这两条思想谱系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着不同,我们在研究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时,应对这两种思想谱系及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加以区分.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模式对近代中国知识界产生过重大影响,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深远地影响过近代中国人社会主义观念的认识,就得自于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对苏联"一五"计划的总结.  相似文献   

17.
女子缠足是延续几千年的封建陋俗,严重摧残了妇女的身体健康,约束了妇女行动。满族入主中原,清廷曾对缠足下过几次谕令,但收效不大。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和影响,人们的放足意识不断提高,民国成立后,政府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废除了缠足这一陋俗。废除缠足不仅对妇女生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国家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始终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经过艰辛探索,创立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改革开放30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历史经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而辉煌的篇章。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原理同具体国情和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建设思想。随着这一思想的运用和发展,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这一思想在世界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同和肯定,甚至该思想的某些精髓已为其他国家所汲取并融入其经济建设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无数共产党人为之前赴后继,牺牲奋斗;新中国成立 30年,为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绩;改革开放 30 多年,解决了 13 亿人口吃饭问题,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筑起了民生问题的“安全网”。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民生建设的最好诠释,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