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诗经·秦风·无衣》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的基本篇目,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解释为"仇敌""敌人",音chóu。然而,无论从"仇"字的本义以及《诗经》对这个字的运用情况来考察,还是从全诗遣词造句的特征以及从全诗表达感情的侧重点来看,"与子同仇"的"仇"解释为"同伴""战友""伴侣"等意思为宜,音qiú。  相似文献   

2.
《文山学院学报》2016,(4):62-66
《梅葛》《查姆》与《圣经·创世纪》虽是隶属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史诗,但都反映了远古人类在同恶劣自然环境斗争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社会早期生活的遗迹再现,也被称为"原始意象"或"原型"。借助原型批评理论,对比研究《圣经·创世纪》与彝族史诗《梅葛》《查姆》创世的异同,解读希伯来先民和彝族先民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从文化差异的角度阐释二者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尚书·尧典》为据,探幽索微,论述中国文明的曙光时代。  相似文献   

4.
对于《豳风·鸱鸮》一诗中"鸱鸮"之所指历来有不同看法。《毛传》以"鸱鸮"为"鸋鴂",视作起兴;《郑笺》将其解释为形似黄雀的"巧妇",喻指周公属臣之先臣。魏晋之后,认为鸱鸮是"恶声之鸟"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或以其喻流言者,或以其喻武庚。然而,根据现代考古学成果,鸱鸮从原始时代起即作为一种宗教图腾受到先民的崇拜,一直延续到夏商时期。因此鸱鸮实为具有一种宗教性质和神秘色彩的"神鸟",而非"巧鸟"或"恶鸟"。从这一点出发,诗中"鸱鸮"极有可能指"天",而非一个具体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简本《礼记·缁衣》"轻绝贫贱"章所提出的"好仁",今本《礼记·缁衣》变为"好贤"。这是社会观念变迁的一个表现。此章所引诗句中的"朋友"之意亦有概念的变化。西周时期的"朋友"指同族兄弟,而春秋战国时期则变为同志、同师者之称。"轻绝贫贱"章引诗虽然用了同一句诗,但此"朋友"非彼"朋友",在引诗者的心目中,其意义是不一样的。此章所引《诗》句对于研究《诗经·大雅·既醉》篇的主旨也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归藏》研究史上的两个根本欠缺是从来没意识到"归"与"藏"之异,没意识到八卦与帝的关系。"归"向本原,"藏"在休整。"藏"象在"坤以藏之","归"象应该在帝,帝以归之,《归藏》体系居首的应该是"帝-坤"体。论据:一是《周易·说卦》里"坤以藏之"与"帝"是连文关系;二是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所谓坤卦的繇辞;三是震卦附带帝象;四是《归藏·郑母经》之"郑(鄭)"古多简写为"奠",《祭统》里代指"帝"(郑州即帝州、中州),"母"象在坤,"郑母"当指示"帝母"、"帝坤"。解释了现有视野里有的旁证资料的难解之谜。《归藏》体现的帝本宇宙观在上古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傲慢与偏见》是18世纪末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一部早期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主要讲述了班内特姐妹及其朋友的几对婚姻,并通过这几场各具特点的婚姻展现了她不同一般的婚姻观和价值观: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物质是婚姻的保障、女性对待婚姻应该更加智慧勇敢。  相似文献   

8.
结合《道德经》中的水哲学,从伦理批评的视角研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这一人物形象,便可剖析马克·吐温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关于人的生存之道、处世之道、为人之道;由此探讨马克·吐温的"第四副面孔",即:马克·吐温的水哲思,以及马克·吐温的水哲思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中关于"水"之哲思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李跃 《文教资料》2013,(5):15-1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走向分离。作者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以"婚姻"为纽带的"联结"主题,分析"联结"的艰难过程和失败原因,指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宋史》卷四四六《忠义一·孙益传》的"孙益"与卷四四七《忠义二·徐徽言传附孙昂》中所提及的"孙翊"实为一人。揆诸史料,凡以朱弁所作《奏状》或《忠义录》为史源的史料皆作"孙益"。而以《封氏纪年》、《金虏节要》等史料为史源者皆作"孙翊",且以杨存中《奏状》为史源的史料亦作"孙翊"。本文综合原始史料和逻辑关系,从史源的角度,厘清讹误,认为当以作"孙翊"者为正。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集中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尤其是《诗经·国风》在收录了大量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诗歌作品的同时,也细腻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女性的日常生活及爱情追求,并折射出她们对意中人的浓浓爱意及渴望与意中人喜结连理的大胆表露,择偶以"硕"为美,高大、英俊且有"仪"、"止"、礼",重视夫君品行,择偶"尚武",重勇武之男子,希望夫君为国效力等多重的择偶婚配观念。  相似文献   

12.
《汉书》为东汉班固撰写,他将《史记》的体例运用到断代史的著作当中,并改《史记》中的"书"为"志",且首创了"艺文志",系统整理了西汉以来在目录学方面的资料。其中在《汉书·艺文志》总叙中提到《汉志》是对刘歆的《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隋书》为唐代的官修史书之一,由唐代魏徵、颜师古等人修撰。其中《隋书·经籍志》在自古以来的史学家口中一直是评价较高的,姚名达更认为其可以"媲美《汉志》,垂裕《四库》"。它首次将典籍分类明称为经、史、子、集四部,对荀勖、李充所标的甲、乙、丙、丁进行了更为明确的改进与发展。基于此,便将《汉志》中的"诸子略"与《隋志》中的"子部"典籍各类状况加以比较分析,从而找到诸子典籍以及诸子思想发展停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一句中对"朝菌"的理解一直存在争议,大致形成四种观点:为菌类植物,为木槿,是一种虫,是一种朝生暮死的生物。《庄子》旧本很可能是作"朝秀",写作"朝菌"则是后来之事。"朝秀"即"朝蜏",是一种动物;"朝秀"即"朝荣",亦即"朝华"、"朝生",也就是"朝菌",则为一种植物。结合古文献草木虫鱼鸟兽同名的现象,这些看法均有其合理之处。然而,就《庄子》文本来看,将"朝菌"理解为一种虫可能更切合文意。  相似文献   

14.
部分学者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解释诸子起源的古职官应取自《周礼》,这其实是一种误读。还原《汉书·艺文志》成书的历史场景,可知其与《周礼》职官的联系较为松散。两者关系的构建,乃是后世学人不断层累、诠释的结果,特别是《隋书·经籍志》与胡适在其中发挥了节点性的作用。《汉书·艺文志》中所谓"王官说",实质是要解决大一统条件下的经、子关系问题,这种借助上古官守的表述方式,与当时盛行的复古之风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大量的婚恋诗,反映了周代人们的婚恋观。其中《诗经·卫风·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它以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和"氓"的情爱历程,从中反映了周代妇女追求爱情的大胆自主和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也表现了周代女子理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婚恋观。观照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更理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论语·述而》记孔子之言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汉语大字典》"束脩"条目下的第二种解释是"古代入学敬师的礼物",所用的例句正是这句话。本文认为不妥,此句的"束脩"应解释为"年十五岁以后束带修饰"。  相似文献   

17.
《春秋》中记载了两次"归赗",分别是隐公元年"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及文公五年"王使荣叔归含且赗"。《春秋》三传中对"赗"的解释各执一词,归结起来大致有两说法,一曰"车马",一曰"马"。对于"赗"的用途,则有三说,一曰"佐生",一曰"送死",一曰"于死生两施"。结合现今考古发掘出的车马坑及丧葬文书来看,"赗"应该是"车马",至于其作用解释为"于死生两施"更为合理,结合《左传》中两次"归赗"的上下文,将"赗"解为"助主人送葬"之车马也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8.
《汉书·西域传》对休循国和尉头国这两个当时西域临近的小国家的经济形态的描述有明显的"差异":一云"因畜随水草",一云"田畜随水草"。本文对其中的"田畜随水草"进行了辨疑。  相似文献   

19.
《管子·牧民》篇所载"十一经"既可视为《牧民篇》的要旨,也可说是整个《管子》治国方略的纲领。"十一经"即治国者应当遵循的十一项原则,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用得其人;发展生产是最有效的经济保障;政令畅通。"十一经"作者认为,治国安邦第一项决定性因素是位高权重者是否具有相应的大德至仁,即能否"授有德";其次是人才的培育与任用,关键是用人之所长,使人尽其才。生产是广义的,包含着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蕴涵着难得的商品经济意识。政令畅通首先有赖于"令顺民心",其次要"不欺民"并"量民力",做到公平、公正、信用、自律等。  相似文献   

20.
《诗经·卫风·氓》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名篇,许多解读者将其理解为是讲述男子"氓"始乱终弃,女子从甜蜜的婚姻中逐渐清醒并走向决绝的选择历程,图解的是千年不变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主题。但再次细读全文后,笔者却不这么认为。《氓》这篇文章更像是卫国女子的个人独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