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家教》2020,(3):54-55
情绪处理能力较好的孩子,会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向他人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更受人欢迎;表现积极情绪更多的孩子有更好的同伴关系。而我们经常看到的孩子们的情绪表达方式却是:生气的时候大哭大闹,严重的时候会说狠话、摔东西、打人;一哭就停不下来,怎么哄都哄不好;不管什么场合,大街上不满足自己的愿望就哭闹;学习、做作业易发脾气……。  相似文献   

2.
胡瑶 《早期教育》2005,(7):35-35
这些“蒙娜丽莎”是孩子们在欣赏了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后的即兴创作。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一面大镜子,孩子们看过原作后,对着镜子想象,模仿蒙娜丽莎微笑的神态和动作,然后画了出来。因此从这些“蒙娜丽莎”身上,不仅能看到神秘,端庄、矜持的经典微笑,还隐约能看到孩子们自己的影子。  相似文献   

3.
"很"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先秦到唐宋,“很”一直用作形容词。中古至今“很”与“狠”同用。元明以后“很/狠 形容词”结构中,二的地位渐渐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语意上“很/狠 形容词”以形容词为中心,语法上偏重于形容词作谓语,“很/狠”有了修饰色彩,作状语。到了清代,“很/狠”作程度副词的用法已大大多于形容词用法。此后,“很/狠”又分别用“很”和“狠”表示,“狠”用作形容词,“很”用作程度副词。现代汉语里,程度副词“很”又进一步虚化为表语气的副词。  相似文献   

4.
一天.我上一节“发现朋友有缺点.该怎么办”的五年级口语交际课。当我让孩子们用一种事物来形容朋友时.孩子们的灵感火花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孩子说:“朋友像一把伞,当你在风吹雨打,感到无助时,是它给你遮风挡雨。”有的孩子画了一面镜子,说:“朋友就像镜子一样,让人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警惕着自己。”有的孩子说:“朋友就像一瓶酒,越陈越香醇,越陈越珍贵。”……看到孩子们智慧火光的闪烁,我立刻顺水推舟,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要是发现朋友有缺点,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又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目前最吸引公众眼球,而且能鼓舞孩子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实属伦敦奥运会了。当我们看到运动员在如此高水平的比赛中竞争,尤其是看到那些我们自己国家的运动员的时候,我们也有了参加体育运动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过了“五一节”,晨间散步的时候,我和孩子们又来到我们经常观察的枇杷树下。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枇杷都黄了,大家围拢过来往树上看,“哇,好多枇杷哟!”“看,那颗好大好黄!”“这边的枇杷要黄一些,那边的要青一些。”孩子们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这时,李涛说:“我吃过枇杷,可好吃了!”  相似文献   

7.
商金林 《小学语文》2007,(11):48-50
圣陶先生早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对当时陆续介绍过来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托尔斯泰童话特别感兴趣。1912年春当了小学教师后,经常给孩子们讲童话,看到孩子们“皆乐而静听”,就萌生了也要试一试的念头。从他早年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他在“修身课”给孩子们讲的“亲和”“博爱”“勤学”“自立”“知耻”“勿畏难”“戒游荡”“戒迷信”等,大多是他创作的口头童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我的一点点     
张赛琴 《小朋友》2004,(10):2004
有人说,最热闹的地方肯定是孩子多的地方,最吵闹的时候肯定是孩子玩的时候。可是,一旦安静下来,要孩子们把自己做过的、遇到的、看到的、听到的、说过的事情写下来,孩子们又常常大眼瞪小眼的,仿佛在发愁(chou):“怎  相似文献   

9.
向灵魂道歉     
那天,在街上看到了一幕猴戏:刚开始的时候,猴子是循规蹈矩的,能够按照主人的意图做各种动作,比如往篮框里投球,空中接物,骑自行车等等。可是猴子也有不听话的时候,主人就拿起鞭子狠狠地抽打它们,产生的效果却适得其反。猴子不但不听主人的命令,反而纷纷反抗起来。有的拿起砖头,有的去抢主人手里的鞭子,看到这样热闹的场面,观众们竟然鼓起掌来。耍猴子的人看到这样的“表演”更能让观众高兴,干脆就把猴子们都惹急了,他把鞭子甩得“啪啪”直响,打得猴子身上伤痕累累。主人打得越狠,猴子们越急,与主人的斗争就越“精彩”。  相似文献   

10.
关于爱之论述,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理论与现实表明:爱心讲求付出,也会自然收成.在幼儿教育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父教母”,幼教人员应当启动自己的一颗爱心去热情从事希望与阳光同在的幼教事业,这既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一种光荣与快乐的和谐.事实就是这样,当教师用爱去教化孩子的时候,当教师笑看朵朵鲜花灿烂绽放的时候,当教师看到爱被孩子们薪火传承的时候,当教师回眸用爱为孩子们铺就成长阶梯的时候,就有一种无以言表的成功与快乐,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美妙人生在无限地延续着.  相似文献   

11.
在参与“幼儿科学教育”专题研究的实验幼儿园中,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发现的乐趣。一年四季、课上课下、园里园外,到处都能看到孩子们渴求的目光、探究的身影,时不时会听到孩子们说:“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做实验?”“老师,我发现……”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们因为各种原因为孩子包办代替,或是不停地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时给孩子以“指导”。其实只要孩子不给他人带来麻烦,什么事情都放手由他们去做,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大功告成”。这样教孩子,孩子们自然对什么事情都会有浓厚的兴趣,保持创造力和活力。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遇到困难或有新发现的时候,在一旁指点或远远地观察,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相反地,如果勉强孩子学这学那或包办代替,操之过急只能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洗袜子,洗内衣、内裤一类的生活中的小事。随着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女孩子在青春期时有了生理变化的时候,孩子们自己做的这些生活“小事”也应当有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作为父母,我们尽到关心的义务了吗?  相似文献   

14.
郭成峰 《师道》2003,(6):22-23
我现在大小也是个官儿———副班主任。当班主任不在的时候,我可以行使我的权力了。一个班有五六十个孩子就像是一群活泼的小动物:爱蹦爱跳的小兔,多嘴的鹦鹉,巧嘴的八哥,狡猾的小狐狸,执拗倔强的小牛犊,好斗的小老虎……撒开欢儿,够管的。你看班主任愁得饭不香,觉不甜,自然,我这个副班主任也要尽心尽责了。因为一个班里随时都可能有唇枪舌战或是拳脚相见的“武装冲突”,如果光靠班主任一个人来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当你看到自己的课那么引人入胜的时候;当听到学生站到你面前,笑容可掬地喊你一声“老师,您好!”的时候;当他们…  相似文献   

15.
近期,金华某小学举办了一次主题为“我的好书与你分享”的图书交流大会,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平时最爱看的好书与同学互借,相互谈各自心得,整个交流大会热闹非凡。从孩子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中我们看到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孩子们希望看到、读到的是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好书。另外,笔者发现在我市许多小学的各个班级的图书角活动已延续多年,这项活动往往由班主任牵头,孩子们把自己的好书写上名字、学号放在教室后的小书架上,  相似文献   

16.
徐春燕 《学前教育》2007,(12):51-51
思思老师: 你好!看到你的来信,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几年前我曾上过一次全国性课题推广的观摩活动,教学过程流畅.孩子们在活动中非常积极主动,我自己感觉非常成功。但是专家在评课的时候,却给了我当头一棒,  相似文献   

17.
水珠的奥秘     
冬天的清晨有些凉意,阳光穿过层层高楼照射在我们身上。我和孩子们正在感受朝阳的美好,这时侯奇小朋友发现滑梯上有许许多多的小水珠,他一喊,所有的孩子全拥到了滑梯边。我看到孩子们的兴趣点已经转移,就改变目标,与孩子们一起观察研究起了小水珠。我说:“大家猜猜看,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有的说:“是爷爷刚刷过滑梯。”有的说:“是楼上的人用盆倒下来的。”有的说:“是下的雨。”有的说:“是雾。”……到底谁说得对呢?我没有急于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大家商定中午的时候再来看。吃完午餐,孩子们急急忙忙来看。咦?…  相似文献   

18.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个五年级的学生给校长写信,信中说:“在学校里经常看不到您,只有在升国旗的时候才能偶尔看到。”而在美国一所普通的小学,快70岁的校长老爷爷,每天早晨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进校,晚上送孩子们离校。学校里,  相似文献   

19.
“叮零零”.睬着午睡的铃声,我走进教室。好家伙,孩子们有的聊天、有的折纸、有的作画,大家毫无睡意。也难怪,天生调皮好动的他们怎会铃声一响就“卧倒”?在我的“横眉冷对”中.孩子们十二分不情愿的趴在桌上,东张西望,还和同伴眉来眼去。我只能不停地在教室中踱步,狠杀“不睡之风”。约半个小时左右,大部分学生睡着了。我也趴在讲台旁休息。  相似文献   

20.
设计思路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经常拿小器械往天上扔。看到自己制作的飞毯被风吹的跑走了时,他们兴奋地大喊:“老师,我的飞毯飞走了!”“老师,我的飞毯落到小朋友头上了……”看到孩子们对空中落下来的物体这么感兴趣,我设计了这一活动,希望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