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信仰缺失。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要巩固第一课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发挥第二课堂,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强化第三课堂,设置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创新第四课堂,发挥新媒体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林小燕 《教师》2023,(8):120-1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高校的众多专业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大学生更要承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文章论述了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特征,并简要分析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之处,针对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进行了论述,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其民族使命感。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资源,二者的有机融合对培育学生爱国情怀、培养文化自信和延续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媒体迅速发展带来的挑战,高校出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不到位等问题。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高校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体,以丰富教育载体和健全保障机制为两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以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德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堂建设中的发展现状,提出促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德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堂融合的应对策略,力求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国家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简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出高校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与措施:开展系列阅读推广活动,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构建线上线下"传统文化+新媒体"服务模式,举办传统文化专题知识讲座,建设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等。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信念和民族精神,也蕴含着坚实的文化自信底蕴。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进路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然而,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并未充分重视,一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有偏见。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理念对高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英语教学,可在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并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引导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实现文化意识的有效树立。文章以大学英语教学有效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深入分析当前英语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现状,对影响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问题进行总结,通过教学方法模式创新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新媒体时代,加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尤为重要。对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等进行阐释,分析新媒体视域下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提升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大学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高校必须要重视的问题。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应统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三大课堂",建立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路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作为国民教育最高机构,高校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培养造就大量人才,其科学研究是实现传统文化“两创”的中坚力量,社会服务在传统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牢固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充分认识独特优势所在,通过培养文化传人、推进科研创新、引领文化建设、开展对外交流等有力举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其不断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润疆”丰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新疆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更加多样。文章通过调查南疆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传承情况,分析高校在传承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和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新时代南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赓续、弘扬发展提供思路,增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13.
弘扬中国精神要基于集合体认知,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缘起与现实转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旨蕴与基因底色的二维彰显中培育与践行中国精神;要发掘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机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群众性创建;要利用网络新媒体、典型示范、传统节日活动等,营造培育中国精神的环境氛围、生活氛围、实践氛围。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政课堂教学资源,对当前思政课堂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位问题进行客观研究,并且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然性.就教学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有效措施,由此不但可以充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且有助于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推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入行是一项重要工程。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迎来了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探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认知环境、知识阐述环境、对话学习环境、网络传播环境等,有利于扎实做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工作,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梦的不断推进,弘扬和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变成全国人民所认同的大事。在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仔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之下,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7.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个当代青年的责任,在新媒体日益繁荣的今天,如何利用新媒体实现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已成为社会各界不断探索的问题。刘波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一书,针对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偏差现象,从社会、学校、青年学生三个角度,科学解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旨在为培养高校青年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培养人才综合素养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教学途径,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进行解读,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进行探究。进而从推动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加强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当中的融入、发挥新媒体信息传导的优势作用三个层面,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并对具体的可行性实施策略进行了论述,以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活水源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突出的问题。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灌输理念为理论基础、以增强文化认同为价值追求、以契合实际为内容遴选原则,积极探寻一条适合西藏高校特点的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汉语言文学学科具有特殊的人文性,承担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从教学内容的内涵上修炼内功,培养学生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从而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