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孙蓓 《少年月刊》2011,(12):4-6
他是爸爸眼中充满疑问的“小问号”;他是妈妈眼中聪明调皮的“小精灵”;他是老师眼中多才多艺的“小能手”;他是小区居民眼中善良淳朴的“小雷锋”;他是同学们钦佩欣赏的“小偶像”……  相似文献   

2.
率性的韩寒     
韩寒真的像他期望的“越玩越大”了!由弃学从文的“韩寒现象”,十载演化到如今成了“韩寒话题”:《南都周刊》将他定义为“公民韩寒”;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将他形容为“中国文学的坏小子”;香港《明报》称他是“当代的鲁迅”;《南方周末》读者将他评为2009年度人物;而他“本土”的《新民周刊》12月给他做的封面人物访谈,  相似文献   

3.
且听风铃     
风铃“错位”前,“他”有梦——原本大路笔墨;在风铃“错位”后,“他仍然有梦”——“前梦”转化为妙笔。作者用“错位”待“他”,笔太狠;但用“他沉浸在自己美好的向往中”诠释标题中的“且”字,并用“阳光穿过了厚厚的云层”给“他”以浪漫的光环,心很软——“他”确实是个不屈不挠的追梦人!  相似文献   

4.
他是国际电磁学领域新一代领军人物之一,“隐形衣”、“人造黑洞”的研究都轰动一时;他是同事心目中的“拼命三郎”,严谨刻苦,建树颇丰;他是学生心目中公认的“最儒雅”的教授,学识渊博,平易近人。  相似文献   

5.
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乐乐乐”的人中了状元,主考官传他上殿朝见皇帝,第一次喊他“Lèlèlè”,他不答应;第二次叫他“Yuèyuèyuè”,他也不答应。第三次喊他“Yào yào yào”,他还是不答应。那么,这个人的名字该怎么读呢?原来“乐”是个多音字,它有四种读音,表示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晚上,丽莎和约翰缠住爸爸,要他讲故事。爸爸说:“那我就讲一个‘不妖怪’的故事吧。”不妖怪从前有一个男孩总喜欢说“不!”。妈妈叫他刷牙,他说“不!”;爸爸叫他打扫房间,他说“不!”;姐姐请他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他也说“不!”。甚至,对于那些用“好”和“不”回答不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留学日本是“以爱国为念,刻苦向学,以救祖国”;他著书警世是为了使同胞发扬“爱国的心”,担任“救国的事”;他忧愤蹈海,也是为了使国人“有所警动,共讲爱国,养成实力,丕兴国家”;他的主义直书为“爱国主义”。可以说,他是“爱国根于天性之人”。他在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8.
要理解穆旦这首《春》,首先必须掌握“他”和两个“你”所称代的内容:“他”承前,指的是“绿草”;第一个“你”为启后,代“花朵”;第二个“你”,没有具体所指,用以启迪读者。在这里,诗人用全知视角写“他”,写“他”与“你”的关系,既展示自然春天的美好,又具“满园春色尽在眼底”的气势。  相似文献   

9.
杨简主张废《毛诗序》,这和他心学思想的理念是紧密关联的.因为他主张“本心”“道心”“无邪”之心具有普遍的意义,故而反对《毛诗序》解诗的历史化;因为他主张人的“本心”直指,故而反对《毛诗序》“支离”的解说,提倡“通言”的解读;因为他主张“本心”先天性的存在,故而反对《毛诗序》的“美刺”说.  相似文献   

10.
<正>“隐身人”的故事他是一个神秘的人,曾经“隐身”三十多年。朋友们可以看到他,却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的秘密。后来,他的事终于可以公开了,于是大家叫他“爸爸”,而且是属于中国的爸爸:“中国氢弹之父”、“中国中子弹之父”。  相似文献   

11.
“一个响当当的工会主席”,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工会主席这样评价他;“一个了不起的工会主席”,湖北省教育工会的领导由衷地称道他;“一个教师都愿意与他说真话、讲实话、谈心里话的平民主席”,丹江口市的教师们这样描述他。  相似文献   

12.
张文萍 《文教资料》2006,(27):81-82
袁枚论诗主“性灵”,他强调写诗抒发性情是“性灵”说的核心内容;他主张写诗要独创、争新,“自把新诗写性情”;他认为写诗需要一定的天分。  相似文献   

13.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毕生躬行“师道”,追求通过社会教化方式来实现理想的社会之治。在为师目的上,他希望通过教育方式使社会能够形成“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状态;在为师要求上,他强调一个人必须“修身立本”而“内圣”,继之“处为天下万世师”而实现“外王”;在讲学内容上,他注重把百姓日用之“人欲”与圣人之道的“天理”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大成学”思想体系;在教育方法上,他注重案例式、启发式、榜样式的讲学创新,形成“百姓日用之学”的讲学风格;在教学对象上,他坚持“有教无类”,使得教育对象更加平民化。  相似文献   

14.
他“灵”,因为他在蹒跚学步时就研究日历,18岁时就发表他在数论和组合数学方面的研究结果;他“怪”,因为他一无财产、二无妻小、三无固定居所,一生浪迹天涯;他“勤”,因为他时常拎着两个旧皮箱游历于世界各地的大学和研究所,登门拜访那里的数学家,一生与485位数学家合作完成了1475篇高质量论文的写作,被称为20世纪的欧拉(Euler);他“迷”,因为他说:“你可以不相信上帝,但是你不能不信‘天书’.”  相似文献   

15.
他“旗下”的55名学生,33人考进清华、北大,10人考进剑桥、牛津、耶鲁等世界名牌大学;他让一个极度厌恶数学、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考入北大;他将“打遍全校无敌手”的学生,转变成优秀班干部;他总是放大学生的优点,淡化缺点……他被学生称为“神奇教师”“心灵导师”。他就是人大附中的数学老师,高三年级的班主任——王金战。  相似文献   

16.
他是央视热播剧《夺粮剿匪记》里那个人见人爱的别样警卫员“小土豆”;他是电影《决战刹马镇》里和林志玲、孙红雷对戏,令人捧腹大笑的“绿毛裤”;他是电影《建党伟业》中让导演一再加戏的爱国青年“匡互生”;他是电影《画壁》中跟随邓超一起进入画壁仙境的憨厚小书童“后夏”;他是湖南卫视热播剧《宫·锁珠帘》里让人爱限交加的“苏培盛”……他就是包贝尔。  相似文献   

17.
在学生眼里,他是知识和智慧的代名词;在同事眼里,他是“全才”、“多面手”;在家人眼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事业狂”。  相似文献   

18.
“二次作文”中的“二”并不是一个实数,而是一个相对数。对于习作能力优秀的学生来说,他可能就是“一次”作文;对于习作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他可能就是“两次”作文;对于习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他可能是“三次”作文,甚至可能是“四次”作文。  相似文献   

19.
李四光原名李仲(zh&#242;ng)揆(ku&#237;),湖北黄冈人,出身于穷苦家庭。他从小聪颖,成绩优秀,12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昌高等小学学习,14岁时又以优异成绩获得官费资格去日本留学。当时他心情非常激动,填写报名单时,误把年龄“十四”填在姓名那一栏里了,再买一张报名单又没有钱。他急中生智,顺手将“十”改成“李”。“李四,这多难听!”他一眼瞥(piē)见大厅正中一块“光披四表”的匾额,便在“李四”之后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就用李四光做自己的名字了。  相似文献   

20.
●他爱“俏”,“包装”自己,更“包装”学校;他敢“争”,为教师争工资,为教育争位置;他豪爽、点子多……所以,采访完吉首市教委主任李春生,写起对他的印象,以下几个字就很自然地从我们笔下“蹦”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