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黄云岩 《考试周刊》2014,(86):14+161-14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部分学生礼仪意识缺乏、举止行为有失规范,加强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既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又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本文从开展礼仪教育的意义、上好第一堂礼仪基础教育课、发挥教师的礼仪示范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等方面的实践说明如何将学科教学与礼仪教育有机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相似文献   

2.
礼仪教育肩负着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小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因此,在小学生中开展礼仪文化教育十分重要。而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美德必然体现其中。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体现民族传统美德的课文随处可见。《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小学语文学科中的礼仪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小议礼仪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社会中礼仪缺失,教育中礼仪缺失,中小学生除在课堂开展礼仪教育外,还要在社会中践行礼仪,它对建设精神文明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素养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高校教师是中华传统礼仪的传播者,而大学生则是传统礼仪文化的践行者。本文基于大学生礼仪行为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礼仪行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教育的途径来塑造学生的礼仪修养。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也是促进时代进步的实践者。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包括:爱国教育、勤俭教育、立志教育和礼仪教育;对大学生实施传统美德教育必须提高其对传统美德的认知水平,把传统美德教育与激励及其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开展礼仪教育,既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也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小学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公共场合礼仪、校园礼仪以及家庭礼仪等。学校要科学地设置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营造礼仪氛围。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礼仪是以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为依托的文化载体,其传播方式应具有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美德的指向。在高校礼仪课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探索,探讨礼的本质与内涵,寻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礼仪的契合,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礼仪课程育人功能的进一步深化。高校礼仪课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以明德修身为基石,将礼仪课程深化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过程。将传统文化与高校礼仪课程相结合的主要策略包括以传统美德为主题导引课程,有效促进高校学生内在修养的提升。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将传统文化的德育要素转化为适应现代大学教育的礼仪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8.
肖宁 《新课程研究》2009,(2):163-164
礼仪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手段。在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能够弘扬传统美德,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必须注重礼仪教师的表率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式教学法,并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相传的民族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个对他人尊重和关爱、具有很好礼仪的儿童是传承礼仪文化的关键实行者。人的习惯、态度和倾向一般在六岁以前形成,学前儿童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和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是教育孩子具有良好礼仪的第一位教师,所以家庭礼仪教育是孩子学好礼仪的最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有"知礼成性,行如礼仪"的传统美德。进行英语教学与礼仪教育的整合实践活动探究,既能使礼仪教育渗透于日常的英语教学之中,使西方的礼仪习惯与我国的礼仪传统相得益彰,又能对古今中外的各种礼仪进行主动研究和创新学习,加速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大学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他们的责任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最好诠释和载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近来频发的校园血案凸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在于大力弘扬中毕传统美德、发挥大众文化的熏陶作用及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德育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成效不显著 ,应当总结经验 ,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适当借鉴国外品德教育的一些成功经验 ,重视道德教育、民族传统教育、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生存意识的培养等 ,并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教会学生做人。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但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倡导,而对公民基础性的行为文明的指导不够,精神文明建设成效较低.礼仪缺失是导致当今社会不和谐的不可忽视因素.礼仪犹如社会润滑剂,可以帮助人们妥善处理各种关系,避免许多矛盾磨擦,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礼之用,和为贵.发扬礼仪贵和精神,对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沟通海峡两岸人民的心灵,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奠定和谐社会基础,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在先秦儒家礼论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孔孟荀礼论之差异,逻辑联系及其特点,孔子兼综“德”,“礼”,以“礼”释“仁”,孟子礼,义并论,统合情,理;荀子尊“礼”重“法”,综合“仁”,“义”,“礼”,孔孟荀礼论探究至善,重视内在的人性,人道和人的需要,注重人伦教养和理性规范的结合,体现了先秦儒家伦理精神的内在发展过程及其所具有的形上意义,它奠定了传统礼教或名教的主导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仁和礼是孔子社会思想最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其社会思想的核心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在孔子那里,这两个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多重内涵,而在最高层次上,它们是同一的,因此不能说哪一个概念更为根本。无论是仁还是礼,孔子都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层而言的;“仁者爱人”中的仁者和所爱的人,都有特定的等级意义,并非泛指所有的人。如果排除仁和礼这两个基本概念,排除周代的社会规范即周礼,关于孔子的社会思想我们不能说出任何具体的有意义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17.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自古至今,在人际交往中,为使交际过程谈吐优雅,从而形成融洽、谐和、高雅的交际氛围,说话讲究文雅、得体、礼貌,尤其在委婉语的选择上尤为重视。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委婉语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勇”德的中西异同及其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中,"勇"的德性定位应为有"知"之"勇"、行"仁"之"勇"."勇"不仅须以"知"为基础,还须因"仁"而行,循"礼"、"义"之道;"勇"德的具体作用可概括为胜敌之"勇"、克难之"勇"与自治之"勇".西方思想家则主要从理性、上帝律法或世俗法律的角度来规定"勇".近代以来,作为德性的勇敢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冒险精神的德性基础.美国"9.11"恐怖袭击后,西方学者强调"勇"德只能用于正义事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社会,我们既要批判继承中国的"勇"德传统,又要批判借鉴西方的"勇"德思想,以此构成"勇"德之扬弃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吴起“先和而造大事”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起"先和而造大事"思想是一种经国治军的大战略思想,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在军事上的反映。它既表现为内部的团结一致,也表现为战胜攻取之后对敌行仁、用仁,是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从"道、义、礼、仁"四个方面入手"内修文德",是实现"和"的主要途径。围绕治军问题"外治武备",则是巩固"和"的局面和形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浸透着仁爱精神的伦理法学思想体系,提出了一整套旨在维护礼治的"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倡导德治的"为政以德"的德治观;注重人治的"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天进一步对之加以总结、发掘和探讨,对于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