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素质教育中,中学生物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必须把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我认为素质教育要求生物教学应落实三点要求:一、要求学生从爱护一花一草做起,逐步树立人类仅是生物类群中的一类,应该善待一切生命种类的意识,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与整个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二、要求学生牢固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明确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要求学生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不断…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居住的“地球村”里,生存着千百万种生物,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奇妙的关系。有的生物互为友邻,相得益彰,谐和共处,生死与共;有的却彼此排斥,格格不入,甚至穷争恶斗而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这些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互相促进或抑制现象,在生物学上统称为共生现象。生物共生是生命世界、生态系统中的普遍联系和关系。生物共生关系的深入探讨。在生物进化、生态平衡、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乃至在促进人类社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诸方面,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环境问题存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本世纪50年代世界上一些工业发展国家和地区先后出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污染事件,最突出的有,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事件等世界著名公害污染事件。为了增强全民环境意识,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必须对年轻一代和成人进行环境问题的教育。”1977年国际环境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指出:“环境教育确实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1978年中共中央明确指出:“普通中学和小学也要增加环境保护知识的教学内容。”之后,环境教育列入全国中小学教学内容之内。生物教学如何进行环境教育,这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探索的。对学生进行生态系统平衡的观点的教育,并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无疑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要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要让每一位学生理解:一切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分不开的,生物必须依赖于它们的环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义时时刻刻在改变着环境,例如细菌、真菌、放射菌等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能把死的生物体分解成化学元素和简单的化合物,释放回环境,被绿  相似文献   

5.
林小明 《成才之路》2009,(17):83-84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要将多媒体技术手段用好,需要把握好几个方面的的关系。一是“主”与“辅”的关系,二是“虚”与“实”的关系,三是“人”与“机”的关系.四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重视“三防”教学培养自救能力□兰州市电视教育中心刘中☆中学物理教学☆☆提起“三防”,人们很容易把防鼠、防盗、防火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其实不然。这里说的“三防”,是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即防止原子武器、化学武器、生物细菌武器对人类的侵害。纵观历史和现...  相似文献   

7.
向前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5(2):124-125,128
在人类居住的“地球村”里,生存着千百万种生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奇妙的关系。有的生物互为友邻,相得益彰,和谐共处,生死与共;有的却彼此排斥,格格不入,甚至穷争恶斗而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这些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互相促进或抑制现象,在生物学上统称为共生现象。生物种间的共生关系,是生命世界、生态系统中的普遍联系关系。对生物种间共生关系的深入探讨,在生物进化、生态平衡、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乃至在促进人类社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渚方面,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社会性的问题,关系人类的生存与未来,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民生。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生物课堂的重要任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常识,同时彰显"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这一根本观点。  相似文献   

9.
鲁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题,教学内容都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危害性,建立起关爱其他生物,爱护地球这个共同家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教材中设计了“分析与讨论”、“观察与思考”、“相关链接”、“探究实验”、“应用与实践”、“思考与练习”、“网站与书库”等板块。在教学中,只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儿童了解人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一些活动,使他们对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校自然科在完成自然第五册第2——6课(生物、生态、环保)教学任务之后,组织五年级全体同学,在校长的带领下,分两批前往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自然教学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身体会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到达鼎湖  相似文献   

11.
“双碳”教育是从人类所面临的气候问题出发,从地球气温升高带来的环境危机入手,到探究地球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再到减排降碳的知识普及,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推动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强调“双碳”教育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重要价值,提出“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双碳”问题解决能力的设计思路,包括组建教学共同体、整合学科知识、结合良构与劣构问题等。在具体案例中,以“天气与气候”为主题,将“双碳”教育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研学活动设计、研学资源整合、学科融合等策略,引导学生从身边出发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非常关注生物教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明确提出了要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教学理念,提出生物教学要走向现实生活,倡导生活化教学策略。这为我们的生物教学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在新形势下,我们的生物教学不能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用所学生物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学用结合。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来开展生活化教学呢?  相似文献   

13.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 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 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 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 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 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 “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 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 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 的。我在地理教学实践 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 意识做了以下尝试。 一、通过设计争议性 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 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 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 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 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 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 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 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 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 素的制约,在不同地区、 不同…  相似文献   

14.
宫昀 《考试周刊》2009,(2):233-234
本文以历史批判的方法对女权主义三个阶段中“差异”与“平等”关系的发展历程作了分析,旨在阐明“差异”在追求男女平等中的微妙作用,提出人应跳出人类中心的圈子,站在普通生物的立场,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们更加关注生物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学生物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初中生物开设了“植物”“动物”和“人体生理卫生”,选取了10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繁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的生活。由于环境意识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因此,中学教材把“人与生物圈”作为主线,贯穿在10个主题中。而当今环境问题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的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近几年,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如: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沙漠化等。对于这些严峻的问题,中学生并没有危机意识,环境意识也并不全面。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融入生态观,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生态观提出了如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原生态”就是最初的生态,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破坏的自然本态。在原生态中,生物的一切特征和习性都是天然所成,生物与环境呈现着一种天然的和谐。“原生态作文教学”概念的提出以及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最近几年的事,以“原生态作文”为关键词在“baidu”上搜索。相关网页近八万。从网上可知,  相似文献   

17.
思考之一:教学内容要突出“新颖、及时、实用”的特色 有人预言21世纪的教育是生存教育,生物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要把最需要、最有用的知识反映到课堂上和教材里,使生物教学始终跟踪最前沿的科技新潮。例如:从生态系统的提出、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圈2号的实验到人类移居太空的计划;讲到环境保护就要介绍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及有关文章,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使学生们认识到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生物学是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差别较大,教师应根据本地实际经常举办一些有关“生物学”的讲座,编一些生物学的乡土  相似文献   

18.
王丹 《中学教学参考》2014,(20):118-118
<正>科学素养的培养正在逐渐成为生物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时,可以通过讲述环境、生活习惯等与遗传病的关系,把有关遗传病的知识与人类健康生活和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养  相似文献   

19.
许多广告与生物现象和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把广告“请进”生物课堂,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人地关系,在高中《地理》必修课里是统领整个教材内容的灵魂和基本概念。现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把“正确阐明人地关系”作为地理教学内容的首要原则提出,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这是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地理教学任务的主要要求之一。而在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以及统一的教学参考书中,并未就什么是“人地关系”或什么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给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确切的定义。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什么是人地关系及其基本特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学习、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