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于珍 《教育教学论坛》2012,(18):203-204
向上的社会流动能使社会成员从低的社会阶层上升到高的社会阶层,这意味着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社会稀有资源的获得与拥有。教育或文化资本的取得是农民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依赖路径。学校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吸引农村学生投入教育的最为主要的诱因。未来农村教育的发展应该具有底层的眼光,应该重视农民受教育者的真实需求,通过教育给农村受教育者创造更多向上流动的条件,实现他们向上流动的理想,这是农村教育政策影响农村学生和农村教育最为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高等教育的层次性是影响社会阶层定位的重要条件,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扩大了社会阶层分化的张力,高等教育机遇的共享性是社会流动的催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研究较多,但教育对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尚未引起充分关注。本文介绍了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现状,并通过对教育影响社会阶层流动历史的回顾,得出教育主要在三个方面影响社会阶层流动: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教育是最主要的社会流动机制、教育是促进个体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手段。提出了应该从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成人教育、建立教育终身化体系等方面来促进我国社会阶层流动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核心内容,而要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就需要保证畅通的社会阶层流动,这就要求建立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阶层流动机制。我国当前社会流动机制已具有现代流动机制的雏形,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从深化体制改革,调整公共资源配置,建立严格的教育筛选制度三方面入手,对我国社会阶层流动机制进行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5.
合理的阶层流动是社会公平、民主、自由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阶层流动和高等教育公平二者一致的价值诉求有其内在统一性。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阶层流动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可行路径包括:树立平等观念,遵循"扶弱"原则,为低层代际向上流动提供机会;增加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向上流动提供保障;强化和完善高等教育选择功能,促进社会阶层的竞争性流动;发挥高等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关注大学生就业,促进社会阶层的公平流动等。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阶层的顺利流动。高校通过选拔机制、分类发展、专业教育和教育环境的营造催化了社会阶层的分化。高校通过人才的“迎来送往”促进社会阶层的水平流动和通过社会服务,提供文化资本促进社会阶层垂直流动,发挥着和谐社会的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加剧了社会资源与教育机会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不均。跨境高等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又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工具。本文以到港澳特别行政区追求高等教育的大陆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境外高等教育机会之间的相关性。根据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四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大陆学生,选择了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中两种教育经费机制,即奖学金与自费,对学生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奖学金的学生来自各个社会阶层,而自费学生主要来自富裕家庭。奖学金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而自费则加剧社会分层。港澳高等教育机会,让一部分学生获得社会流动,对另一部分学生则形成分层。  相似文献   

8.
土地流转:一个农村阶层结构再构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权变革是一个农村各阶层利益的再分配与重组过程,并不断重组着既有的社会阶层结构。近年逐渐兴盛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作为一项重要的地权变’革实践也正在深刻地重构当前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一些农村社会群体(成员较多)借土地流转引发的职业结构变动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了阶层地位的上向流动;也有些农村社会群体(成员较少)则因先天不足而沦入社会底层,并进一步边缘化;还有一些成员极少的社会群体借制度性的权力和以此织就的社会网络以及区位优势,垄断和控制了更多的社区资源和机会,形成和巩固了其超社区的精英地位。土地流转已经或正在成为农民实现流动的特殊社会阶梯,其重构的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亦开始呈现日渐定型化等新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农村教育发展重新定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现状、流动特点和未来流动趋势,研究了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与农村教育关系取向问题,指出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与农村教育发展关系取向应该由单向决定论走向互动论,并且在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析以及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与农村教育发展关系取向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思考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教育对社会阶层结构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这不仅发生在教育的纵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而且也发生在教育的横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另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也同样影响着教育的公平和受教育者的入学机会、学业成就等。而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则充分体现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与教育这一关系范畴中。  相似文献   

11.
社会阶层对个体而言是一种社会环境,个体的生活内容因阶层高低而有显著差别。本文基于前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探讨了社会阶层引发个体不同认知与行为倾向的方式。但社会阶层是可以流动的,同一阶层的成员,对社会流动的期待程度不同,形成了个体不同的社会流动信念,对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相应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进入2l世纪,阶层分化的速度明显放缓.开始呈现固化趋势。社会阶层结构固化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以身份制度为主导划分社会阶层的阶段,以身份制度为主导向以市场为主导划分社会阶层的过渡阶段以及社会阶层结构与阶层位序的定型化。不合理的二元体制、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和改革开放以来允许收入差距扩大的政策是造成社会阶层趋固化的原因。打破阶层固化、建立公平合理的阶层流动机制,需要制衡权力、驾驭资本,化解阶层矛盾,顺畅各阶层表达意见的渠道,构建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底层阶层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摘要: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新难题,他们缺乏社会资源,求职难度更大,主要表现在求职渠道单一、就业质量偏低。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城市化的办学思维使农民子弟很难享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农村籍大学生在重点高校就读的比例偏低,就读的学校层次普遍较低,这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将导致社会阶层流动固化,进取和创新精神缺失.社会失去应有的活力,摧毁了农民“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使农村中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不利于农村的基础教育,最终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相似文献   

14.
阐述中国高校层级模式的形成、院校分层与阶层流动、自主招生与社会分化问题,旨在说明由政府推动形成的高校等级模式使高等院校在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过程中产生了“马太效应”,使高校分层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自主招生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处于社会底层家庭背景中学生的参与,加剧了社会分化。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城市社会转型引发了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变异。本文以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为视角,对此加以考察。城市社会转型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构建了总体性精英阶层,另一方面使中等阶层与其他社会群体趋于弱势化与边缘化。城市社会转型对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不均、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三个方面。在政治权力资本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重点高校通过向国家与地方社会争取资源以及相互之间建立联盟等方式,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非重点高校的生存空间,对非重点高校形成排斥效应,为校际资源共享带来阻力,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日益不均。通过对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方式的改变,实现高等教育成为强化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的途径,方能够确保高等教育的公平性,进而达到社会和谐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一、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一)社会流动及其合理性的判定 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等级或阶层的变化,具体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向另一社会地位或阶层的转变,指在社会结构的范围内,人们在社会阶层中所处地位、职业上的升降与变换.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结构调整进入了新阶段,各阶层之间流动,尤其是向上流动的机会是否公平合理成为带有普遍性的敏感话题。当前舆论热议的“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拼爹”等现象反映了这个问题。但是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开放,社会阶层呈现高流动特征。优势阶层的代际继承率低,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子女中的青年人向上流动机会较多,知识分子阶层则保持着较为稳定的阶层继承率。科学判断当前“X 二代”的代际继承程度,对于媒体和学界正确引导舆论理性认识“二代”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在当代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和变动中起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作用。本文就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变动的原因作一概括,并探讨教育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变动的关系,以及高等教育如何有效地促进社会中下阶层向上的良性流动,以扩大整个社会的中间阶层。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建立后,形成了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4个社会阶层,建立了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确立了民主监督制度,为社会各阶层行使民主权利奠定了基础。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则成为社会主要阶层,由于社会阶层趋于单一,社会结构带有明显的政治身份特征,政治运动替代了行政监察,各阶层行使的民主监督权利被剥夺,民主监督制度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社会阶层再次发生巨大变化,大致出现十大社会阶层,阶层的分化也由身份向契约转化,民主监督制度也随之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经济发达地区优质高中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调查,结合家庭组织、经济、文化等资源因素对于其子女在优质高中入学机会的关联性影响分析,表明家庭各种资源因素所导致的显著影响,使得优势社会阶层比弱势社会阶层拥有更多的入学机会。而积极进行普高招生政策改革,重视并保障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是促进区域内社会阶层间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