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明 《文学教育(上)》2011,(24):100-100
传统作文批改方式只注重教师的精批细改,教师"批得细、改得详"确实付出了大量劳动,但收效甚微。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批改作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评价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面批作文,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对习作中的正误优劣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要求教师对作文的批改最好做到精批细改,似乎精批细改的教师是好教师,精批细改的作文就是一篇达到教学要求的作文。是不是真如此呢?我觉得也未必,因为精批细改如果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的话,那也是达不到作文批改的目的的。况且,每篇作文的批改都由教师包办代替,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水平。  相似文献   

3.
《海南教育》2013,(8):48-49
<正>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多少年来,学生作文教师改,被公认为是作文教学中天经地义的事,这种观念年深日久,根深蒂固,作文批改也成了语文老师教学工作中的一大负担。传统的作文批改,教师文批、面批,精批细改,课堂讲评,耗时费力;学生周周写,天天练,成效不高,每每发作文本时,学生只  相似文献   

4.
目前,作文批改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凭着自己的感觉对学生作文详批细改,这儿添词,那儿改句,关键处还给补上几句,唯恐遗漏于万一。教师自以为埋头灯下的呕心沥血,大可促进学生作文的长进。其实,这种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将学生份内的“改”全揽到教师身上,学生失去了“自改”的机会。长此以往,滋长了依赖教师改的思想,失去了自改作文的能力。事实表  相似文献   

5.
以前我在作文批改方面,有三个问题。一是批改速度慢,要一两个星期才能批改完。二是批改方式死板单一,只采取老师详批细改这一种方式。三是在学生作文的旁批和总批中总爱批评甚至训斥学生。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 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批改形式,只强调教师的详批详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相悖的。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强调语文教师要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学生从作文批改中受到教益,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呢?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精批细改,也不在于教师的简批略改,而在于教师在精批细改或简批略改时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假如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只是一味地下断语,用注入的方法把学生作文中所出现的问题生硬地塞给学生,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批语漠不关心。相反,假如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熟练地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不管他是精批细改还是简批略改,都能使学生从作文批改中受到一  相似文献   

8.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抓好作文批改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努力在“批”上下功夫 ,提高学生自改的能力 ,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改“详批”为“略批”,留自改空间由于平时教师的“详批”、“精批”,使得一些学生的“改”成了一句空话 ,批改成了“包办婚姻”,学生自改没有空间。因此 ,笔者把学生习作的批改定位为 :指点迷津。即教师根据习作的要求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方向性的略批 ,指出文中的优缺点 ,“可以在作文本上 ,做一些符号 (写上一些方向性的话 ) ,让…  相似文献   

9.
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勤写苦练",教师"详批细改",但学生写作能力却不见提高。这有许多值得我们教师反思的地方,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更新作文的评改理念,变单一的老师评改为多渠道批改、多功能批改的反馈方式,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批改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在自我批改作文中悟出一些写作规律,激发写作的兴趣,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作文在学生的自我评改中彰显魅力。  相似文献   

10.
批改作文历来是令语文老师头痛的事——既费力,又不讨好。学生精心构思一篇文章,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详批细改和评价;可每周100份作文,又不可能篇篇精批细改,评语也只能是寥寥数语。即使允许每次批1/3,可是那2/3的同学又不满意(实际上,我从来都是百分之百地批,因为让我丢掉那2/3,实在是不忍心,不安心,  相似文献   

11.
习作评价对习作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鼓励学生的习作、提高习作水平、改进习作教学方法及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习作评价与批改往往定位于教师和习作之间,是一种单向的评改活动。教师精批细改,耗时多,效率低,且不及时,每次作文要隔十天半月才讲评。教师的评价单一,导致学生的作  相似文献   

12.
从作文教学的评改中,改变传统的教师精批细改的方法,把教师从耗时费力收效甚微的批改中解放出来.采取自改、互改、品评的方式,教给学生评改方法,借以达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境界.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作文评改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捷径.  相似文献   

13.
说到作文批改,语文教师往往头痛,花不少精力“精批细改”,效果却不佳。我以为,个中原因之一就是只关注了习作而忽视了学生这个活生生的生命。如果我们能在作文批改中倾注爱心,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灵的桥梁,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沟通,那么每次作文学生都期待着教师的鼓励和启示,作文批改  相似文献   

14.
不少教师对批改作文颇为烦恼。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唯恐批改不精不细而耽误了学生,结果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辛辛苦苦、费尽脑  相似文献   

15.
一、作文批改的现状令人堪忧,必须走出批改误区在作文教学园地里,批改是一块误区。有的教师“十目一行”,精批细改。对优生的作文“移藤动叶”,勾来画去;对差生的作文则“伐干削枝”,大事删改。这样的批改,乍一看,“山花烂漫”,满纸通红;细一读,“五里雾中”,不得要旨。这种“小手工业生产方式”,效率非常低,教师整日陷入文山,不能自拔。与精批细改相反,有的教师“一目十行”,敷衍塞责,不批不改,只着一字:“阅”。学生苦作一番,你却不屑一顾,何谈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怎样才能走出作文批改的误区呢…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根据这一要求,现将自己运用“五步指导法”,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的尝试,赘述于后,就教于大方。 一、针对“学生写教师改”的弊端,提出问题 传统的作文批改(即同步教学作文批改)是教师把学生的作文全部收起来,背着学生在办公室批改。教师精批细改,费尽心血,但学生并不明白教师是怎样批改  相似文献   

17.
关于作文批改的问题,有一种主张是少改甚至不改学生的作文。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作文教学的实践已证明那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做法。我以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批改的方式方法上。尽管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重6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l、要有针对性。作文批改要抓主要问题。精批细改固然有好处,而事实上教师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再说精批细改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虽然花了很大力气去改,学生未必都愿意花大力气去看。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有力、有效的作文指导,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以后的写作中克服不足,发…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们在作文批改上一直走教师包办的老路,教师耗时多、费劲大,一次作文批改下来,弄得精疲力尽,收效却甚微。教师把学生的作文用红笔精批细改,学生拿回作文,只看看等级,看看简单的批语,有时连翻都不翻就塞进桌洞里去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太多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改进方法,让学生当老师,也来批批作文,从中"悟"也出点作文之道,认识作文的规律,提高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学生作文需要精批细改吗?彭阳县一中张文宽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我所知,不少学校对语文教师每学期作文批改不得少于多少篇有专门规定,语文教师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花大量的时间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希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个主观愿望无疑是好的。然...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大部分教师对小学高年级作文采用详批细改的方法,并被认为是“对学生负责”。我认为,这种批改作文方法有两个主要弊端:一是教师劳动的高消耗与学生作文成绩的提高不对等。教师改得辛苦,学生看看分数;即使看教师的批改,也不知其所以然。存在的问题,一犯再犯。二是违反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学生不参与批改过程,既挫伤了积极性,又阻碍了思维发展,长此下去,养成依赖心理,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评改作文能力的要求落空。本实验旨在通过一年评改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