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农村广播战略机遇已经到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的兴盛和90年代以来的持续滑坡之后,农村广播已悄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还是从广播发展规律看,发展农村广播战略机遇已经到来。从发展大环境来看,农村广播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农村文化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了进一步的安排。广播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在农村更具价值,因此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顾平  杨实 《中国广播》2006,(3):50-52
一、县域农村广播的现状我国的农村广播在上世纪80年代曾有过辉煌。1989年时全国市、县广播台(站)2525个,乡镇广播站48861个,农村有线广播专用线路280万杆公里,用户喇叭8238万只,广播人口覆盖率73%。当时在一些地方还推广了、  相似文献   

3.
姚烨 《河北广播》2007,(4):49-51
广播产生之初,最大的市场是广大农村,对农节目一直是广播节目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也对广播有着强烈的诉求和情感依赖,是广播最重要的受众群体。根据相关的调查,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受众接触、使用大众媒介还呈现广播最高,其次是电视、报纸的状况;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电视得到迅猛发展,出现电视最高,其次是广播、报纸的状况。而当前,则是电视一枝独秀、广播、报纸不相上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余军 《新闻前哨》2006,(9):50-50
在我国开办的1800多套广播节目、2200多套电视节目中,电视开办专业对农频道的只有山东、吉林两家,广播只有陕西、山东两家。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16家开办了农村专栏,开办率仅为4%。上个世纪80年代发行量曾达十几万、几十万甚至超百万份的农村报纸,现在普遍陷入生存困境。还有接近一亿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  相似文献   

5.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电视在农村大众传媒中的优势据一份对农民的调查显示,当问及被访者“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主要通过哪一个渠道时,85.5%的被访者选择了“电视”。过去,广播一直是我国农村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进入90年代后,电视机在农村的拥有量呈快速上升之势。而报纸、杂志,有调查表明  相似文献   

6.
夏野萍 《视听界》2014,(6):107-108
面向"三农"的农村广播曾经在广播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体发展呈现多元化,受经济利益驱使和体制转换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广播陷入了发展瓶颈,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先后崛起,农村广播日益被边缘化。一、农村广播是农村宣传的主要阵地(一)农村广播及时传播创业信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如今媒体的发展虽然迅猛,但城乡之间还存在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广播,这个六七十年代新闻媒体的宠儿,已经风光不再,广播衰落的症结何在?怎样才能止住广播颓势,发挥广播在农村中应有的作用?义乌市广电局在思索和实践中,摸出了一套经验。  相似文献   

8.
戴益民 《视听界》2005,(2):69-7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在我国迅速普及;90年代以后有线电视又异军突起,人们的注意力日益被电视屏幕所吸引,广播逐渐变得门庭冷落。90年代后期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对原本陷入困境的广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于是,“广播成了弱势群体”,“广播没有前途”等说法流行一时。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广播一度十分兴盛。90年代以后,随着媒体逐渐把目光聚焦到城市的高收入人群身上,广播开始出现滑坡。现在,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广播悄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新形势,西部广播要想加快发展就必须抓住历史机遇,根据西部农村的特点,转变以往重城轻乡、嫌贫爱富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加强县域广播站建设,增强对农广播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我国迅速普及;90年代,有线电视又异军突起。人们的注意力日益被电视屏幕所吸引,广播逐渐变得门庭冷落:90年代后期互联网的普及,对原本陷入困境的广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在各种媒体竞争愈加残酷的今天,广播还有发展空间吗?有趣的是,西方广播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曾遭遇这种境况。然而.西方广播业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走上了稳步发展之路。这也许能给我们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一.竞争中的公共广播和商业广播。出行之前已从资料中了解,欧洲的广播分公共广播和商业广播两种体制。在北欧五国,“广播”一词一直是国家公共服务广播的代名词,所有的广播机构都是在1925年和1933年之间建立的。丹麦的DR,芬兰的YLE,瑞典的SR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又开始了第二和第三频率的广播。进入80年代以后,欧洲各国对广播垄断法案进行了修改,允许私人经营地方电台。自此,商业电台像雨后春笋般在北欧大地蓬勃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台湾当局一直在利用广播,对大陆展开所谓“攻心战”。据悉,在那个年代,台湾当局不仅利用广播对大陆民众“攻心”,还借助广播指挥潜伏在大陆的特务。作为反击,大陆对台广播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3.
论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期以来,获得较快发展。国家广电总局副总局长胡占凡在为集纳有湖北人民广播电台30场新闻现场直播稿的《直播荆楚》一书作序时称,广播新闻直播“是广播优化自身本质功能而在近些年才兴盛起来的重型武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高新技术在调频广播中得到应用,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智能调频广播性能稳定,质量好,具有抗干扰性强、保真度高、节目丰富等特点,在农村广播技术中引进智能调频广播具有诸多优势。本文以农村智能调频广播技术为切入点,在阐述农村调频广播技术应用方式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农村智能调频广播技术使用的注意事项,以期为农村智能调频广播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首家省级专业农村广播频率出现于2003年陕西电台,随后农广频率遍地开花,它们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为农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及娱乐为职责,逐渐为我国农村受众所了解。但是,目前农民从对农广播中听到最多的是“老戏”、“评书”、“广播剧”、“医疗节目”等,新闻报道显得凤毛麟角,无法充分满足农民的新闻需求。  相似文献   

16.
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的江山白菇生产,至今已成为江山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小白菇”为何能经受各种风雨成为今天的一大产业?其因素固然很多,但业内人士在做产业总结时普遍认为,离不开新闻报道,尤其是“广播功不可没”;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做好农村产业报道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广播在农村具有良好的受众基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曾亲切地称之为“顺风耳”、“传声筒”。2003年,专门服务于农村受众的首家省级专业频率——陕西农村广播诞生,随后全国各省市台纷纷筹办农村频率,一时间形成了农村广播遍地开花的大好局面。然而,面对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广播,农民的收听热情却“热”不起来。笔者发现,除去农广频率信号弱等客观条件制约外,  相似文献   

18.
陈进 《视听界》2004,(3):19-20
乡镇广播自办节目是我国广播事业的一朵奇葩。她萌芽于沃土,扎根在农村,以其贴近性强、服务快捷、集约运营的特性,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五级办广播新格局的重要环节。当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应充分发挥乡镇自办节目独特的宣传促进作用。一、乡镇广播自办节目在推进农村总体达小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宣传作用全面建小康,重点在农村。解决农村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单纯依靠上级广播电台、电视台不行。一个县就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乡镇,一个乡镇在上级台不可能占有太多的份额和空间,依靠农村有线电视也不行。现在有不少地方,是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但远没有实现户户通,不少农民还没能看上有线电视,东台市在苏北率先实现有线电  相似文献   

19.
有线广播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进入农村的现代传播媒体。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农村广播发展曾经有过辉煌和曲折。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农村有线广播作为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宣传阵地、信息渠道和娱乐载体,一直独领风骚,曾经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和广泛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生产队     
季为 《档案天地》2009,(7):17-23
生产队.这个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农村最低一级的生产组织单位和基本核算单位。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铺开,旱在80年代初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作为一种集体生产生活方式,生产队始终是中国农民难以磨灭的记忆.生产队的故事也就总也说不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