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对土家族"收神疯"傩仪进行了解读,在析解仪式内部结构的基础上,透视了仪式中的深层隐喻与象征:包括仪式空间的性质,仪式中所内蕴的转换特质,以及土家族人观、宇宙观、神观等意识形态的某些层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土家族傩仪本身所内蕴的丰富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2.
湘西土家族“摆手”的文化意蕴及健身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屈杰 《怀化学院学报》2004,23(5):117-119
“摆手”由摆手歌和摆手舞组成 ,它不仅是湘西土家族群众所喜爱的传统体育舞蹈 ,而且是湘西土家族的优秀文化之一 通过对土家族“摆手”的原始文化因子进行分析 :摆手歌充分凸现了土家族文化的人性意识 ;摆手舞基本的动作“同边手”是土家族群众以娱神到娱人为目的 ;摆手舞所展现的“群舞”则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示 摆手舞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重要的健身价值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闹灵是融歌、诗、舞于一体用于悼念亡人的歌舞.作为在土家族民间至今仍广泛流传的习俗,在其艺术鉴赏意义之后,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意义.从民俗表象上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土家族人“送亡人”和“还人情”的意义表述.在形式上表现了一种民间信仰场合中的“娱神娱人”的表演仪式.从结构分析,闹灵场域中存在着三种信仰力量,即土家族民间鬼神信仰、生活文化习惯以及官方儒学正统影响力.作为一项仪式时,闹灵是土家族叙述、实践和隐喻其世界认知符号体系的一种文化表演.  相似文献   

4.
溆浦地处湖南西部,沅水中游,雪峰山主峰北麓.古属荆楚蛮荑之地。这里居住着勤劳勇敢的土家族,他们不但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和民族传统,还吸收了汉传道教文化。土家人认为万物有灵,万物皆神,神是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物质生产资料来源于神的恩赐,  相似文献   

5.
土家傩堂戏     
田茂昌 《铜仁学院学报》2014,(2):F0003-F0003
傩堂戏是土家人在堂屋或屋外进行的娱神悦人活动,沿河土家族傩堂戏表演包括冲傩还愿,消灾纳吉,祝寿诞生,清宅安神等。 在土家族地区,傩堂戏班子几乎遍及各个村寨,其成员由情趣相投的村民自愿组成,多者二十余人,少则六匕人。  相似文献   

6.
“摆手舞”与土家族生命本体力量的展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摆手舞”是土家族群众所喜爱的传统体育舞蹈,而且是土家族的优秀文化之一。作为土家特色极为典型的摆手舞,究其舞蹈形式与内涵,不论是“男女相携”连臂而舞的壮观场景所反映出的原始部落舞、民族舞的遗习,还是古拙质朴的动作所显现的原始“拟兽舞”的遗韵,充分展示出出土家族的本体力量,最终反映的是人类祖先普遍关心的生存与繁衍的两大课题。摆手歌充分凸现了土家族文化的人性意识;摆手舞基本的动作“同边手”是土家族群众以娱神到娱人为目的;摆手舞所展现的“群舞”则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示郾摆手舞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重要的健身价值。  相似文献   

7.
坛神信仰盛行于清代的四川地区,直至今天坛神信仰还广泛存在于四川地区的土家族聚居区以及汉族的广大地区。四川地区的坛神信仰并非土家族祖先崇拜的遗留,而是在中原古老巫文化背景下荆楚巫傩信仰在巴蜀大地的变异和区域化。坛神信仰在与四川接壤的鄂西地区也广泛存在,四川地区的坛神信仰是川楚文化交流的结果。四川地区的坛神不是祖先神,也不仅仅是傩神,而是具有巫傩色彩的家庭保护神。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     
<正>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部。土家族自称“毕兹(zī)卡”、“密基卡”、“贝锦卡”等,意为“本地人本民族文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省东部以及贵州省东本地人”或“土生土长的人”。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  相似文献   

9.
极具地域特色和土家族民族特色的秀山海洋花灯,在口传心授的传承过程中,通过近50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文本定型,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家族民众在祭祀、娱神、娱人的花灯民俗文化中,渗透着土家人强烈的人文关怀与和谐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土家日常生活心理安慰与补偿及其丧葬习俗需要的石堤"耍灯,"和渗透民众伦理道德与和谐思想的海洋花灯劝世文等文本资料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和大陆都有“三山国王”是客家神的说法,弄清这个问题,对于认识“三山国王”和客家在客居情境中的文化认同,都有很大的意义。“三山国王”的文化构成相当复杂,它是自然崇拜中的山神、社会崇拜中的土王神和佛教神等多元文化因素构成的。同时,从中国内陆山地民族———土家族的“三王神”看,它与土家族的信仰还有某种文化上联系。“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大致是:它原是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大约在商周时期,随着清江巨蛇氏族———诞人南迁,三王神渗入其中,使之转化为社会神;唐宋时期,山寨神和佛教渗入,又使它“国王化”。后来,客家进入三山地区,又使之客家化。“三山国王”进入台湾,只是它客家化的一个表现。在“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演变史,而且,可以看到客家在迁徙后的客居生存情境中对客地文化的认同和占有过程  相似文献   

11.
贵州土家族人口众多,且多分布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区,构成了武陵山区土家族聚居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族源与古代巴人、濮人、蜑人、賨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以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为视角,对贵州土家族族源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结合"土家"称谓的历史发展进一步印证了贵州土家族族源。  相似文献   

12.
只要有土家族生活的地方,就有竹子的存在。在千百万年的历史中,竹子成了土家族创造文明的使者。具有土家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竹文化,是土家族灿烂瑰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的保护神和敬仰崇拜的图腾,它自成体系,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过赶年”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赶年”是土家族的民族节日,以追忆在抗倭战争中牺牲的兵烈壮士,而举行的一系列敬祭活动。印江土家族“过赶年”源于元末明初的抗倭战争,形成习俗于明嘉靖年间,是土家族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居住于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人创造了丰富瑰丽的饮食文化,其社会历史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十分显著。以沿河土家族传统饮食文化为例,分析其创造巨大经济的价值可能性,探讨保护和开发土家族饮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为配合土家族民族成分确认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为人民服务等工作,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搜集、整理和传播的开启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主要是为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和编写“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等工作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时期;第三阶段是世纪之交的时候,是为配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而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抢救、整理、保护传承时期。每个阶段的挖掘、抢救和传承工作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构建以土家族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土家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枇从事土家族研究的学者们首先提出来的。应该认为,从土家族的自身发展、党的民族政策和土家族研究等方面看,构建土家学学科的时机已经成熟。土家学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是土家族,土家学有其客观的定义,其学科定位是一门中国民族学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土家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结构或逻辑框架。当然,土家学的学科构建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了解与认识湘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保护与开发被现代文明边缘化、濒危化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任务,我们应当树立理性的遗产保护与传承观念,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绩效化的管理,并作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障机制,最终达到保护与开发湘西土家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背景的转换,土家族民族服饰在款式、面料、制作及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土家族传统服饰的现代化发展导致其民族文化内涵的淡化,使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呈现出衰落与蜕变的趋势。在对土家族服饰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之上,呼吁社会要处理好现代文明和传统工艺文化之间统一和谐的关系,寻求合理的途径实现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对接,让民族服饰更好地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9.
在综述土家族服饰历史分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四段论"的观点,将土家族服饰的历史划分为形成、发展、演变、创新等四个阶段,并对它在各个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这将对深化土家族服饰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推动土家族服饰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土家摆手舞的民族特色进行分析,让人们认识到土家摆手舞是巴楚化交融的产物,是祖先崇拜的化特征,是原始古朴的艺术演绎,是粗犷豪放的个性张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