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文     
青铜器在甲骨文盛行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古人称铜为金,铸或者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铭文),就被称为金文。殷商至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中,金文在钟和鼎上出现最多,因之金文又称钟鼎文。又因为铭文有凹凸之分,一般说,凹下  相似文献   

2.
本系统包含“多文字库”“金文输入法”“金楷对应转换程序”会文资料库”四大部分。“金文字库”收字完整,对应迄今已发表的青铜器铭文,并按数字化处理要求进行了严格整理。包括楷体字(集外隶定字)6194个、金文原形宁14249个和金文偏旁539个。楷体字形端正,原形字据铭文拓本扫描制作,逼真美观。  相似文献   

3.
西周金文(青铜器铭文)是研究我国奴隶社会历史的头等重要的原始资料。读懂和确切了解西周金文中每一个字和词语的含义,是利用金文资料进行历史研究的首要条件。 《考古》一九六二年第九期发表了刘克甫的文章《西周金文“家”字辨义》。该文引用了大量甲骨卜辞、金文和先秦文献资料进行考证,得出结论说: “‘家’字从殷代到战国确实在其字义上有很大变化。总结一下,其演变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因其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的一个青铜器。然而,随着青铜器发掘数量越来越多,考古学家通过对众多铭文的解析和对比,对“司母戊”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后母戊”更显合适。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司母戊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显然,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纠正了这一错误。  相似文献   

5.
殷周青铜器上的金文向以浑厚凝重、古雅端丽著称,其文辞——铭文的历史和考古价值,也恒为人所称道。铭文的语言风格如何呢?陆机说过“铭博约而温润”,(《文赋》)刘勰说过“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文心雕龙&;#183;铭箴》)验之殷周青铜器铭文,不难得出这样的看法:总体说来,与金文的书体风格相适应,铭文的语言风格堪称庄重典雅。这极易理解。在商周时代,能铸造钟鼎彝器并将文字施之其上的,寻常之人不作此想,  相似文献   

6.
金文     
正最先印在青铜器上面的字被后人称为金文,也是继甲骨文后字体发展的又一大字体形式。古人们称铜为"金",刻在"金"上面的文字就称为金文。铜器以钟和鼎居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又有人称金文为"吉今文字",《汉语大字典》上说,吉金指鼎彝(古代祭器,上面多刻着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等古器物,古以祭祀为吉礼,故称铜铸之祭器为"吉金"。金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九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大方鼎,过去习惯称之为“司母戊”鼎.该鼎通高133、器口长110、宽78厘米,重875公斤.它不仅是我国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属仅见.有关青铜文化的论著,几乎没有不提到这个方鼎的.但是,由于对方鼎上面的铭文(见图1)的释读存在着分歧,以致对这一方鼎的定名,至今仍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对于方鼎铭文的释读,就目前所见,主要有“司母戊”、“后母戊”、“(女后)戊”三种意见,我则认为应以读作“母后戊”为宜.兹述之如下:“司母戊”是最早流行的读法,由于对“司”字的含义长期来解释不清,铭文的含义一直未能明了,当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后母戊”与“(女后)戊”都是在一九七六年河南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后,学者们联系该墓所出器物上的“妇好”“司母辛”等铭文、墓主的身分、并结合殷墟卜辞的内容和古文字形体正反每无区别的规律提出来的.读“司”为“后”,明确了器主的王后身分,使得一系列问题能够迎刃而解,这无疑是铭文释读上的一大进步,这种读法在近年来一直占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正>【作品概况】《毛公鼎铭》,毛公鼎为西周晚期宣王(公元前828-前782年在位)时器物,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事,因制器人叫毛公而得名。鼎高53.8厘米,重34.5公斤,铭文共32行,499字。金文大篆。毛公鼎与散氏盘、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清道光年间(1821-1850)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观典赏析】毛公鼎制作精美,器型完整,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摆脱浓重的神秘色彩,淡化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铭》是已知七千多件青铜器  相似文献   

9.
<正>[作品概况]《大盂鼎铭》,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初期康王时(前1020—前996)炊器。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内壁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诰和赐赏之事。金文大篆。大盂鼎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1849年陕西眉县出土,曾为左宗棠藏。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典赏析]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书法地位也居这个时期之首。铭文体现端严凝重的艺术特点,线的笔力非常坚实,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  相似文献   

10.
■新释     
西周青铜器铭文所记述的册命文书中,每每出现“?”一词,不知道它的音读。考释之家颇多,而最具权威且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孙贻让、王国维二家之说。《观堂古金文考释·毛公鼎铭考释》:“?字金文中屡见,其字从?从?,疑古?字。古从土之字或从田作,如封邦一字而或从土作  相似文献   

11.
周代青铜器的铭文,宋代学者称作“钟鼎文”,近代学者称作“金文”,是研究周代历史和汉字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历史遗存物系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其中金、石、木、砖类历史遗存物所附载的文字(以下有时简称“附文”)的价值是十分突出的.对于研究我国文明历史和文化艺术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加快四化建设,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金、石、木、砖类历史遗存物附载文字,历史悠久,上至炎黄五帝,下至建国初期.金属物类有青铜器铭文(金文)、镜铭、币文、(?)、盘、碗、鼎、钟文、金碑版题跋;石质物类有碑记、题刻、石碑版题  相似文献   

13.
在青铜器中,青铜旅器数量众多,涉及鼎、簋、卣、壶等诸多器型。正是由于旅器涉及器型广泛,因而对于旅器的性质目前仍未有定论。以《殷周金文集成》中的旅器为研究对象,对旅器的形制分布、旅器的铭文特征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旅器具有可移动和实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文学史从殷商时代开始。从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发展到战国时代的史传文学,其间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期。“甲骨卜辞”过于简略,又是文学的萌芽。西周以后,出现了文字较长的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据郭沫若同志《两周金文辞大系》所载,西周从武王至幽王时的一百六十多篇铭文中,十分之九以上不超过一百五十字,其中最长的两篇是周康王时的《小盂鼎》和周宣王时的《毛公鼎》,铭文都超过了四百字。这些铭文是在殷商卜辞和金文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内容多是纪录武功的,是研究西周历史的宝贵史料。但是,由于文字简古,有些铭文晦涩难懂,文学价值不大。《尚书》也是西周时代的产品(理由详后),其中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大部分,内容庞杂,真假难分。即使是真的,也都经过后人的修改润色,已不是原来的面目了。据近代学者考查,《周书》是比较可信的。其中所载大部分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文告,就是向人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其中也有战国时代的作品。内容主要是记录统治者的言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情况,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5.
利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器物内的铭文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见到的唯一有关武王伐纣的第一手出土文献史料.因此,自从发现以来,利簋铭文一直以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但是,各家对铭文中的关键字"岁鼎"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为了更好的理解铭文,有必要对这两个字进行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16.
<正>初中《社会发展简史》(现改为《思想政治课》),新旧教材均列举了“司母戊”或“司母辛”大方鼎的史实,在教学参考书中大都把其中的“司”解释为“祭祀”。《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试用课本》教学参考书中说:“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因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就是‘祀’,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之于祖庚为祭祀母亲(名戊)而铸造的”。《中学政治课教材词语解释》、《初级中学社会发展简史(上册)教学参考书》的历次版本,对“司”均持“祭祀”之说。但笔者却有一些疑问,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7.
古人认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甲骨文作?(铁一·一八·四),金文作?(鼎),有人以为象有孕之妇形,有生育义,但未为定论。“字”,金文作?(字父己),有人释上为妇女之下身,下为“子”,有生育义。《说文》:“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易·屯》:“女贞不字,十年乃字。”看来,“字”理解为生育、繁殖是有道  相似文献   

18.
“旟”鼎     
洋洋兔 《少年月刊》2023,(Z1):68-69
<正>·年代:西周康王时期·发现时间:1072年·发现地点:陕西省眉县杨家村"旟"(yu)鼎传承了商代的圆鼎风格,厚重庄严。铭文不多,却体现了西周后宫女性的权力和威严。“旟”鼎是一个叫旟的贵族,为了纪念王姜新赐给自己的土地而制作的。在史料中,并没有关于王姜的记载,我们根据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才知道王姜是西周第三位王一—周康王的王后。  相似文献   

19.
<正>《秦公簋》,青铜器,为春秋时期秦国的器物,有一器一盖,皆有铭文,书风相近,系一人所书。器铸有铭文10行,行5字。盖铸有铭文5行,行10字,合起来共有铭文百余字。此器出土于甘肃天水,保存完好,是春秋时期秦国的青铜器代表,亦是秦系文字的重要资料。春秋以来,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0.
一、汉字的形体先后经过了哪几种演变?各种汉字的形体有什么特点?汉字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演变过程,按由古至今出现的顺序,先后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甲骨文通行于商代,因为它是用刀刻在龟骨或兽骨之上,所以叫做甲骨文。它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写法没有定型,同一个字常有几种写法;笔画线条细瘦,字形瘦长,大小参差不齐。金文是周代使用的字,刻或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所以叫金文(古代“金”泛指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