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审美制度既是审美人类学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中心议题,也是人类社会审美和艺术生存机制的集体表征。《审美制度问题研究》以其严谨的学理分析和介入现实的学术品质探讨了"美"是如何被建构和能被建构的文化生存机制,随着审美制度的深入研究,审美人类学理论的活力与张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呈现。  相似文献   

2.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种用现代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当代美学问题和审美文化现象的跨学科理论,以其特殊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重要而有意义的问题。审美制度深入研究了各种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美的显现的制约、规定的客观事实,同时也揭示了这种规定背后被遮蔽的权力关系。审美制度研究是深化和拓展审美人类学研究取得的一个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审美人类学是整合美学和人类学而形成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地方性民族审美经验"、"审美制度"和"审美认同"是中国审美人类学言说的话语表达机制,它们既是显现审美人类学学科属性的表征,也是深入把握其学科边界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4.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美学与人类学相交叉的学科,它的一个重要理论视点就是把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引入到美学研究中来,从而揭示出民族艺术内在的生存机制.民歌艺术是一种集中表征少数民族族群生存机制、审美经验和生存环境的主要艺术形式和传统民族艺术的重要形态,探析其在前工业社会的生存机制,这是审美人类学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表述?西方美学一直把关和艺术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核心所在,现当代中国美学侧重于审美关系的研究,审美幻象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对象,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审美制度.  相似文献   

6.
艺术教育强调的是在欣赏中感知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得到审美愉悦;以此激起幼儿的创造动机,获得创造性的表现.绘画活动作为艺术的重要分支也是如此,它应始于欣赏,发于创造,终于欣赏.  相似文献   

7.
贾克?玛奎是首次明确提出“审美人类学”这门学科并对之进行系统建构的人类学家。他对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界定;他对审美经验进行了泛人类的考察,确定了美感沉思和非工具性形式在审美人类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他根据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与文化唯物主义,确定了生产技术、社会网络和观念构形作为审美人类学文化分析的三个基本要素的重要性;他成功地将美学研究引入到人类学视野中,对这两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借鉴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8.
苗族作为云南受基督教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基督教唱诗已然成为其重要的文化表征,对苗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并在其日常生活中呈现出了多姿多样的功能色彩。唱诗的内在组织特征和外显展演形式,正是艺术人类学的学术观照对象。艺术人类学以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理论思辨作为潜在资源,以人类学的田野实证、实践体验作为具体路径,表现出来的敏锐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释力正好成为阐释唱诗这一基督教音乐文化活动的有效理论视角。该视角着力于探究基督教音乐艺术实践的形塑功效,试图从音乐活动的展演切人到音乐主体的审美趣味,从而突破和超越了既往对该问题研究的平面描述模式。  相似文献   

9.
审美批评就是以审美为圭臬的文学批评.在审美批评中,艺术隐喻不是一种文学修辞,而是一种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隐喻作为批评的渡河之筏,不但实现了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的契合,而且使批评主体在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的传达中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批评对象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水准.艺术隐喻是实现审美批评文本文学意味的心理桥梁,也是实现人性共鸣的中介.  相似文献   

10.
论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人类学是由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相嫁接而成的交叉性学科.虽然它吸纳了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理念和研究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着多重交叉的密切联系,但是两门学科的学科背景、学术视野、研究对象、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文化人类学以"文化"为研究的主题,对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人的发展相关的一切问题进行研究,它侧重于对人类文化的描述,以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审美人类学以人类精神文化中的艺术现象和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文化的整体出发来研究存活于民间的"活态的"审美经验.审美人类学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采取跨学科,多元方法的并用,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1.
坡会是融水苗族自治县传统的民族节日。芦笙曲和踩堂舞是坡会的主体活动,作为节日期间集中展现的民族艺术,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文化。在审美人类学的视野下,通过分析民族节日的审美语境,将其放入社会文化背景中,对坡会的审美文化及其内在意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审美人类学之所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论,是因为构成审美人类学的两门学科——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互相贯通、互相交叉而互相结合。这是审美人类学自身的学理要求。而美学和人类学所关注的人类文化内在根本的制导因素成为审美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论的出发点,这些制导因素主要是神话机制和审美意识形态机制。  相似文献   

13.
阿诺德·伯林特认为美学必须回到一个坚实的并且可以作为人类审美共同根据的基础——审美经验,并由此形成了"审美经验—审美事实—审美理论"的美学建构之路;伯林特把包括艺术对象、艺术活动和艺术经验的总体情境称为审美之域,他不仅对审美之域中的艺术对象、感知者、艺术家和表演者进行了现象学描述,而且认为审美之域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非认知性的特点;伯林特认为应该走向一种经验论的美学,而传统审美理论由于没有把自身建立在严格的经验分析基础上而被他称为片面的"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14.
在审美人类学视野中,民间舞蹈的"美"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作为一种被建构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本民族的文化、祭祀仪式、风土人情、节庆风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蕴涵着民族的审美,它是民族审美的物化,更是生命力量和内在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正> 教育改革和发展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中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和行动指南,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前苏联著名的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因此,艺术教育——对艺术需要的教育、对艺术感知和理解的发展、艺术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完善——组成整个审美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基本手段和重要内容,在学校审美教育中有着其独特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7,(6):46-50
在广西金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被反复演绎的瑶族黄泥鼓舞体现了审美认同与仪式的一种重要关系,即审美认同可以营造仪式。黄泥鼓舞以其经典舞蹈动作营造了仪式化审美认同现象与审美认同仪式化现象,表征了审美认同与仪式的互动关系:仪式建构审美认同,审美认同也建构仪式。这说明审美认同既是"他律"的,也是"律他"的。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师专学报》2020,(3):39-43
审美人类学作为熔铸美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注重民族审美经验的理论批判和实证研究的结合,民族记忆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结合,在民族审美实践和审美语境中探讨民族记忆的内在意蕴。以审美人类学为指导,研究广西大瑶山瑶族民族记忆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对深入研究广西大瑶山瑶族民族记忆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审美研究不重视审美客体的知识,忽视文化规定的重要力量,这造成了审美研究渐渐高置于日常生活之上。从艺术人类学的立场重新分析、评估知识于审美研究中的作用,探寻艺术中渗入的社会生活意义,既能凸现艺术行为的文化内涵,也可由此了解不同文化圈的表达机制,从而有利于当下的艺术和美学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审美人类学借鉴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尝试对以往在美学研究中被忽略的边缘群体、日常生活中的美等进行实证研究。刺绣是侗族文化中的艺术奇葩,是侗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对桂北侗族刺绣进行审美人类学的考察,能更清楚地感受到侗族人民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0.
审美时空论     
审美时空实质上是主体在观照境界中的“看到”的一个幻象世界,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的确证;它只存在于主体的审美视觉中;艺术意象只有在审美时空中才能诞生和成长。因此建立审美的时空观念,也是“美的规律”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