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隋唐燕乐,历来被认为是隋唐音乐的一个较大部类,是隋唐宫延音乐的代表。然而,唐人宫廷中作为音乐活动和音乐品种的总称,并没有“燕乐”一说,而较多的“宴乐”、“燕乐”的含义也并不一致。“燕乐”一词在宫廷音乐活动中只在少部分史料中以十部乐之第一部的意义而存在,“宴乐”、“讌乐”二词在宫廷活动中是被较多使用的,但这两个词在不同本中又有不同的语义和所指。  相似文献   

2.
"中国旋宫"--唐代"祖孝孙音阶及其宫调体系"的发现是音乐界大事,也对"燕乐词源说"发生冲击."唐乐"之标志,是祖孝孙旋宫体系的"大唐雅乐".它是真正催生和哺育"词"产生的温床."燕乐"之称,应从音乐实质上予以重新定位,"宴(燕)乐"只是指使用众多音乐以为"宴享"服务的仪式和场合,它自身并没有统一音阶,不能与以"胡乐"为主体的实质性"燕乐"相混称."燕乐"并不能涵盖当时的音乐全体,它仅属于祖孝孙宫调体系改造"胡乐"后的一个组成部分."唐乐"是多调性结构,"音乐"与"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艺术门类,词的产生既需要有适当音乐的配合,也有其"诗之裔"的传统影响.苏轼作词,有其"见微知著"的发展过程.《竹枝歌》应属填词性质,它是苏轼"通判杭州后大量写词"的前奏表现.  相似文献   

3.
大陆十多年来关于唐宋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从研究内容看大致分三个方面:词的起源与音乐;词的体制、曲调与音乐;词的宫调、乐谱翻译和演唱。在词的起源与音乐关系上,学界较集中于唐宋词与隋唐燕乐的关系问题上,肯定者坚持认为词是隋唐燕乐的产物,是新生的音乐促生了新的文体;反对者或认为词体的产生完全不必和新的音乐相关,或否定律词与音乐的关系。对于词的体制研究,既有音乐文献上的考论,也有结合唐宋乐谱的具体音乐说明,比以往的研究更加深入。而对词的宫调、乐谱翻译和歌唱研究也有一批新成果,特别是在唐宋词乐谱的整理与翻译方面,一些成果颇具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词是为了配合隋唐燕乐歌唱而依其曲调创作的以长短句为主要形式的新兴音乐文学样式,其产生不能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和特定的音乐环境。词与楚辞、乐府、诗歌有着本质的区别,并非源与流的关系“。词”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对“于词”的判断,要综合考察按谱填写,长短句形式,合乐演唱,文体风格等特征以及具体的时代和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5.
隋唐燕乐的兴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音乐时代,不仅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而且极大地推动了隋唐文化的发展.受这种新型流行音乐的影响,不论是隋唐诗歌的创作,还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曲子词的创作,都不约而同地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合乐性成为当时韵文文体的共同特点,而“选词以配乐”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依调以填词”的创作方法,成为了这种新音乐对原有文学样式的加工手段以及对新文体样式的催生方式,并且在客观上起到了规定两种主要韵文文体——唐诗和曲子辞的发展方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文学。词的产生以乐曲的繁盛与流行为前提。作为盛唐乐曲总汇的教坊曲,在词的兴起、词体词调的确立以及词的内容等方面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律词申议     
洛地先生提出的“律词”的概念,可将中国音乐学史上诸种歌辞摊除在外,使我们对词体性质的认识更为清晰。所谓“律词”,是指合格律的词作,或具有格律规范的词作。唐宋以来的词,可称为“律词”。但如果仅从民族学形式着眼而无视其为音乐学,遂以为它是从唐代格律诗体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就忽视了词体出现的特定化条件,以致掩蔽了其艺术特质。律词的产生并非由于近体诗格律的发展,是其句式简单变化的结果,而是由于隋唐新燕乐的流行应运而生的新体音乐学。律词是唐代新燕乐的歌辞。敦煌曲子词已是律词。每一支燕乐曲歌辞的始辞是倚声制作的,经过许多人的模拟,遂使该乐由成为具有独特格律意义的词调。因其倚声制词,以辞从乐,故是长短句的形式,并形成以词调定位的独特的格律。唐宋时词是依据音谱而演唱的,在此情形下,并未因律词的产生而弱化原有的乐曲,而是使律词音乐化了。律词与音乐的关系不仅是歌辞与音乐系统的结合,它们在形式上也融合,因而律词是中国音乐学的最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8.
盛唐年间问世的《古今乐纂》保存了不少有关隋唐时期音乐体制的第一手资料,对隋唐燕乐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元明以后该书失传,本文勾辑辨证此书佚文,希望能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一些新史料。  相似文献   

9.
"乐"在先秦时期还没有摆脱原始政治形态的崇拜。到了汉代,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与强化乐的宗经地位,加强了对"乐"的控制,此前的音乐观念完全是一种以政治需要的功利形态出现。而到了隋唐,贵族对俗乐不再严控,他们规范这些俗乐为九部乐、十部乐,并统归为"燕乐",并把它当成宴席间娱乐的工具。贵族们继续把燕乐声乐化,词体开始出现并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10.
词的全名叫曲子词,简称词,又叫倚声、乐府、长短句,也叫诗余、乐章、曲词、歌曲等。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抒情诗体,是唐宋,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体裁之一。千百年来,词以它独有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璀璨的光辉,广泛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隋唐以后,西北各民族的音乐大量传入,和中原民间音乐结合,便产生了一种清新动听的燕(宴)乐。在乐府歌谣的影响下,民间有人就依照燕乐的曲调节拍,写了一些长短句的诗,以供配乐演唱。这就是早期的词。早期的词,尽管多是从五、七言绝句变化而成的,但由  相似文献   

11.
帝王或朝廷往往以命人应制的方式直接推动词的创作。唐宋应制词长盛不衰的原因首在于帝王需要娱乐,其次是颂升平、美风俗的政治导向。早期应制词表现出由诗向词演进的轨迹,对词体的正式确立有特殊意义。唐五代应制词较为集中地描写宫廷生活以及塑造宫廷女性形象,对词的香艳本色特征具有凝定作用;徽宗朝为主体的北宋应制词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在词风上主要向俗与谑的方向发展;孝宗朝为主体的南宋应制词,仍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在词风上显现出雅俗共赏、避俗趋雅的追求。这一特殊的词体与宫廷文化环境息息相关,随之而变。富艳精工是历朝应制词人的艺术追求。应制词在具体技法上显得单调程式化。  相似文献   

12.
论歌妓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词的发展繁荣,是以宋代的经济发展和重文轻武政策为前提的,但也离不开歌妓的作用。而歌妓在宋词发展繁荣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发挥词的功能、促进词乐结合、推动词的传播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词论的发展受到了世风、士风、诗风三个方面的影响。世风的影响表现在: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词创作的兴盛,也形成了词的世俗品格;歌伎制度强化了词的俗艳特性;理学思想反面刺激了词的主情特征。士风的影响表现在:宋人对词的矛盾心态影响了宋人对词论研究的热情。诗风的影响表现在:词话在诗话的影响下产生发展;词论向诗学传统回归。  相似文献   

14.
论高启的词     
高启词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在艺术上师承苏辛,也兼学柳李,可谓呕心呖血之作,有独到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5.
柳永、周邦彦和姜夔的词是宋代婉约词中最有影响的三大家,而三家词的不同则正好体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发展轨迹。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家词的差别,即词调、表现手法和语言。在词调方面:柳永词新调多而音乐通俗;周邦彦词新调次之但音乐高雅;姜夔词新调最少而音乐古朴却并不美听。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柳词平铺直叙,直白而坦露;周词变直叙为曲说,追求含蓄;姜词则化实为虚,力求隐蔽。在语言方面:柳词俚俗,格调软媚;周词求雅而不能尽归于雅,格调仍然偏软;姜词则归于骚雅,改以健笔写柔情。但三家词皆为“言情”所束,故均有局限。  相似文献   

16.
宋季词史作品数量虽远不如诗史,但也卓然可观,别具一格。主要词史作品有:文天祥后期词、汪元量北行词、刘辰翁入元词和《乐府补题》等。词史之作同诗史之作比较,差异在于:一是诗史完整,词史零散;二是诗史具体,词史概括;三是诗史侧重在史,词史侧重在词。  相似文献   

17.
后村寿词占其全部词作的将近三分之一,其中自寿词再现了刘克庄闲逸、愤懑和疏狂的心理历程,真实地反映了他本人的性情和抱负,其祝寿词也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不可尽废。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中国词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词韵、词谱之家专书,自明代始;明人编集的词选甚多,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毛晋《宋六十名家词》尤堪称词学构建的大工程;明工词学批评在词史观、体性论、主情说三个方面均有创辟。  相似文献   

19.
严骏生是嘉道之际词风转变时期的词人,金陵词坛名家,然学界对其研究甚少。他的词既突出了浙派的清幽雅丽,又能够直抒其性灵,并兼有常派的比兴寄托。通过对其词学活动的研究,探讨了他的词学主张与创作。  相似文献   

20.
山谷词的艺术技巧主要体现在他善于以诗的句法人词.并在潜意识中将。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之法运用于词;他能使用跌宕的笔法完成章法的构造。山谷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着力使其词呈现出语言重拙而情感深致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