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接上期)(四)掌握修辞格之间的横向联系有些修辞在运用中容易混淆,使用时要弄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如比拟与比喻的区别,反问与设问的区别,比喻与借代的区别,对偶与对比的区别等。掌握这些修辞格之间细微的区别,在运用中就更能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①比喻与比拟的区别。首先,二者相比,比喻是“以甲喻乙”,重点在“喻”,本体和喻体联系的依据是它们的相似点;比拟是“以甲当乙”,重点在“拟(仿照)”,它不在乎本体与拟体有何相似点、相关点。其次,二者构成的基础不同。比喻需以不同类的两事物的“相似点”为基础;比拟则根据需要直接把一事物拟…  相似文献   

2.
(一)比喻和比拟比喻和比拟的相同点是:都是用甲来形容乙。比喻可以用人比喻物,或用物比喻物。或用物比喻人;比拟也可以用人比拟物,或用物比拟物,或用物比拟人。如: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以人比喻物)②那喷薄而下的钢水呀,好像朝霞映照着高山的瀑布。(以物比喻物)③你们是初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以物比喻人)④井冈山的翠竹呀!去吧!去吧,快快去吧!(以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一种用跟甲物有相似点的乙物来描述或说明甲物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一般由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标记词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分属于不同的认知域,因此对比喻的理解通常是一个认知范畴的甲物向另一认知范畴的乙物的投射过程。比喻性表达具有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的修辞效果。比喻的次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比拟等)各自具有不同的认知机制,它一般以两种语言形式存在:即活比喻和死比喻。  相似文献   

4.
[技法导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做比喻。比喻句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二者的词叫“喻词”。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 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做比拟。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比喻与比拟,是文章生动形象的双翼。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家们是如何运用它们来让自己的文章生动形象的。  相似文献   

5.
比喻、比拟、移就、拈连等辞格的划界,是个颇为麻烦的问题。从名称来看,“比、喻、拟”三者可以互训,因而比喻,比拟难以区别;从定义来看,比拟、移就、拈连都是“把适用于甲对象的词语移用到乙对象”(郑远汉/1982/P.62),三者亦难以分辨。如果将名称、定义综合起来看,这四个辞格的界限问题就更为复杂了。  相似文献   

6.
<正> “甲不象(是)乙”这种修辞现象是不是比喻?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甲不象(是)乙是比喻,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即“反喻”,其根据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相似点,而这相似点需从本体或喻体的反面去理解;另一种是,“甲不象(是)乙”不能算比喻,理由是它既然用了否定形式,那“甲”,“乙”就不具有相似点。  相似文献   

7.
“较喻”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与一般的比喻不同之处是:一般的比喻总是将甲物喻乙物,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较喻则是将甲物与乙物相比较,从而相喻,即在比较中进行比喻,不是说甲物象乙物,而是说甲物不如乙物,或甲物胜过了乙物。这种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用语也较简洁,通过比较而进行比喻,比喻的结果,给读者  相似文献   

8.
比喻、比拟、移就、拈连等辞格的划界,是个颇为麻烦的问题。从名称来看,“比、喻、拟”三者可以互训,因而比喻、比拟难以区别;从定义来看,比拟、移就、拈连都是“把适用于甲对象的词语移用到乙对象”(郑远汉/1982/P.62),三者亦难以分辨。如果将名称、定义综合起来看,这四个辞格的界限问题就更为复杂了。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它们加以区别,也有一定的效果(参看郑远汉/1982)。但是,像“比喻重点在‘喻”’、“比拟的重点在‘拟”’(黄伯荣、廖序东1991/P.225)这样一些毫无形式标志可供操作的区别条文,似乎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9.
比喻三辨     
比喻与比较、借代、比拟三者容易混淆,比喻与比较的区别在是否符合比喻的两个基本条件;比喻与借代的区别主要是弄清借喻与以特征代本体;比喻与比拟的区别可通过语法分析来确定。  相似文献   

10.
甲乙两事物具有“某点儿相似之处”,当需要说明乙事物时。便以甲事物喻之;当需要说明甲事物时.便以乙事物喻之。像这种甲乙两事物都可以互为喻体的比喻。修辞上称之为“互喻”。这种语言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应用很是广泛。  相似文献   

11.
张晓耕 《学语文》2014,(1):66-66
正甲乙两事物具有"一点儿相似之处",当需要说明乙事物时,便以甲事物喻之;当需要说明甲事物时,便以乙事物喻之。像这种甲乙两事物都可以互为喻体的比喻,修辞上称之为"互喻"。如:(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街灯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在例(1)中,前一比喻中,"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后一比喻中,"明星"是本体,"街灯"是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喻词都齐全的,比如甲像乙;暗喻喻词是是、为,比如你是红花,我是绿叶。借喻则是本体、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比喻的事物即喻体。比如下面故事里的这副对  相似文献   

13.
先分析一下实际修辞教学中存在的疑难点问题.疑难点之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分.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格,运用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分清呢?关键是明确概念.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类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比喻是打比方,本体和喻体凭借相似点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4.
学会打比方     
要把一个事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少不了要用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明喻,其公式为甲(被比喻事物)像乙(用来设喻的事物),可用“如”、“若”、“好比”、“似的”、“仿佛”等词作比喻词。二是暗喻,其公式为甲是乙,不用比喻词,而用“是”(成为、成了)表比喻之意。三是借喻,这种比喻形式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也不需要比喻词“像”或判断词“是”,而直接用设喻的事物乙来指称被比喻事物甲。例如:春天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明喻)春天是美丽的姑娘。(暗喻)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了人间。(…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借与甲事物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在修辞的大家庭中.比喻是最常见,因而也是最不起眼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16.
通感与口语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指用甲感觉比喻乙感觉,语言学术语就叫感觉挪移。  相似文献   

17.
<正>写作文的时候,许多同学都会引用高尔基的一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使用比喻,可以让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大类。  相似文献   

18.
问在阅读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甲和乙有相似处,以乙喻甲;乙和丙又有相似处,在乙喻甲后,又以丙喻甲。我们觉得这是一种比喻,但它既不属明喻和暗喻,也不属借喻,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比喻辞格?有什么特点?在引文上有何表达效果? 答这是比喻中的“曲喻”辞格。因为丙所以能喻甲,是通过乙的,也就是说,在比喻过程中,转了弯子,有了曲折。例如毛主席的词《十六字令》: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相似文献   

19.
“比拟”是直接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把使用了比拟修辞的句子中直接发生比拟关系的成分抽出来,合在一起组成词组,然后分析一下它们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被比拟体和用来比拟的词语(以下称“比拟词”)的关系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被比拟体与比拟词构成陈述关系。如:例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例2.“只有拖拉机在田野里小心地行驶。”例3.“……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例4.“嗷嗷怪叫的大北风夹着碎雪……把门窗打得‘哗哗响’……”(其中注“=”的为被比拟体,注“一”的为比拟词。)第二类是比拟词与被比拟体构成支配关系。如:例5.“让你们带队人马把黑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例6.“人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我们英雄的年代。”第三类是被比拟体与比拟词构成复指或同位关系。如:例7.“母亲延安,你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借与甲事物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在修辞的大家庭中,比喻是最常见,因而也是最不起眼的一个成员,但是它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