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梅叶已凋尽,梅花尚未剪裁,我只能伫立细赏梅树清奇磊落的骨格。梅骨是极深的土褐色,和岩石同色。更像岩石的是,梅骨上也布满苍苔的斑点,它甚至有岩石的粗糙风霜、岩石的裂痕、岩石的苍老嶙刚、梅的枝枝柯柯交抱成一把,竟是抽成线状的岩石。不可想象的是,这样寂然不动的岩石里  相似文献   

2.
我校曾建梅老师上的“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采用探究、研讨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评介如下: 一、课前准备曾教师上课前拜当地地矿工程师为师,了解我国岩石和当地岩石的种类,名称和用途。并请工程师协助采集本地的稀有岩石,组织学生参观岩石标本,实地采集岩石标本。并给每两个学生准备  相似文献   

3.
啊,那些岩石     
小溪,终子流进天 海,成为大海胸脯上的 一条彩带— 她弧烈地思念:遥 远的山谷、她发源的地 方、那些岩石。 是那些岩石,告诉 她— 奔向大梅的征程,有许多曲折、许多坎坷、许多严峻。 是那些岩石,用自己的躯体— 让她碰撞、磨砺,练就远征的本领:让她绽开洁自的浪花,欢笑着拥向大海的怀抱。 她要回到山谷,抚摸为了她的懂憬,留在那些岩石上的一道道印痕。啊,那些岩石@邱易东 ~~  相似文献   

4.
梅韵     
这是一幅较为成功的寒梅图。 构图完美,笔法工整。疏影横斜,红 梅烂漫,极具生机。冷韵幽香,跃然画面, 表现了寒梅傲霜斗雪的风骨。  相似文献   

5.
苏小谦 《小火炬》2020,(6):22-25
在我们这里,最赚钱的货是骨螺紫。骨螺喜欢待在有岩石的浅滩。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会分泌一种黏液。黏液本身是白色的,一遇到空气就会变色,从白色逐渐到黄色、绿色、蓝色,最终是紫色。这是为什么?给你看一只骨螺你就明白了。  相似文献   

6.
希望小屋     
她们的小妹妹——10岁的梅上学,但她们仍然付不起妹妹每月l元钱的学费,妹妹梅只得辍学回家,做些家务。武辉向游客讲述三姐妹的事情,更多游客发起了募捐。这次,武辉和吉姆把钱给女孩们送去。“两个姐姐去挖牡蛎了。”妹妹梅说道。武辉知道这活儿有多么艰难。必须在退潮时爬上锯齿般的石灰岩寻找牡蛎,用一只手攀住滑溜溜的岩石,而另一只手拿着小铁锤把牡蛎敲下来。“岩石会割破你的脚,”武辉,“即使你戴上手套,一天下来,敲开牡蛎壳也会弄得你满手是血。”如果运气好的话,一个女孩一天可以挖到50磅牡蛎,取出4磅肉——能挣30美分。武把带来的大…  相似文献   

7.
“不知蕴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漱玉词》中咏梅的名句。李清照平生著作甚丰.其咏梅词虽只9首.但却曲尽梅姿之妙,梅香之幽,梅骨之傲。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第九册《梅雨潭》第二段第一句讲作者从山边来到亭边,接着讲亭和瀑、潭的关系:“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岩石上,上下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作者把一个静态的梅雨亭写活了。一个“浮”字独具匠心,逼真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独特的感受。怎样向学生讲清这个“浮”字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看了有关资料:“‘浮’字使人感觉亭像苍鹰在天空翱翔。这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梅雨事位于凌空的岩石之上的那种奇妙、险峻的姿态。”这么讲学生就能理解吗?学生如同:梅雨亭怎么能像苍鹰一样在天空中翱翔呢?是什么原因给人一种“飞”的感觉呢?于是我再次阅读课文。课文第一  相似文献   

9.
临水而栖     
一想到梅,眼前总是那临水而栖的幽姿。千百年来,梅一直生长在中国文艺史的沃土里。在岁寒三友中,松傲立于危崖峭岫,竹隐居于峡谷荒坡,而梅往往依恋于清溪碧潭的水边。临水而栖,或许正是梅的品格使然。不信,你可以读一读这些咏梅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一字字,一行行,无不荡漾着盈盈水汽。更有那些丹青妙手、水墨行家,常常把纵横的笔意,一腔的心境,涂抹在空旷宁静的江汀泽畔,任斑驳的古干,曲虬的疏枝,写出一种铮骨凌霜的坚贞与豪迈。个中奥秘,除…  相似文献   

10.
花香·人生     
(一)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 开",这是骨气。 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 咏梅、颂梅、赞梅。梅,寒冷中勇 敢的灵魂,感染了多少先 知与智者。梅,没有婀娜的 身姿,矫健的庞躯。在寒冷 中静静地、默默地、顽强地 向世间展示着自己的坚强  相似文献   

11.
在古诗词中,以梅为题的作品很多,更由于梅花有早梅、新梅、老梅、枯梅、古梅之分;岭上梅、山中梅、竹里梅、水中梅、月下梅、雪中梅之别,使得文人墨客在观梅、赏梅、寻梅、探梅、忆梅、梦梅之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在古诗词中,以梅为题的作品很多,更由于梅花有早梅、新梅、老梅、枯梅、古梅之分;岭上梅、山中梅、竹里梅、水中梅、月下梅、雪中梅之别,使得文人墨客在观梅、赏梅、寻梅、探梅、忆梅、梦梅之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病梅馆记》是龚自珍的散文名篇,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病梅馆记》明写梅,实写人。梅即是人,人即是梅。这一点,是解读本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赏梅与画梅     
正在中国绘画与中国诗词所表现的花木中,几乎再没有哪一种花木像梅一样占有特殊地位的了。中华民族从何时,又是怎样对梅发生了兴趣?是怎样从最初食其果到观其花,再到赏梅、品梅、爱梅,并且把梅作为一个重要的文艺题材加以表现的?这些,都体现在中华民族同梅的审美关系发生与演变的漫长历程中。先秦时期有关梅的史料,都是关于人们食用梅果的记载,而人  相似文献   

15.
张萌 《鸡西大学学报》2008,8(2):120-121
何逊的《咏早梅》反映了梅与春、梅与雪、梅与人的关系。自何逊后,咏梅诗词大多围绕这三个方面创作,梅与春、梅与雪、梅与人成为咏梅创作的基本元素。  相似文献   

16.
郑梁梅学校是由涟水籍爱国人士、香港巴黎毛冷百货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郑兆财先生,从1997年起在家乡捐资超过1.8亿元兴建的公办学校。学校现有郑梁梅小学(含幼儿园)、郑梁梅中学、郑梁梅高级中学、郑梁梅实验学校四个校区,共占地465亩,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现有近500个教学班,在校师生近3万人。  相似文献   

17.
《病梅馆记》是一篇文艺性杂文。文章在立意和笔法上颇具特色,堪称上乘之作. 首先,文章在立意上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古人借梅寓意之作多不胜数,大凡离不开对梅的赞美和称颂,都是通过对梅斗霜冒雪的赞扬来表达对人的高尚气节和顽强精神的歌颂。而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却断非步人后尘,拾人涕唾,他独运匠心,“道人心中所无”,通过描绘梅树被束缚、被摧残的受害者形象来揭露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反动的专制统治,表达作者坚持改革时政、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和思想主张。显然,《病梅馆记》在立意上是别出心裁、不入窠臼的。它不是立足于对梅的赞美和欣赏,而是着意于对梅的同情和疗救.因  相似文献   

18.
<正>也许是因为母亲喜欢画梅的缘故,我喜欢梅花。不过,我并未真正读懂梅的含义。那一次,观看母亲画梅,感动之情涌上了我的心头……一支毛笔,握在母亲的手中,只见母亲稍作沉思即泼墨。瞬间,一张洁白的宣纸上就呈现出梅花苍劲的枝干,那枝干由右下角向上伸出,稍作倾斜,再向左上角伸展,稍作皴笔点染,梅骨的苍劲之意便跃然纸上。我真不明白,母亲这样一位看上去柔弱的女子,她的笔下怎会  相似文献   

19.
凌寒一枝梅     
照片上这个女孩叫剑梅,是我的邻居,也是我的学生。我上初三那年,剑梅的母亲在贫困中撒手西去。她的父亲是传统型男人,“女主内,男主外”,家务活就落到了剑梅的身上。那年剑梅才8岁。8岁的剑梅在邻居的帮助下,没几天就学会了做饭。看她架锅、生火的灵巧样,我真有点不相信她才8岁。有几次,我让她到我家吃饭,她总是说:“不啦,我还得学做饭呢。”我师范刚毕业那阵子,剑梅的父亲老是在外忙碌,剑梅自然成了小管家,油盐酱醋她得掌管,屋里屋外她得当心。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到镇上的医院去治疗,剑梅就早早把饭煮好,还特意买了一斤鸡蛋,说留给爸爸吃…  相似文献   

20.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