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禹锡因与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被贬为朗州司马。刘禹锡在贬谪生涯中,长住在巴山楚水一带,他是个不甘心寂寞的人,在朗州十年间,常常吟咏诗歌,保持着乐观情绪。  相似文献   

2.
昭阳古邑,兴盛教化:楚水一脉,秉承遗风。依阳山旧址,傍沧浪之水,2000年2月,楚水实验学校始建。学校"高起点建校,高品位办学,高效率管理,高质量育人",两年成为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七年成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幼儿园新建三年就成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  相似文献   

3.
楚水日出     
日出是美的,楚水的日出更是美妙绝伦,颇有看头的。楚水四周环水,站在迎风桥上,周围静悄悄的,只听见桥下那淙淙的流水声。天空深蓝深蓝的,偶尔飘过几朵云。黎明前的天空好似一幕轻纱,微风轻拂,散发着绿岛花园内树木、花草的清新的气息,我贪婪地呼吸着独特的气味……  相似文献   

4.
互文,是古典诗词常用修辞手法之一。所谓互文,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即特意让前后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彼此渗透,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互文形式有当句互文、对句互文、鼎足互文和多句互文等四种。一、当句互文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巴山楚水”是互文,它不是分指巴地的山和楚地的水,  相似文献   

5.
[1]乐天,即白居易,其字乐天。[2]巴山楚水,刘禹锡曾被贬朗州(古属楚地)、调任夔州(古属巴郡),此泛指贬谪之地。[3]闻笛赋,《晋书·向秀传》记载,向秀的好友嵇康、吕安被司马氏杀害后。他经过其旧居时,听邻人吹笛,乐声哀切,有感而作《思旧赋》,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作为文学家,刘禹锡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诗作,赢得了“诗豪”的美誉;写下数百篇文章,柳宗元评其为“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也”。然而,刘禹锡却不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刘禹锡也不例外。他青年登科,一生致力于革新事业,但政治厄运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他。“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相似文献   

7.
诗词曲五首     
课内检测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相似文献   

8.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名作,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人们所喜爱、传诵。诵读这首名诗,我们似乎听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慨叹,真切地感到一位老而弥坚的斗士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更能领悟到一种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一、深沉的历史沧桑感这首诗是刘禹锡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的唱和之作,写于宝历二年(826年)。当时刘禹…  相似文献   

9.
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事业蒸蒸日上,社会赞誉空前广泛,成为苏中大地一颗熠熠生辉的教育明珠。就学校发展的有关问题,我们对楚水实验学校校长陈国忠先生进行了访谈。请问,你们学校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答:楚水实验学校是兴化市人民政府批准创办的本地区第一所“公办民助”性质的现代化寄宿制学校,建校不到6年,先后顺利通过了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省重点高中的合格验收,获得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泰州市首届模范学校的荣誉称号,被评定为江苏省首批三星级高中,已经发展成自小学教育到高中教育、横跨多学段的楚水教育…  相似文献   

10.
季璐 《中文自修》2022,(3):52-54
<正>明代评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二五中道:"刘禹锡播迁一生……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刘禹锡半生逆境,凭借自己豪气干云的志气、执着不懈的追求,在大起大落的仕宦之旅中完成了从政治家到文学家的说变,于名家辈出的中唐诗坛赢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屡挫屡战、壮心不已的斗士,来感受他非同一般的昂扬情志。弃置生涯多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五十五岁的刘禹锡从偏远荒凉的和州返回繁华的东都洛阳,途经扬州时写作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敬与他同龄的白居易。两个"知天命"的中年人,  相似文献   

11.
荆州所在地区居长江中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故东晋南朝历代皆以荆州为仅次于都城建康之重镇,鲍照、谢朓、沈约、范云、王融、江淹等当时著名的文人皆得以行宦于荆州。南朝诗人笔下的"荆山楚水"意象,因融入长江、汉水交汇这一独特的自然风貌,汉女、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楚、三国吴旧址等历史掌故,而呈现出神奇、美丽、历史底蕴深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巴山舞     
热情中速稍快>>>>。2.n口>。.0>暇口一 >>>3 2 1 12>白O>。勺‘>.臼O>5一>。今‘>,心.>‘心.. >> 32畜1Z一、5 4一了 尹产~,、 >>———>业扣业亘{翅>之。)>八O>.月峥>。眨口之“经!丝丝乏·不爱土家你莫敲巴山鼓不会游草你莫敲巴山鼓旦{亘至>>>>>工上业丛,}‘“丝j哟嗬也,哟嗬  相似文献   

13.
陶沙 《教学随笔》2010,(12):33-34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诏罢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回洛阳,白居易因病免去苏州刺史也回洛阳。于是他俩在路过扬州时相逢了。故友相见,分外亲切。在酒席宴上,自居易先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刘禹锡有感于此诗,便写了这首诗相酬答。  相似文献   

14.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倒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名作,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人们所喜爱、传诵。诵读这首名诗,我们似乎听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慨叹.  相似文献   

15.
赵娟 《现代语文》2006,(1):22-22
刘禹锡是中唐名的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作为学家,刘禹锡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诗作,赢得了“诗豪”的美誉;作为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反映在其《天论》上、中、下三篇中,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重要观点,体现了一名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战斗精神。然而,刘禹锡却不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刘禹锡也不例外。他青年登科,一生致力于革新事业,但政治厄运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他。“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他一生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但是刘禹锡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拿起学的如椽巨笔,凭借着坚毅的性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写下亮丽的一笔,因此他的诗歌自始至终都是洋溢着一种斗争精神,无怪乎明人胡震亨评价道:“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裴度)、香山(白居易)诸公优游诗酒问,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唐音癸签》)  相似文献   

16.
李颖 《初中生》2018,(5):44-4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有这么一个人,在1200多年前的文艺界红透了半边天.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总之,哪里他都要插上一杠子,好像没有他,整个文艺界就黯然失色了.  相似文献   

17.
人,总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如果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永远是一马平川,那么,他就不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遥望古代,众多豪杰的一生都是颠簸而来.苏轼的一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发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慨叹;刘禹锡满腹经纶却又无人赏识,不得不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身世悲歌;越王勾践曾经为吴王夫差养马,忍受着屈辱……  相似文献   

18.
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是一所公办民助的寄宿制现代化学校,现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6000多人。建校6年来,学校以“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完满生命”作为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开展了系列活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长阳巴山舞     
一到天晴的晚上,长阳广场上就响起了悠扬婉转的巴山舞曲.男女老少们纷纷涌向广场.和着乐曲跳起了欢乐的巴山舞。  相似文献   

20.
<正>[锁定考点]1.了解古诗词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词大意;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鉴赏古诗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4.品味古诗词精妙的语言。[新题演练]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