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王义的“现代化”必须走出西方范式的局限而赋予民族性的新义;研究问题的视野应放在“现代性”的寻求上;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世界文明大局的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应当具有超越性。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现代性”是马克思思想产生的宏大话语背景。马克思思想的现代性情结表观在:作为继承者,秉承了现代性的价值理想和根本精神;作为批判者,正视现代性的悖谬,对现存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作为建构者,打开世界历史视阈,把现代性理解为否定资本主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李强 《政治思想史》2021,(1):1-45,198
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稿》以政治观念的“唤启”功能为出发点,将观念史和政治史融为一体,探索西方文明几千年的演变路径。全书以宏大的叙事方式,通过分析希腊化时期“精神的瓦解”、基督教兴起与西方政治秩序的构建、中世纪神圣帝国秩序,以及宗教改革以来现代性的兴起及其危机,提供了西方文明共同体形成、发展、内外变迁及衰落的全景分析。这不是一部通常意义的政治观念史著作,它是关于西方政治秩序演变的历史分析,是一位杰出思想家对西方文明如何导致现代性以及如何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哲学诊断。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世界历史”的论述和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分析两方面。而这两方面都与西方近代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因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总体来看,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考察既坚持对人类价值理想的终极关切。又正视历史发展的现实过程。并特别强调现代化实践既是理性与价值冲突的不断生成过程。同时又是这种冲突的不断消解过程.从而在理性与价值的双重审视中达到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在基督教神学重建信仰运动的背景下,瑞士当代天主教神学家巴尔塔萨提出重建神圣之美,来克服现代性危机。他从精神史角度把西方化现代性的实质解释为作为古典世界最高形而上学实在的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分解,借助古典基督教思想资源,创造性地把思想焦点集中于美的维度,从美学角度对道成肉身的基督形象及其十字架事件做出新的阐释,揭示基督教信仰的实质和源泉,通过重建信仰回到真善美在爱中合一的世界,为回应现代性危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杨柳 《政治思想史》2014,(2):135-154
历史主义是当今西方世界最强大的智识力量之一,它和实证主义一起毁灭了政治哲学的可能性,从而引致了西方的“现代性危机”,即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施特劳斯考察了历史主义的源流与实质,并对这种思维模式进行了剖析,暴露出它的贫困。要摆脱历史主义引致的现代性危机,只有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思考施特劳斯所揭示出来且一生都关注的“神学—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一般的现代化到具体的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一系列的转变、提升和优化,孕育着一系列的创新、融合和发明。现代化在中国首先是在外部冲击—中国回应模式影响下被迫奋起的现代化,是一般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只有把普遍、一般诉求与中国独特的条件、路径、模式相结合,开创了现代化的“中国范式”后,中国式现代化才逐渐摆脱现代化与西方化等同的发展主义与发展决定论,告别西方启蒙话语制造的落后的“中国”形象,在现代化的普遍要求、回归中华文明发展大道和社会主义新文明的三者融合创新中型塑新的中国形象。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更多的“流转”“往来”开拓一种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文明格局和逻辑,即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的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取代了掠夺宰制、你死我活式的零和思维模式,呈现新文明的崭新世界格局和视野。防止资本逻辑的盲目扩张、遏制全球性问题的外推、保证发展成果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资本和精英,需要一个成熟的社会主义政党和政府来保障。唯有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的新理念、思路、政策才能更好地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8.
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编辑部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共同主办的“西方思想的现代性演进”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9月11日到14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约4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以“西方思想的现代性演进”为主题,集中针对西方思想史研究对象和方法作了讨论,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国内西方思想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思考,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有而不断演进,生态思想在对“人地关系“的不断思考中得以深化.经历了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生态自发,工业文明的生态失落与生态觉醒.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与生态思想的泛化,世纪之交人类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从而为人类走出生存危机和获得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西方之行,使郭嵩焘看到了西方的富强,当时的清王朝却日薄西山。面对中西发展的巨大落差.郭嵩焘提出了振兴中华、实现中国近代化的主张,从而构建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现在: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工”乃富国之本;世界文明的多源观;顺应时代变革的外交观;服务于现实的教育和人才观等。这些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还到处盛行着狭隘的人种文明的文化生活形式,它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灾难、人道主义灾难和人类生存危机。要克服这些灾难和危机,必须从根本上消解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种为尺度的人种文明的生活形式,确立一种物种平等存在主义基础上的以物种为尺度的物种文明的生活形式。物种文明是人类未来文化生活形式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2.
吴勇  高健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12):131-135
目前,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导致了人类生存危机,也提出了道德教育的新话题——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是提高全民族生态道德水平的基础工程。文章揭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公民生态道德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道德诉求,而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教育推进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生态价值观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在全球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传统极端的人类主义价值观深刻反思、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和价值评价不断发展的结果。在我国构建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而又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要真正地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扬弃传统生态价值观,建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新型的生态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及其现代化萌芽于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相分离之后的政治生态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政治生态化的过程就是政治文明的现代化过程;政治文明萌芽之后的政治生态化进程事实上滞后于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也就是说,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并非一定实现政治生态化;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形塑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亟待实现与之相适应的良性政治生态化建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现代主义小说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认为其通过描述扭曲病态的两性关系,对西方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批判,分析了小说关于异化的文明已经背离了人的自然生命,西方人已经陷入深重的文明危机之中的主旨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草原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态文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其物质载体和发展平台的草原和草场却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应当如何看待草原生态危机与草原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草原生态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纵横坐标的系统观察中,确立生态思维方式,立足本土生态文化,着重进行制度培育,是草原文化生态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加剧,生态危机日益严峻,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早期斯多葛学派的伦理思想——“按照自然而生活”——值得借鉴,可以成为当代生态文明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8.
生态伦理学对自然界和生命系统的新理解与体认,既重人、又重生命和自然界,是可持续发展得以确立的重要的学理依据或赖以成立的重要的文化前提;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兴起的思想,它是在生态危机出现之后,人类反思数千年的发展思路的智慧成果和发展范式,并为各方所肯定和接纳,它所包含的可持续观与生态伦理学的实践理念中的可持续性观念具有诸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高校开展环境美德教育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德育内容创新的必然要求。顺应时代潮流,转变环境美德教育观念,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挖掘新资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环境美德意识,对于塑造具有环境美德的新型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农业发展中的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好生态环境,走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也是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解决农村面临的危机,迎接未来的挑战,必须倡导生态文明,处理好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