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王保国 《报刊之友》2010,(11):129-131
报纸的批评报道,是各新闻媒体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说报纸的批评报道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但在日常的新闻实践来中,报纸的批评报道却受到诸多的限制和打压。尤其是在监督政府行为、官员言行、司法审判、公众人物等方面,舆论监督还不能充分地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近年来,新闻诉讼、记者被殴打、被起诉,甚至被通缉等事件不断发生,这些不仅影响到报纸的批评报道作用的正常发挥,降低了报纸的批评报道本身的公信度,更暴露出新闻立法工作的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2.
利用报刊开展舆论监督,是党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报纸怎样用好批评的武器?作为报纸工作人员,应该对这个问题认真加以研究和探索,以便使报纸的舆论监督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新闻舆论监督,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来,新闻舆论监督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3.
没有批评报道,没有热点追踪,报纸就没有威信。但是,开展批评报道又是一件有风险的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授人以柄,受到纠缠,甚至会把自己送上被告席,不少记者将舆论监督视为畏途而退避三舍。我认为,搞舆论监督摄影记者优越于文字记者。因为摄影记者手中的照相机是开展舆论监督最有力也是最有利的武器,所以,摄影记者应扬长避短,在舆论监督的领域中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4.
王新 《新闻前哨》2001,(10):19-21
加强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但是,在舆论监督的实施过程中,多半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舆论监督报道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批评报道没有下文);二是被批评者不在乎,甚至用反批评手段打击批评者,这就影响了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媒体在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时,新闻策划和操作中没有注意到社会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没有与有关部门取得共识,没有与受众的舆论保持同步。 针对上述问题,新时期的舆论监督,要加强策划,操作时要坚持帮忙不添乱、加温不点火、客观不评判的原则。正因为如此,我采写的报道和…  相似文献   

5.
李明 《记者摇篮》2005,(4):22-22
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体向权力部门和社会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和建议,促进其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新闻媒体担负的一种责任、一张报纸,如果缺少批评、监督的声音,那么其“威信”就会大大削弱。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只爱听好听的,不爱听批评的。有些被批评者甚至千方百计否认被批评的事实,并可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告媒体和记者侵犯名誉权。因此有人这样说:“舆论监督之重要,人所共知:舆论监督之难,亦人所共知。”  相似文献   

6.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6,(12):15-17
采访“被批评方”的重要性  舆论监督类报道,也俗称“批评报道”,其中对被批评的采访是最重要的采访环节,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有的记在采访中绕过这道坎,仅凭一面之辞或道听途说就指名道姓批评起来,除了暴露出采访作风上的问题以外,也反映出认识水平上的欠缺。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报道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怎样把握尺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由于监督批评难,一些地市报纸甚至采取了对负面报道消极回避的态度,有的报纸长期没有一篇批评监督  相似文献   

8.
刘力 《记者摇篮》2004,(9):24-24
舆论监督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社会和机关部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是国家权力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它除了具有疏导民情,抑恶扬善的作用外,还具有其他监督形式所不具备的广泛性、公信力和公众威慑力。现在每天出现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上的批评报道很多,有的一炮打响.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而有的却反响平平.甚至留  相似文献   

9.
地方传媒突破舆论监督瓶颈的实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信国 《新闻界》2005,(3):52-53
既没有《焦点访谈》居高临下的气势,也没有《南方周末》跨区域监督的优势,地方传媒要进行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可谓难上加难!一难在消息被封锁、新闻源被控制;二难在调查和采访阻力大;三难在批评报道往往无果而终、削弱了传媒舆论监督的影响力。地方传媒要想从重重困难中突围出来,一靠政策和法规创新,保障传媒的采访权、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权;二靠实践创新,通过各种形式的新闻实践创新,探索地方传媒实现舆论监督、强化舆论监督新途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新闻批评,是以新闻为手段、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的舆论监督活动。它承担舆论监督最重要的社会批评任务,是实现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侯杰 《新闻知识》2001,(1):20-21
时下,批评报道作为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已被广泛接纳和采用,并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但是,批评报道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它披露的正是一些人最不愿看到的,所以它所受到的阻力和压力比别类报道要大得多,这就使得一些批评报道刚刚报了开头,在事情的真相还没有挖出,事件的处理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就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如果批评报道发出后达到了引起重视、解决问题、以此为诫的目的,那么就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批评报道。但是,在新闻实践中,往往可能有这样一些因素影响着批评报道的正常完成:被批评对象通过…  相似文献   

12.
本以《南方都市报》时事评论版为例,对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加以阐述。并就如何加强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提出建议。一、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可低估 孙旭培教授在《论舆论监督的几个问题》一中谈到,“舆论监督的实现形式,并不仅仅是批评,包括:(1)公开报道。如为实现党务、政务公开,  相似文献   

13.
不敢做批评报道、舆论监督不力是不少地市级党报的“通病”。有些地市级党报只唱“赞歌”,“报喜不报忧”,甚至有的地市级党报取消了舆论监督专版,这也是一些报纸走不进老百姓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首先要说清的是这里所说的新闻批评,不是通常所指的舆论监督,而是新闻业务内部(鉴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纸质媒体--报纸)的批评。或换个说法,即  相似文献   

15.
陈静 《今传媒》2012,(9):46-47
近年来批评报道成了平面媒体尤其是都市类报纸强化舆论监督、增强受众意识和可读性的重要报道方式。要想做好批评报道,把握尺度是关键。只有在报道中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平衡、服务大局、理性批评、有始有终,才能使报道产生更多正面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肩负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记者,应该充分运用舆论监督的职能,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影响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舆论监督是否收到效果,暂且抛弃被批评对象故意刁难、指责不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素质的高低。而素质的高低又集中体现在从事舆论监督的过程之中。因为舆论监督不仅是批评某个人某件事,它还要对党和政府的决策、对各项政策的实施提出建议和意见。因此,记者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发展的宏观规律,不为主观臆想所在右,使批评对象口服心服,这些都要求记者有着良好的思想意识。笔者在从事广播批评报道的实践中,深深…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是当前新闻媒介的重要报道形式之一.我们现在强调舆论监督,实际上是包括批评报道。我们现在感到舆论监督之难,很大一部分也是批评报道之难。  相似文献   

18.
电视批评报道是电视传媒从事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形式,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我们对批评报道度的认识与把握。一、电视批评报道的固有力度与行为难度这里所说的力度是就电视批评报道产生的效应而言的,特指批评报道播出后作用于社会和批评对象的力量强度。作为一种舆论监督形式,较之其他舆论监督显然更具威力,更具穿透力。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9.
新闻媒体的显特点之一是它对所报道范围内的一切内容,有义不容辞的监督义务。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记是完成这一义务的实施。记历来被称为无冕之王,是因为记与生俱来就有监督的角色职能。但是在时下,很多记的角色出现了不应有的错位。比如:有的记一手拿批评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的最初形式是由批评和自我批评演变而来,主要针对党内的报刊批评,是党内的自我监督;报刊批评的主体和对象拓展到党外,成为群众批评、群众监督;在错误理论的指导下,报刊批评被误用和扭曲为报刊批判;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提出舆论监督的概念;十四大政治报告明确了舆论监督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十五大政治报告论述了舆论监督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十六大以后,舆论监督的制度逐步完善;十七大以后,中共将舆论监督作为公民的政治权利予以保障并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