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14,(8):M0001-M0001
《史记》把好官称之为“循吏”,是说这些官员乃是遵纪守法、遵循律令的人。其中记载的一个叫作“李离伏剑”的故事却颇令人感喟。李离“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相似文献   

2.
邢晓春 《中国广播》2006,(10):67-68
“从小我们就爱听故事,人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今天听故事的你,就是明天讲故事的人。”这是《故事新天地》节目宣传版的开头。看似平常的四句话,却道出了这个节目产生的原由、丰富的节目资源以及目标受众和讲述形式。2006年5月18日,《故事新天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全新亮相。顾名思义,这是一档“讲故事”的节目。其实,文艺之声的频率本身就定位为以语言类文艺节目为主,又称为“故事频率”。因此,这档节目的推出无疑是对频率主题概念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量级作家,其文学作品在国内外被广泛传播接受,究其原因,其叙事文本对中国传统“说/听”故事场情节结构的借鉴、改造、升华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文章从避常取奇的叙事倾向、《月下小景》“说/听”式故事情节结构、“众声喧哗”的复调话语、故事本身来撼动四个方面来探究沈从文作品被传播接受的内在因素,以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人民日报》上,《今日谈》是我每篇必读的专栏。直至今天,它仍然使我保持着每篇必读的习惯。它有哪些吸引读者的魅力呢?首先是新鲜活泼。《今日谈》的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深处,有如刚刚从河里捞出来的鱼虾,到手时还是蹦蹦跳跳的。这里发生了许多新闻故事。有的故事,听起来难以相信,却又是千真万确的,例如“可怕的调查提纲”,荒唐的“接亲专车”等。有的事本身就是一  相似文献   

5.
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文中说:“特稿已经被证明是一个讲述故事的有用的写作工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说:“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及讲好一个故事,是对特稿的最高要求”;高小康在《人与故事》一书中,对故事有这样的定义:“一切故事都是人对自  相似文献   

6.
在《人民日报》上,《今日谈》是我每篇必读的专栏。直至今天,它仍然使我保持着每篇必读的习惯. 它有哪些吸引读者的魅力呢? 首先是新鲜活泼。《今日谈》的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深处,有如刚刚从河里捞出来的鱼虾,到手时还是蹦蹦跳跳的。这里发生了许多新闻故事。有的故事,听起来难以相信,却又是千真万确的,例如“可怕的调查提纲”,荒唐的“接亲专车”等。有的事本身就是一篇幽默小品,例如“镜子照一照,无产阶级思想全跑掉”那样“左”得令人发笑。有的是一幅讽刺漫画,例如“一菜一汤,生意跑光……八菜一汤,独霸一方”  相似文献   

7.
近来,在电视荧屏上,出现了大量“故事”类栏目。其中,有些直接以“故事”命名,如央视二套的《财富故事会》、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湖北卫视的《中国故事》、山东卫视的《天下故事》、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等。还有一些在栏目名称上虽未明示,但在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上,与上述“故事”类栏目并无二致,如央视二套的《经济与法》、东方卫视的《真情实录》、吉林卫视的《人生一刻》等。以上列举的只是“上星”的,还有大量各地面频道的“故事”类栏目,如南京台的《周涛讲故事》、  相似文献   

8.
《故事会》创刊二十三年了。《故事会》的诞生有一个“偶然”的故事。那是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戏曲编辑室副主任顾伦和老编辑李中法到江苏常熟去征求对《戏曲故事》的意见,发现当地的故事活动相当活跃,讲的大都是根据现代戏曲、电影、小说、报道等改编的新故事。农民讲,农民听,很受欢迎。感到要使《戏曲故事》受到读者欢迎,应该走口头说讲的路。回到上海一了解,原来上海的故事活动也已经开展多年,故事员们已经深感故事材料不足,迫切要求出版故事脚本。为了适  相似文献   

9.
《新闻天地》2006,(6):38-39
湖南日报于3月下旬辟出《走近农民工》栏目。该报称,3月份曾派出一批记者到长沙各行各业农民工中间,体验生活,现场采访。一个个故事由此在栏内展演,至今已发表了十来个。这些故事包括:一、听农民工说拼搏、甘苦。有一位初到长沙去挑水果,一听他一口土话,店主竟拳脚相加不让挑果。一回进一车西瓜是白瓜,全倒进垃圾站。可几年下来,这位农民工开了家水果店了。一位记者听一位周身泥水灰迹的建筑工说,“苦、累、危险,但一人打工,孩子上学,全家生活好”,等等。二、为农民工呼唤尊重,解除心忧。一位习惯了厌嫌眼神的掏粪工说:“只希望得到城里人  相似文献   

10.
读2010年第12期《新闻战线》杂志,有两则关于以“故事”喻理的论述让人印象深刻,颇有感触. 在访谈录《“丑女”无敌》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是用说新闻、甚至是侃新闻的方式播报的.在说了9分钟好玩的故事后,会用1分钟告诉观众一个道理:“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包裹在节目的可看性、趣味性、实用性、故事性之内的...  相似文献   

11.
“我家人人勤劳,这没有话说。只是不善节俭,治家得从俭开始。爸爸说书赚大钱,但喝酒花钱过多。今后……;妈妈……;我和弟弟……;妹妹……”小姚说得有板有眼,老姚听得入迷,心想,这小鬼有文化,比我强,当即表态:“让贤!”——这是浙江《衢州报》7月16日头版报道的龙游县姚西塘村姚樟林19岁的大儿子姚秀祥在家庭生活会上宣读“治家纲领”的情景,把读者吸引住了。老子健在,儿子当家。浙江龙游这件“新鲜事”表明:改革已渗透到家庭内部了。这一家子按“治家  相似文献   

12.
iBASE与文献资源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8月26日的《计算机世界》电脑与生活版刊上,登了一篇题为《大海捞针的故事》。故事叙述了山西一个考上国外研究生的学生为查询外语资料,从山西跑到北京来查,结果“盛兴而来,败兴而归”。后听人说上网可以查询,结果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上网查询,却出乎意料地查到他所想要的资料目录和就近卖此资料的地方,但故事末尾又不无遗憾地说,“可惜没有查到资料的具体内容”。其实,如果存放该资料的单位使用国信贝斯推出的iBase数据库系列产品,该问题就可以得到十分完满的解决。细究故事中出现遗憾的原因,无外乎有二。一是存放该资料的…  相似文献   

13.
3年前,有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刘宾雁报告文学选,书名叫做《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该书一位责任编辑在题为《历史无情历史有情》的《代序》中这样写道:“《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本是宾雁一篇未曾发表的报告文学的篇名,是我特意挑到这里用作书名的。当我毫不迟疑地决定这一点时,我脑子里闪出了一股异常强烈的、经久不退的思绪:倘若我能为宾雁写传,那传名,我也同样会定这一个——《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原来,这位责任编辑之所以要坚持使用这个篇名作为书名,其用意之一就在于要为刘宾雁树碑立传,确认刘宾雁是个“不会说假话的”人。不仅如此,这位责任编辑在《代序》中还有话。他说:“诚然,以如此简朴的词语概括宾雁,决不可能道出他作为杰出的新闻记者、作家、思想家、理论家、翻译家和共产主义战士的全部特性,倒很  相似文献   

14.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们在《本县新闻》中开辟了“人物新闻”、“新闻故事”,“一信新闻”(听众来信表扬新人新事)等小专栏,做到每档《本县新闻》有一两篇“人物新闻”,让本乡本土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拨动听众的心弦,让农民自己教育自己,农民群众反映较好。他们说:“本乡本土的新人新事,看得见,摸得着,有比头,实实在在,大家爱听。”  相似文献   

16.
《视听界》2006,(5):I0006-I0006
“走村串乡,处处总有新鲜?——”从今年5月1日起,这样一个问候让许多人关注:《李华走乡村》到底如何让我们发现“新鲜”?这是连云港电视台倾心打造的一档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内容的电视节目。随着主持人李华在农村的所见所感来“讲农民爱听的故事,聊农民关心的话题”,风格清新活泼、突出地域特色。关于农村节目的创办,农业大市连云港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了,《李华走乡村》的前身《乡村视野》就获得过江苏省十大优秀栏目。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加贴近农民,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同时也是顺应现代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以主持人命名的、…  相似文献   

17.
★“河南人”之后的故事 《别拿上海人说事儿》的责任编辑杜强说,你写了河南人我就不能写上海人么? 《俺说你们北京人》的责任编辑阿荣说,我觉得“河南人”这股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我感觉这个事就要过去了。 《湖南人凭什么》的作者周兴旺说,盗版的《湖南人凭什么》成了湖南公安方面的重点打击对象。  相似文献   

18.
在第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大众日报》记者于晓波、毕华德采写的《青岛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原载《大众日报》1998年3月30日)一稿,荣获消息二等奖。 一篇非时政大新闻而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是不多见的。那么,是什么使《青岛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魅力独具? 大发明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大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笔者曾听人讲过这样两个故事:一个是一块黑乎乎、油光光,村里人都嫌弃的石头,被一位科学家发现后,经鉴定…  相似文献   

19.
岳萌 《传媒观察》2006,(2):51-52
《社会大广角》是南京广播电视台开办的一档夜间10点开播的杂志类电视新闻栏目。自1994年2月28日开播已经12年,它以其“说你身边的事,说你关心的事,说你想说的事”赢得南京市民的喜爱。该栏目2004年获全国百佳栏目之一。《社会大广角》成功的因素很多,特别是节目中的叙事艺术功不可没。本选取《广角调查》中《较量》一档节目来看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一般叙事理论认为,每一个叙事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故事,即“什么人遇到了什么事”(是怎样);二是话语,即“这个故事是怎样被人讲出来的”(怎么说)。而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不仅仅只是回答“是怎样”,更要回答“怎么说”。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今年第二期《读者论坛》载有署名金晴太的《加强核对杜绝谬误》一文,批评浙江日报的“思想漫谈”《莫效齐桓公忌医》“把‘齐桓侯’错为‘齐桓公’”。它说:“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君齐襄公之庶弟公子小白”,“齐桓侯是齐君田午,战国时代的人”,“公与侯一字之差,用到忌医这个历史故事上,就差了几百年时间”。对此,我想谈几点意见: 第一,上述“忌医”的故事,一般都根据《史记·扁鹊传》,说战国时名医扁鹊及时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