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工程,实现乡村善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关键所在。社会资本作为新的理论视角以其特有的网络性、增值性、互惠性特征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了铺垫乡村治理制度平台、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基础、降低乡村治理的治理成本等重要作用。分别从合情性建设-创新社会资本的载体投入、合理性建设-重视社会资本的塑造积累、合法性建设-将社会资本纳入法治轨道等方面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从而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下,学界对乡村治理的研究范式开启了由外部型“国家视角”向内源式“农民本位”的转换进程。回溯关于农民主体作用的相关议题,发现既有研究从理论、历史及现实三个维度对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内涵作出了深刻阐述,基于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对农民主体作用之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从宏观制度供给、中观组织体系、微观主体资质三个层面对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现实困境予以了明确,并针对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回归构建了路径框架,为实现农民主体的“赋权增能”与“身心回归”,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实现“人口规模巨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着主体协同能力不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高素质人才不足等问题。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多元主体协同自治能力,加强法治建设,优化基础公共服务,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治理队伍。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的总体战略、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和实践逻辑决定了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取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政治制度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和城乡共同富裕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这些核心议题决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推进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乡村自治与乡村振兴战略彼此促进、协同推进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乡村"四治"新体系,提升乡村善治能力;构建和优化共同富裕治理机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厚植乡村治理社会资本等。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农村基层党建是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基层党建的引领,二者之间具有内在耦合性。然而,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存在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力量相对薄弱、创新性有待加强等不足。为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以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凝聚多元主体共治合力;以自我革命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增强乡村治理“主心骨”的凝聚力;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创新。这些都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乡村基层的现代治理也至关重要。在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土文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一是乡土文学可守护乡村传统,挖掘乡村基层治理的成功经验;二是乡土文学可呈现乡村风貌,丰富乡村基层治理的精神维度;三是乡土文学可丰富乡村文明,为基层治理呈现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决定,乡村治理具体到社区层面,自然离不开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参与主体是全体成员、价值追求与乡村治理相契合、有独特的教育资源,可见社区教育与乡村治理有着内在契合性。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三大困境:主体缺位、组织弱化、文化缺失,社区教育能够通过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推进组织健康发展以及挖掘乡村治理文化的教育价值等途径充分发挥其治理功能,真正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为底基,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本载体,融入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以乡村教育优质均衡为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推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需要直面我国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存在的实践目标不够明晰、主体治理亟需提质、助推乡村经济文化能力偏弱、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相对滞后、风险调适机制仍需完善的挑战,遵循保障农民教育基本权益的底线逻辑,根植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逻辑,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以及扎根中国乡村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从动态目标设计、主体治理完善、经济文化重塑、合作交流拓展、行动协同规范五个层面推进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推进乡村治理的有序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然而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村干群缺乏互信,问题突出,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有序发展。文章以乡村治理为视角,以乡村治理主体——农村干群为着眼点,剖析干群缺乏互信的深层次原因,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干群互信关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党建必须摆在首位.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组织保障.厘清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党组织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乡村党组织的角色定位后,笔者通过对河南省安阳县M村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对普通乡村党建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索普通乡村党组织的完善路径,希望有助于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2023年,中国教育治理研究成果丰富、重点和特点突出,回应了中国教育的时代问题,体现了教育治理研究的学术特色和优势。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教育治理研究文献,文章发现:2023年的教育治理研究密切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主要内容是基础教育治理、高等教育治理、教师教育治理、全球教育治理;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治理、以教育数字化开启教育现代化、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双减”政策落地两周年省思、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教育治理等学术热点;聚焦教育治理概念厘定、教育治理学科建设、教育法体系化与法典化等研究前沿,深化了教育治理热点研究。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将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理论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注重教育治理政策与立法研究,加强教育治理比较研究,深化教育治理实践研究,以深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中国实际,前瞻未来发展,在深深把握中国改革发展脉搏、敏锐洞察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是我们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富国之源,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回顾和梳理乡村农理研究,总结乡村治理经验,以其促进乡村多元治理发展,促进乡村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进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开启了乡村治理的探究,已经走过了探索阶段(1 92 1—1949年)、总体性治理阶段(1949—1978年)、创新阶段(1978—2012年)、系统治理阶段(2012年至今)百余年历程。系统梳理并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乡村治理的历史轨迹,是指引当前和未来乡村治理实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乡村治理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问题,也是一个争论颇多的难题。主要困难在于缺乏必要的学理背景和基础。每个人都可以就事论事,发表一番议论,甚至以没有多少知识增量的争议为乐趣。你说南,我就偏说北,以与你不同,并显示出其“自主性”。这种状况只能导致研究水平的低水平重复。“标新立异”的观点多,经得起推敲的学问少。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心近几年一直在试图运用国家建构理论分析和研究乡村治理问题,以此建构起学理探讨的平台。当下的乡村治理问题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发生的。现代国家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又是现代化的动力。现代国家有两…  相似文献   

15.
"熟人社会"随着21世纪以来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时代以来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逐渐成为乡村社会类型研究的重点。"熟人社会"由费孝通先生提出,发展于贺雪峰、陈柏峰等人,在21世纪重新焕发光彩,对于当今乡村治理理论的定义、现状的剖析、路径的抉择都有指导意义。通过对于"熟人社会"内涵、历史渊源、基本现状与特性的阐释,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思想、现状、路径提供了准确的理念指导,规避风险与路径选择,并通过对于理论、现实、路径三个维度进行综合性的探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乡村治理实践中仍面临着主体作用弱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不足、“三治”未能实现完全统一,以及乡村治理“信息化”滞后的现实困境,要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基础上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格局,运用各种措施提升多元主体的共治能力,实现自治、德治、法治的融合统一,提升“智治”水平,以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自治、法治、德治和基础服务建设四个方面梳理了皖北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现状,得出结论,乡村治理成绩与问题并存。主要存在的问题:乡村基层人才匮乏,治理队伍有待加强建设;乡村法治意识较为淡薄,普法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乡村的成规旧习沿袭,德治建设任务艰巨。文章进一步借鉴了部分地区乡村基层治理的先进经验,结合皖北地区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四项优化对策:优化人才留用机制,夯实自治基础;强化宣传教育,推进法治权威的树立;“重塑”村规民约,营造德治氛围;重视智治建设,更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所收录的“主题”为“乡村治理”的833篇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显示,我国乡村治理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村民自治、三治融合和政策变迁。乡村治理研究的演进趋势表现为乡村治理主体的演变、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乡村治理内容的扩展。基于此,应夯实乡村治理理论基础,增强学界与实务界的合作,推动乡村治理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育精准治理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受国家治理逻辑历史演变的影响,乡村教育治理的地位获得从“边缘冷落”到“中心认同”的凸显;乡村教育治理的思路迎来从“无的放矢”到“循证下药”的转变。通过将数字下乡作为技术支撑、靶向识别作为核心枢轴、在地链接作为价值承诺,阐释乡村教育精准治理的完整内涵。在此基础上,乡村教育精准治理的作用逻辑表现为弥合城市主义的治理理念与乡村教育自身需求的断层;避免行政发包的治理机制对乡村教育实际状况的悬浮;疏浚量化考核的治理方式与乡村教育伦理基础的脱嵌。为此,实现乡村教育精准治理的有效策略在于,精准厘定治理理念,探索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精准盘活治理机制,夯实乡村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整体建设;精准把握治理方式,寻求形式与实质合理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0.
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优化农民政治参与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农民政治参与渠道有待拓宽、参与机制有待完善、参与实效有待增强。优化农民政治参与路径,既要充分发挥乡村基层代议制民主的主要作用和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又要优化党内民主、推进信访立法进程、充分发挥互联网政治参与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