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骚扰     
笔者不才,忝为职业作家,迄今已十有余年了。以笔耕为生,“拖家带口”,已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几千篇大小文章、近千万字作品。这个数量同海外某些高产作家相比,自然是自惭形秽,“小巫见大巫”;但在海内同类作家之中,却似乎还是居于领先地位的。只因笔者通讯地址是借用爱人所在之处的,由她权作秘书代为收发,因此有人便误把笔者当成“业余作者”,而且误当成“企业  相似文献   

2.
有家报纸推出一组20多岁的年轻人写的散文、小品,读之不乏清新,也很显稚嫩。然而,在对作者的介绍中,编者却一概地封他们为“作家”,查《辞海》,“作家”,乃指“文学上有成就的人”。可看遍对这些“作家”的介绍,除有一人是发表过几篇作品并有一篇散文曾获得过某刊物的奖励外,未发现其他人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也未发现他们是任何一级(哪怕是县市一级)的作协会员,多效不过是刚涉足文学领域的习作者而已。  相似文献   

3.
版权是国家通过法律赋予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所享有的一种专有的民事权利。一般来讲,只有事先得到版权所有者的授权,对受版权保护作品的使用才是合法的。如果事先没有得到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者的授权,擅自行使版权保护作品的任何专有权,均构成侵权(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法律另有规定的使用除外)。比较典型的侵犯他人版权的行为,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将他人创作的作品当成自己的作品发表,不论是原样发表,还是删改后发表。这就是抄袭行为,或者叫做剽窃行为。这种行为大致又可分  相似文献   

4.
作家这一称号如今没有以前那么神圣了。原因之一,是作家本来就不配以前所拥有的那种神圣;另有一重原因,恐怕还是如今所谓的作家队伍中有许多并非名副其实的作家。而在那些名副其实的作家中,又有许多都仅凭一两部作品在文坛轰动一时,那“一时”一过,虽然仍可凭那曾经轰动过的声名发表出版一部部的作品,也能让传播媒体炒得不亦乐乎,但其作品的艺术水准却出于种种原因每况愈下。能让自己的文学作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能可贵地保持较高的水准,甚至呈不断上升的势头的作家,确实为数不多。朱苏进便是  相似文献   

5.
“把我当作家我会觉得很荣幸,不把我当作家我也不会很失落”这是22岁的郭敬明的年代:《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岛》系列,不论是他创作抑或主编的作品,销量一直居高不下,小说《幻城》更是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传统作家的书,创造了销售100万册的佳绩。新浪读书网《幻城》连载的网页上,关于作者一栏,还“不合时宜”地链接着郭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历史人文类作品由于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作家投身进去,同时也赢得了一大批各个年龄文化层次的读者共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这一现象的出现不光得益于“百花齐放”的90年代文坛,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作家从未有  相似文献   

7.
什么叫侵犯版权?在目前我国还没有版权法的情况下,哪些行为可视为侵犯版权的行为呢? 为了保护作者的正当权益,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制定了版权法,授予作家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种种“专有权利”(作者享有哪些专有权利,请见(《出版工作》1983年第四期《著作权、版权和出版权是一回事吗?》一文)。不经作者授权或法律允许,擅自发表和利用他人的作品,或者说擅自行使作者的“专有权利”,就叫做侵犯版权。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员卞昌久在《科技出版》1994年第一期发表的《侵犯著作权行为如何认定》一文中说,剽窃是指抄袭他人的作品发表;将集体创作的或者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完成的作品发表,以不正当手段在他人作品上署名.在这里,重要的是将他人作品当作自己的作品使用和发表;至于他人作品是经改动还是未经改动,是全部还是部分,是已经发表还是尚未发表,是公开还是内部发表,对认定侵权行为的性质都没影响.歪曲、篡改是指未经作者同意,而将他人  相似文献   

9.
随着木心先生的书在我国陆续出版,木心这位海外华裔作家越来越引起读者的关注。本刊发表几篇关于木心作品的评论文章,以帮助本刊读者了解木心先生的作品及部分有关人士对木心先生、木心作品的评论。当然,这些评论乃一家之言,为了使读者对评论有真切的了解,我们也未完全按我们的观点对评论进行修改。“实事求是地讨论有争议的作品”是我们的办刊宗旨之一。欢迎大家各抒己见。胡粲然  相似文献   

10.
张彩红 《出版参考》2013,(16):29-30
鲁迅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不但以坚实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人可替代的崇高地位,而且投身编辑出版工作,将其当做文化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的一部分,为之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无论是作为一项社会文化工作还是作为一种社会专门职业,编辑工作都离不开作者。"我们是作者的知音。了解作者才能帮助作者,懂得作品才能加工作品。作者是作品的创作者,我  相似文献   

11.
张晶 《出版经济》2004,(6):42-44
对作品的科学判断 不论是畅销书还是常销书,要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首先必须具备能够吸引读者的内容,这种吸引或者是源自对读者的学习、工作有帮助,或者源自能满足他们某一方面的文化乃至生活情趣与需要.因为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是多姿多彩的,而图书内容既是人类活动的归集、反映和探究,也是人们多姿多彩生活、学习、工作需求所难以或缺的.  相似文献   

12.
一稿多投问题,由来巳久。我们先从作者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现象。创作的目的,首先是有话要说,而且是对大众说,所以,发表是第一目的。作者创作的过程,黄卷青灯,绞尽脑汁,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更是自不待言,在作品发表之际,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可以说是创作的第二目的。创作并发表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的回报方式。从对社会的贡献而言,作品代表着作家对社会的奉献,刊出或在有很大影响的几个刊物上同时刊出,在作者是十分荣光的事情。其一,这表明社会对作家所表述的思想的认可。较之一般物质产品,名牌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业余作者,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在一家期刊发表后,先后有四五家期刊转载,两三家出版社收进了中篇小说选,还有一家电影厂将其改编搬上了银幕,作者因此得了好几笔稿酬,也听到了一些令人不快的议论,其中一种议论是:“一本书主义!”著书立说,受欢迎的作品被转载、改编、上演或以其他形式使用,作者因此多得了一些报酬,便被斥之为“一本书主义”,我以为是不公道的。发表这种议论的同志,有的可能是“左”的流毒较深,至今尚不清醒;有的则可能是不了解作者享有以各种形式使用其作品并获得物质报酬的权利——经济权利。  相似文献   

14.
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的“一分钟小说”,大多在千字以内,最短的仅六百余字,分把钟可读完。不少作家、业余作者和读者对“一分钟小说”很感兴趣,热情支持。“一分钟小说”出世以后,来信、来稿激增。最初两个月内,晚报副刊平均每天收到的小说作品30篇,每月有八、九百件之多。这些作品,有的来自知名作家,大多出自业余作者之手,有相当数量是“处女作”。北京晚报复刊后的8个月内(截至10月中旬),共发表“一分钟小说”39篇。其中以四、五月份刊发较多,平均每星期超过两篇。许多读者来信希望多发这类作品。有的读者说:“‘一分钟小说’的生活气息浓厚,在短  相似文献   

15.
在台湾出版界,身兼作者及出版者两种身份的作家中,曹又方是其中佼佼者。台湾金石堂《出版情报》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称其为“生活的智慧家”、“杰出的出版家、作家”。曹又方著作等身,更因为《写给永恒的恋人》、《爱情EQ》等作品的畅销,博得“爱情女神化身”的美誉。曹又方从事出版工作已有很长一段时间,现任圆神、方智、先觉三家出版社社长。对一位出版者而言,  相似文献   

16.
凡新闻作品,不论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还是进行述评,作者皆应做到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而不应陷入任何的主观随意性。这个道理本来是极清楚的,也不见有谁反对。但是,平日读报却又不时发现有的新闻作品,作者任令主观随意性当家,对客观事实任意摆布,甚至歪曲、夸张、拔高。闲话少说,下面请看实例:  相似文献   

17.
据台湾媒体报道,大陆作家苏童、古华、阿城、余华、格非、王安忆、叶兆言等近年在台发表作品的作家与引进他们作品的台湾“新地”、“时报”、“远流”、“麦田”、“风云时代”等出版社在版权问题上出现分歧。 以往台湾出版社引进大陆作家的作品,大都采用“一次性买断”的做法。一部12万字的作品,大约以1000美元的价格一次性买断10年。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并希望能获得与台湾作家同等的尊重,这些作家提出今后应将一次性买断改为与台湾  相似文献   

18.
要善于发现作者发现是编辑的基本素质之一。编辑出版活动过程中,发现是编辑独到的思维方式的体现。编辑只有发现前人还没有发现的编辑角度或编辑规律,才能够不断创新,超越前人,体现编辑的劳动价值。《连环画报》的老编辑吴兆修有句名言,要发现新的作者,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巴金老先生曾说过:“编辑的成绩不在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作品。”许多成功的选题是编辑从作者那里得来的,作者拿着书稿上门推销,这需要编辑有很强的辨别能力。比如获得双效的小说《尘埃落定》,是阿来的一部力作,但他的这部稿子并不是送到出版社就立即被看好,而是辗转几个社,最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看中,这部书出版后发行量很大,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如果扪心问一问,前面那些出版社的编辑为什么拒绝这部稿件?原因是他们缺少“发现”的能力。要坚持“对作品,不对人”原则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谁都有朋友。编辑有作者朋友更是正常的事。在编辑期刊的时候,许多编辑努力维护作者的利益,也是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也是刊社的上帝。但在用稿的问题上,应当更尊重读者的需要,因为读者才是我们期刊的真正上帝。《漫画大王》有个规矩,对作品,不对人。书稿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19.
对于作品研究,文学界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前者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后者则认为,作家将最好的东西都放在了作品里,作品是作家进入写作状态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此时他所面对的才是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会议是丰富的“新闻源”,同时也有很多有待开发、容易被忽视的新闻信息。会外生“枝”写新闻,就是在参加会议的同时,及时发现和采写与会议相关的新闻。这类新闻,不论是会场内的发言还是会场外的活动、不论是会议前的准备还是会议后的落实、不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不论是直接的事实还是间接的现象,都是会议报道所不能完全包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