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五年来,国内学界对美国华裔小说的研究继续得到了推进。从主题内容研究来看,国内学界重点论述了美国华裔小说蕴含的族裔身份意识、中国的文化观念以及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或融合关系。从人物形象研究来看,国内学界分别解读了美国华裔小说里的父亲形象、女性形象、华人形象和中国人物形象。从意象符号研究来看.国内学界分析了特定的物象“骨”、“香港”、“唐人街”和“铁路”。从艺术手法研究来看,国内学界阐释了美国华裔小说的主要书写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针对美国华裔小说的其他内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运用主题分析法及文本分析法,研究了汤婷婷《中国佬》中对恢复被扭曲的华裔刻板形象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对种族和性别界限的质疑.小说《中国佬》通过改写历史神话传说的叙事方式,颠覆了美国东方主义话语,重塑了中国人在东方主义话语中的形象,旨在寻求美国华裔身份中的美国属性及族裔属性和谐共生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3.
作为华裔美国自传体小说的经典之作,《华女阿五》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模范少数族裔"形象。其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了一位华裔女孩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以自传体形式,开创了华裔美国小说叙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常敏 《海外英语》2011,(12):293-294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描写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从误解、冲突到理解的故事。该文拟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读这部以女性为主体的小说。进而论证,在这种"忆苦思甜"的叙事模式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乃至东方形象不自觉地落入了"他者"化的窠臼。  相似文献   

5.
惠特曼·阿新是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小说一经出版即引起评论界的争论,阿新这一形象也为评论家所关注.本文拟从姓名、身份认定及言行风格三个角度出发,对这一人物作细致分析,透过这些方面探查人物身上所蕴舍的深意,及作者塑造此文学形象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美国主流文学中的华裔是被作为他者进行再现的,其形象具有定型化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出现后,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华裔文学中华裔形象的再现经历了从自我东方化到对主流社会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渗透、解构和重建的历程。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再现,揭示了再现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再现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华裔文学中自我再现的变化是美国社会各种权力竞争、变动的结果,重建自我是对主流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抵抗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西方经典神话原型与中国民间故事,对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作家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有利的.本文从神话原型角度出发,分析美籍华裔男作家赵健秀的代表小说《甘加丁之路》中的神话原型框架,探讨了华裔男性寻找本我文化属性、重塑阳刚形象的过程.展现了美籍华裔作家特殊的成长环境、创作背景与种族记忆交织作用下产生的文本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作家马克辛&#183;洪&#183;金斯顿在小说《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中就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以及华裔社群的建设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与探索。小说试图创建霍米-巴巴所倡导的“第三空间”,运用杂糅的策略打破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的刻板形象,解构文化本质主义,为身处全球化时代的华裔美国人之身份建构开拓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惠特曼&#183;阿新是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小说一经出版即引起评论界的争论,阿新这一形象也为评论家所关注。本文拟从姓名、身份认定及言行风格三个角度出发,对这一人物作细致分析,透过这些方面探查人物身上所蕴含的深意,及作者塑造此文学形象的意图。  相似文献   

10.
从后殖民的视角梳理了美国主流话语中的华人刻板形象,通过分析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中的母亲形象,指出其塑造的新型中国女性形象颠覆了华裔女性沉默、柔弱可怜的刻板印象,对华裔自身在西方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雪花与秘密的扇子》是美国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小说通过性别涵义的差异深刻地刻画了众多女性形象。本文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切入点,采取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小说构建的女性世界、女性社会关系的构建和女书文化对女性形象构建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华裔小说家汤亭亭在她第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女勇士》的开篇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无名女子”的故事,这一形象一直被评论界看作是“弱女子”的典型悲剧形象,与后来的“花木兰”以及“我”形成对比。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其在文本及华裔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中所产生的镜像作用,使我们从这面“无名女子”之镜中看到华裔真正形象,从而完成华裔身份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3.
《喜福会》以华裔女性为主题,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之间的恩恩怨怨、感情冲突和心理隔膜。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理论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中的华裔形象,认为该影片并未脱离东方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将华裔"他者化"了,是对华裔形象的又一次误读。  相似文献   

14.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首部小说《女勇士》讲述了中国母亲英兰和生活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故事。故事中流露着华裔女性血液里的果敢与担当,以及后来融入美国社会的蜕变过程,刻画了华裔妇女反抗父权、种族等压迫和抑制的伟大形象。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支那崽》、《荣誉与责任》中,美国华裔作家李健孙通过辛成功、丁国凡和丁凯三个华人男性形象的塑造凸显了华人男子的睿智、悲怆和勇猛,从而打破了主流社会长期以来对于华裔男性的种族化表征体系,进而颠覆了以往的有关华人男子刻板印象,有利于华裔男性主体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陈捷 《凯里学院学报》2006,24(2):117-118
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这一反传统的华裔形象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特征。在确认自身的美国人身份时,他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存在的偏见与排斥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塑造阿新形象的意图不在于彰显中美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暴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与平等共处才是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甘加丁之路》是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以“写作就是战斗”的创作态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以关家为核心的两代华裔美国人的生活,其中穿插着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美国流行电影,还有《甘加丁之歌》等文本。本文将以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为依据解读小说中作者对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男性“傅满洲”“陈查理”式的固定形象刻画的抨击,和对部分华裔为了名利放弃华裔种族特性以迎合主流社会“甘加丁”式的处事方式的讽刺。  相似文献   

19.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出发,对该小说进行"反东方主义"解读,发掘作家笔下正面的中国形象,探究作家运用东方元素的必要性,指出我们对该作品乃至美国华裔文学同样存在曲解与误读,应当对华裔作家予以谅解,并通过了解华裔文学,达到反思并重述自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具有天然的时间性,而作为在文化夹缝中生存的华裔作家对小说时间的结构更是有着特殊的感悟与表达。借助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探讨汤亭亭《女勇士》的叙事时间结构艺术,可以发现,汤亭亭复杂而纷乱的时间意识折射出的是其身处两种文化空间,对自我身份构建及归宿的体认和沉思。汤亭亭对小说独特的时间安排彰显出了虚构的力量,为美国华裔女性树立了新的形象,开拓了新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